《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下 (13)
經方例釋下 (13)
1. 經方例釋下
小陷胸湯方(《傷寒論》、《玉函經》),治傷寒心下堅,按之痛。
黃連(二兩,《傷寒》一兩),栝蔞實(一枚,搗),半夏(半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未知,再服,微解下黃涎便安也。(一服以下十四字,各本無。今從《傷寒》、《類方》增)
〔成注〕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黃連、栝蔞之苦寒以泄熱,半夏之辛以散結。
〔泉案〕此栝蔞薤白半夏湯去薤白,加黃連也,結胸是熱實,薤白辛溫故去之。徐大椿說:承氣下燥屎,大陷胸下蓄水,小陷胸下黃涎,涎者,輕於蓄水,而未成水者也。審病之精,用藥之切如此。
又小柴胡加減法,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胸中煩者,熱結在胸也,故亦用栝蔞實,此小結胸介乎痞與結胸之間,故仍用半夏,正結胸不按亦痛,心下痞並不痛,此則按之而痛,故云介乎二者之間也。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金匱要略》),治胸痹心中痞,胸滿,脅下逆搶心。
枳實(四枚),厚朴(四兩),桂枝(一兩),栝蔞(一枚,搗),薤白(半升)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案〕此栝蔞薤白湯加枳、樸、桂也。枳主痞,樸主滿,桂主逆。仲景治例,凡逆氣不自肝腎來者,並用桂,如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是也。以其逆,是外邪內入,內氣不受,拒而出之之象,桂治一切外邪,故治一切逆氣。此逆其脈寸、關必浮,至下氣上逆者,其脈尺浮大,寸沉或絕,則五味茯苓症也。
《金匱》桂苓甘五味湯症,以下逆而上。又本有寒冒,此湯症以上逆,而中又自有痰實也。仲景於相兼分數辨之獨詳,又其逆在上而無表證者,則吐之,瓜蒂散症之胸中痞,氣上衝咽是也。其逆在上無表證而多里證者,則下之,而兼汗之,此方是也。枳實四枚,乃半兩,得厚朴八分之一。
旋覆花湯方(《金匱要略》),治病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及婦人脈革,半產漏下。
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古方選注》作尺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案〕此亦食鬱肉及漏脯中毒方加旋覆、新絳也。蔥、薤同類,不云去白。是青、白全用。近吳醫用此方,去白非蔥,善通陽去寒。旋覆散結溫中,新絳行血去瘀,合用為血分有寒氣結積之主方。惟寒氣結積,故於脈牢為宜也。《要略》謂婦人三十六病,千變萬端,無不因虛、積冷、結氣三者而成,故用旋覆花散結氣,蔥開積冷,新絳補虛,惟近年新絳多雜,洋紅染成不可用,當以茜根代之。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下
小陷胸湯方 治療傷寒導致心下堅硬,按壓疼痛。
藥方組成:黃連(二兩,傷寒論中為一兩)、栝蔞實(一枚,搗碎)、半夏(半升)。
用法:將以上三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先煎煮栝蔞實至三升,過濾掉藥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二升,過濾後,分三次溫服。服用一次後若無效,再服用一次,若能排出黃色黏液,病情即可緩解。(一服以下十四字,各版本皆無,今從《傷寒論》、《類方》增補)
藥理分析:此方以苦寒之藥泄熱,辛溫之藥散結。黃連、栝蔞的苦寒性質能泄去體內的熱邪,半夏的辛溫性質能散去結滯。
臨床分析:此方是栝蔞薤白半夏湯去掉了薤白,加了黃連。結胸症屬於熱實證,而薤白性辛溫,所以去掉了它。徐大椿認為:承氣湯治療的是燥屎,大陷胸湯治療的是蓄水,小陷胸湯治療的是黃色黏液,黏液比蓄水輕,還未成形的水液。此說明了精準辨證和用藥的重要性。
小柴胡湯加減法:若病人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則去除半夏、人參,加入栝蔞實一枚。胸中煩悶是因熱邪結聚於胸所致,因此也使用栝蔞實。此症介於痞和結胸之間,故仍用半夏。正結胸症不按壓也痛,心下痞則不痛,而此症按壓則痛,故介於二者之間。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治療胸痹,心中痞塞,胸悶,脅下氣逆衝心。
藥方組成:枳實(四枚)、厚朴(四兩)、桂枝(一兩)、栝蔞(一枚,搗碎)、薤白(半升)。
用法:將以上五味藥材,用五升水煎煮,先煎煮枳實、厚朴至二升,過濾掉藥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沸騰數次,分三次溫服。
臨床分析:此方是在栝蔞薤白湯的基礎上,加入了枳實、厚朴、桂枝。枳實主治痞塞,厚朴主治滿悶,桂枝主治氣逆。張仲景治療氣逆的原則是:凡氣逆不是來自肝腎者,都用桂枝。比如氣上衝者,可用桂枝湯。因為氣逆是外邪內侵,內氣受阻,被迫向外衝的表現,桂枝能治療一切外邪,所以也能治療一切氣逆。若氣逆,寸關脈必浮,若下氣上逆,則尺脈浮大,寸脈沉弱或絕,則是五味子茯苓湯的病症。
《金匱要略》中桂苓甘五味湯治療的是下逆而上,並伴有寒邪入侵,而此方治療的是上逆,且病人本身有痰實。張仲景對辨證論治非常詳細,若氣逆在上而無表證者,則採用吐法,瓜蒂散治療的就是胸中痞塞,氣上衝咽喉的症狀。若氣逆在上而無表證,但有裡證,則採用下法,並輔以汗法,此方就是這樣。枳實四枚約半兩,是厚朴的八分之一。
旋覆花湯方 治療病人經常想用手按壓胸部,發病前不感到痛苦,只是想喝熱水,以及婦女脈象異常,產後出血不止。
藥方組成: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古方選注》作尺許)。
用法: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過濾掉藥渣,一次服下。
臨床分析:此方也是治療食物積滯、肉類及醃製食品中毒的方劑,加入了旋覆花和新絳。蔥和薤白同類,不用去其白色部分,青白都用。近來吳地醫生使用此方時,不去掉蔥白,因為蔥白能通陽去寒。旋覆花能散結溫中,新絳能行血去瘀,二者合用,治療血分寒邪凝滯。此方只適用於寒邪凝滯,脈象沉緊的病人。《金匱要略》中說,婦女三十六種疾病,變化萬千,無不因虛、寒、氣結三者造成,所以用旋覆花散結氣,蔥散寒邪,新絳補虛。但現代新絳多摻雜,用洋紅染色,不可使用,可以用茜根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