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下 (11)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下 (11)

1. 經方例釋下

〔案〕徐大椿說,此溫下之法。口噤不能服藥者,亦是一法。許仁則以此方變其分,用巴豆百枚,大黃五兩,乾薑三兩,為丸如梧子大,以飲下,初服三丸,不利更服一丸,治乾霍亂,大小便不通,煩冤欲死。《千金》云:巴豆去皮心稱之,以一分准十六枚,則百枚乃一兩半也。

此方一兩,當六十四枚,許專作丸,此經散、丸並可作,故云亦佳。全書通例下者加乾薑,欲下加大黃,本相反也。今並用之,意在攻消,不在下,不下也。

瓜蒂湯方(《金匱要略》),治夏月發熱,身疼重,而脈微弱。

瓜蒂(二十七枚,或作二十枚)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案〕《外臺·卷四》刪繁,以此方治天行熱毒,通貫藏府,沉鼓骨髓之間,或為黃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馬黃等疾,喘息,須臾欲絕。考古所謂,天行熱毒,即冬溫之毒也。

瓜蒂散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治胸中煩滿,氣衝咽喉不得息。

瓜蒂(熬黃),赤小豆(各六銖,《要略》豆三分),香豉(一合,《要略》七合,成本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熟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或作以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成注〕華佗曰:四日在胸,則可吐之,此迎而奪之之法也。《千金》曰:氣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滿者,吐之則愈,此隨證治之之法也。大法傷寒四、五日,邪氣客於胸中之時也,加之胸中煩滿,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則為吐證具,乃可投諸吐藥,而萬全之功有之矣。瓜蒂味苦寒。

《內經》曰:濕氣在上,以苦吐之,寒濕之氣,留於胸中,以苦為主,是以瓜蒂為君。赤小豆味酸溫。《內經》曰:酸苦湧泄為陰,分湧膈實,必以酸為助,是以赤小豆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湧泄,寒以勝熱,去上膈之熱,必以苦寒為輔,是以香豉為使,酸苦相合,則胸中痰熱,湧吐而出矣。

其於亡血虛家,所以不可與者,以瓜蒂散為駃劑,重亡津液之藥,亡血虛家補養則可,更亡津液,必不可全,用藥君子必詳究焉。

〔泉案〕《外臺》引救急瓜蒂散,凡是心強氣急不得臥者,服此湯,吐即差。此亦膈實之症也。瓜蒂為凡吐之方,此方所以治傷寒膈實者,以有豉也。梔子豉湯症,一日煩熱,胸中窒;二日身熱不去,心中結痛;三日反復顛倒,心中懊憹,其餘梔子乾薑湯症、梔子厚朴湯症,皆無心胸結窒,即無豉,是豉專主心胸結窒,心胸結窒乃膈實,虛煩之所同,故皆有豉。

治食鬱肉及漏脯中毒方(《金匱要略》)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下

徐大椿認為此方是溫和下瀉的療法,即使病人張口困難無法服藥,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許仁則依此方加減,用巴豆一百枚、大黃五兩、乾薑三兩,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服用。初次服用三丸,若無效則再服用一丸,用於治療乾霍亂,以及大小便不通、煩躁欲死的情況。《千金方》記載:巴豆需去除皮心後稱重,一兩約等於十六枚,所以一百枚約等於一兩半。

此方中藥材用量約為一兩,相當於六十四枚巴豆。許仁將藥製成丸劑,但此方無論是散劑或丸劑皆可使用,所以說亦佳。全書通例中,下瀉的藥方會加入乾薑,欲加強下瀉作用則加大黃的用量,兩者本是相反的藥物。但此方同時使用,意在攻邪消熱,而非單純的下瀉,即使不下瀉也無妨。

瓜蒂湯方(《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夏季發熱、全身疼痛沉重,但脈象微弱的症狀。

藥物:瓜蒂二十七枚(或二十枚)

用法:將瓜蒂切碎,加水一升,煮至五合,過濾去渣,一次服用。

《外台秘要》簡化了此方,用於治療流行性熱毒,此毒氣通貫臟腑,深入骨髓,可能導致黃疸(包括黃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以及類似馬黃中毒的症狀,例如喘息、呼吸困難,隨時可能危及生命。古籍中所謂的流行性熱毒,即指冬溫病的毒邪。

瓜蒂散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用於治療胸中煩悶、氣體上衝咽喉,導致呼吸困難的症狀。

藥物:瓜蒂(熬至黃色)、赤小豆(各六銖,《金匱要略》中赤小豆用量為三分)、香豉(一合,《金匱要略》中香豉用量為七合,成本一分)

用法:將瓜蒂和赤小豆分別搗碎過篩,然後混合。取一錢匕的藥粉,與一合香豉一起,用七合熟湯煮成稀粥,過濾去渣,取汁與藥粉混合,溫服。 (也可用七合香豉煮汁與藥粉混合)。若不嘔吐,可少量增加藥量,直到順利嘔吐為止。但失血或虛弱者,不可服用瓜蒂散。

華佗認為:若胸中煩悶已持續四天,則可使用此方催吐,這是迎合病情而採取的治療方法。《千金方》指出:若氣體上浮,阻塞心胸,導致胸悶者,催吐則可痊癒,這是根據實際病情而施治的方法。一般而言,傷寒病程四、五天,邪氣侵入胸中時,若伴有胸悶、氣體上衝咽喉而呼吸困難的症狀,則符合催吐的指徵,此時使用此方可收到很好的療效。瓜蒂味苦性寒。

《內經》記載:上焦濕邪可用苦味藥物來催吐;寒濕之邪停留在胸中,應以苦味藥物為主,故以瓜蒂為君藥。赤小豆味酸性溫,《內經》記載:酸苦湧泄為陰,能分開湧盛的膈氣,故用酸味藥物輔助,所以以赤小豆為臣藥。香豉味苦性寒,苦味藥物能湧泄,寒性藥物能清熱,用以去除上焦的熱邪,故用苦寒藥物為輔,所以以香豉為使藥。酸苦藥物配合使用,就能將胸中痰熱之邪湧吐出來。

對於失血或虛弱者不可使用此方,因為瓜蒂散屬於峻下之劑,會加重津液的損耗。失血或虛弱者應以補益為主,若再損耗津液,則病情難以痊癒,所以用藥者必須仔細考量。

《外台秘要》引用了救急瓜蒂散,凡是心氣強盛,呼吸急促,無法平臥者,服用此湯,嘔吐後即可好轉。這也是膈實的症狀。瓜蒂是常用的催吐藥物,此方之所以能治療傷寒導致的膈實,是因為含有香豉。梔子豉湯的症狀包括:一日煩熱,胸中窒悶;二日身熱不退,心中絞痛;三日反復輾轉,心中懊惱。而其他的藥方,如梔子乾薑湯、梔子厚朴湯等,都沒有心胸結窒的症狀,且都不含香豉。所以香豉專門治療心胸結窒的症狀,心胸結窒是膈實和虛煩的共同表現,因此這些藥方都含有香豉。

治療食滯肉積及漏脯中毒的藥方(《金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