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下 (35)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下 (35)

1. 經方例釋下

〔案〕煮法減水十之一,以牛肚難熟故也。其治蛇毒,別無他證。《綱目》引孟詵云:牛胃甘溫、無毒,主消渴,風眩,補五藏。又胃之厚處日膍。藏器云:膍主熱氣、水氣,治痢,解酒毒、藥毒、丹石毒,發熱,是牛肚之扶正解毒固也。或食⿺鼠⿱田豕蛇牛後,其人有消渴、眩熱諸症,故歟。

又藏器云:牛獨肝者,有大毒,食之令人血痢而死,是亦治痢之義之引申。牛獨肝者,即啖蛇。

獺肝散方(《金匱要略》附方),治冷勞及鬼疰,一門相染。

獺肝(一具,炙乾)

上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案〕《證類》引《圖經》說:以此為仲景方。《別錄》獺肝甘溫、有毒,治鬼疰蟲毒,止久嗽,除魚鯁,並燒灰酒服之。蘇頌謂:治傳屍勞。崔氏治九十種蟲注、傳屍、骨蒸、伏連、殗殜、貓鬼毒,癘疾,有獺肝丸。《千金》以此方,治鬼鬾。考《本草》獺肝,每月生一葉,十二月十二葉,後每月退一葉,乃靈物也。

故藉以驅鬼靈之氣。云:一門相染,即傳屍也。鬼由風來,風生蟲,故鬼疰,亦有蟲。本草殺鬼疰,蠱毒,恆並舉。

救卒死又方(《金匱要略》)

雄雞冠,割取血句管,吹,內鼻中。

救卒死又方(《金匱要略》)

雞肝及血塗面上,以灰圍四旁,立起。(《肘後·卷一》雞肝作雞冠,疑經本作雞冠,割取血,傳寫誤冠為肝,又脫割字,誤取為及故耳。)

〔案〕《肘後》治卒死,或寢臥奄忽而絕,皆是中惡,用雄雞冠血塗面上,干則再上,仍吹入鼻中,並以灰營死人一周。彼方明據此經二方而作雞冠。考《綱目》於雞肝引《別錄》,孟詵及時珍已說,並無治卒死字樣,其附方中,亦不錄此。經疑李氏所見《金匱》,亦同《肘後》。

又譚氏《小兒方》,小兒卒驚,似有痛處,不知疾狀,用雄雞冠血少許,灌口中妙。此亦從前一方來。《肘後》卒縊垂死,心中猶溫者,勿斷繩,用雞冠血滴口中,以安心神,男用雌,女用雄,亦取此。

文蛤散方(《傷寒論》、《玉函經》)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沸湯和,服方寸匕。

〔案〕《宣明方》有海蛤玉粉散,治血痢;解藏中積毒熱方,用海蛤為末,入蜜,冷水調下。《綱目》謂:文蛤、海蛤為一類二種。《拾遺》謂:文蛤,即海蛤之有花文者。考《本經》海蛤,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不與此經煩粟欲飲之症義合。若文蛤之主惡瘡,蝕五痔,轉與此經症情合,何也?恐其熱鬱作瘡故也。

緣《本經》以海蛤為瓦楞子。《吳普》說同仲景,於渴不止貪飲者用文蛤,於渴不差用牡蠣,是蠣、蛤可通。用文蛤者,必如仲景法,所以然者,渴不止由於熱結。蛤、蠣皆鹹寒,咸軟堅,寒除熱也。熱與津結則為痰。故亦治痰,許慎始以海蛤為文蛤,而別稱海蛤為魁蛤,此猶空言,無與於醫。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下

煮藥時減少十分之一的水,因為牛肚不容易煮熟。它治療蛇毒,沒有其他驗證的功效。《本草綱目》引用孟詵的說法:牛胃甘溫無毒,主治消渴、眩暈,能補益五臟。牛胃厚實的部分叫做膍。《景岳全書》說:膍能治療熱氣、水氣,治痢疾,解酒毒、藥毒、丹毒,以及發熱,這就是牛肚具有扶正、解毒功效的原因。有些人吃了老鼠、蛇、牛等之後,出現消渴、眩暈、發熱等症狀,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景岳全書》也說:牛獨肝有毒,吃了會讓人血痢而死,這也是治療痢疾功效的引申。牛獨肝指的是吃了蛇的牛。

獺肝散方(《金匱要略》附方),治療久病體虛和鬼疰,以及一家人都染病的情況。

藥物:獺肝(一隻,炙乾)

用法:研磨成粉末,用水送服,每次方寸匕,一天三次。

《證類本草》引用《圖經本草》的說法:這是張仲景的方子。《名醫別錄》記載,獺肝甘溫有毒,能治療鬼疰、蟲毒,止久咳,除魚骨哽塞,通常是燒成灰後用酒服用。蘇頌認為:它能治療傳屍勞。崔氏則用它治療九十種蟲病、傳屍勞、骨蒸、伏連、殗殜、貓鬼毒、瘟疫,並有獺肝丸的方劑。《千金要方》用這個方子治療鬼鬾。考據《本草綱目》,獺肝每月長一片葉子,到十二月有十二片葉子,之後每月減少一片葉子,是一種神奇的動物。

所以用它來驅除鬼魅之氣。所謂「一家人都染病」,就是指傳屍勞。鬼魅是由風引起的,風生蟲,所以鬼疰也與蟲有關。本草書中,治療鬼疰、蠱毒的藥物,經常被放在一起記載。

救卒死又方(《金匱要略》)

用雄雞冠,割取雞冠上的血管,吹入鼻中。

救卒死又方(《金匱要略》)

將雞肝和雞血塗抹在死者臉上,用灰圍繞在死者四周,使其站立。(《肘後備急方·卷一》中將雞肝寫作雞冠,懷疑經書原本是雞冠,割取雞冠上的血,抄寫時誤將冠寫成肝,又遺漏了「割」字,誤將「取」寫成「及」,所以才產生了錯誤。)

《肘後備急方》治療猝死,或睡臥時突然死亡,都是中惡,用雄雞冠血塗抹在臉上,乾了再塗,同時吹入鼻中,並用灰圍繞死者一周。這個方子明顯是根據這經書的兩個方子而用雞冠的。考據《本草綱目》,關於雞肝的記載引用了《名醫別錄》,孟詵和李時珍都已經說明,並沒有治療猝死的記載,其附方中也沒有記載這個方子。經書懷疑李氏所見的《金匱要略》與《肘後備急方》相同。

又譚氏《小兒方》中記載,小兒猝然驚嚇,好像有疼痛的地方,不知道病情,用雄雞冠血少許灌入口中,效果很好。這也是從之前的方子演變而來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如果因上吊而垂死,心中尚有溫氣者,不要解開繩子,用雞冠血滴入口中,以安神定驚,男子用母雞的,女子用公雞的,也是取這個意思。

文蛤散方(《傷寒論》、《玉函經》)

文蛤(五兩)

用法:研磨成粉末,用沸水調服,每次方寸匕。

《宣明論方》中海蛤玉粉散治療血痢;解藏中積毒熱方,用海蛤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用冷水調服。《本草綱目》說:文蛤、海蛤是同類的不同種類。《本草拾遺》說:文蛤就是有花紋的海蛤。考據《神農本草經》,海蛤主治咳嗽逆氣,喘息煩悶,胸痛寒熱,與此經書中煩渴想喝水的症狀意義不符。如果文蛤主治惡瘡,能治療五痔,則與此經書中的症狀相符,這是為什麼呢?可能是因為熱鬱而生瘡的緣故。

因為《神農本草經》將海蛤等同於瓦楞子。《吳普本草》的說法與張仲景相同,對於口渴不止、貪飲的人用文蛤,對於口渴不減的人用牡蠣,所以牡蠣、文蛤可以通用。使用文蛤,必須按照張仲景的方法,原因是口渴不止是因熱結引起的。蛤、蠣都是鹹寒之物,鹹能軟堅,寒能除熱。熱與津液結聚就形成痰。所以它也能治療痰,許慎最早將海蛤稱為文蛤,而另稱海蛤為魁蛤,這只是空泛之說,與醫學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