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下 (36)
經方例釋下 (36)
1. 經方例釋下
近世則謂文蛤、海蛤為一,而以本草海蛤主治為文蛤主治矣。
栝蔞牡蠣散方(《金匱要略》),治百合病變成渴,百合洗之不差者。
栝蔞根,牡蠣(熬,等分)
上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案〕柴胡桂枝幹薑湯,栝蔞、牡蠣並四兩,以小柴胡加減法曰:渴者,加栝蔞根四兩;脅下堅者,加牡蠣四兩;故渴而脅下堅者,宜此方。牡蠣澤瀉散方,亦栝蔞、牡蠣同用。《衛生寶鑑》治小便如泔,有土瓜根散,土瓜根、牡蠣粉各一兩,亦即此方之變法。此經紫石英散,栝蔞根、文蛤同用,與朱丹溪海蛤散,栝蔞、海蛤同用,皆取此牡蠣,乃燥濕之品。蔞根亦盪滌之品。
合之,為濕熱蒸腐者之治法。
牡蠣澤瀉散方(《傷寒論》、《金匱要略》),治腰以下有水氣。
牡蠣(熬),澤瀉,栝蔞根,蜀漆(洗去腥),葶藶(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玉函》無此四字)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玉函》無此六字,)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即止。(《傷寒論》小便利止後服,日三。文倒,今從《玉函》。)
〔案〕此治痰水之方。大病差後,早食油膩,致生黏痰,因而胃熱,關門不利,溺澀蓄水者最宜。何以言之?牡蠣、栝蔞根,《金匱》百合病,渴不止症專用二味,取其除邪留胃,熱生膩致渴之力,則知其能治黏痰也。蜀漆功專破痰,與蠣、栝相濟,去痰尤速。葶藶瀉胸中水,商陸瀉腹中水,澤瀉、海藻皆味鹹,即瀉腎中之水結,由是三焦之水不能停矣。而牡蠣又能消宿水,故方以牡蠣澤瀉名。
光緒丁未,余因小便屢澀,日少夜多,又好食肥濃,咯出膩痰,日夜百餘口後,遂腰以下腳趺大腫,服此方甚效。惟是七味半,皆峻藥,須量病投之。余去商陸,以素大便難,年老病久故。蜀漆善吐瘧痰。腰以下水氣,恐非所宜。蜀字當為澤字之誤。澤漆即大戟苗,正下水之品,醫者費涵說。
白朮散方(《金匱要略》),婦人妊娠養胎。
白朮,芎藭,牡蠣(各二分),蜀椒(三分去汗,原本術三分,蠣四分,今從東洋本正)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夜一服。但苦腹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芎藭;心煩吐痛不能飲食,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清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案〕芎藭主心痛者。《別錄》芎藭辛溫、無毒,主心腹堅痛。《綱目·卷十四》孫氏集驗方,治一切心痛,用大芎一個為末,燒酒服之。一個住一年,兩個住兩年。牡蠣,《本經》主驚恚怒氣,除拘緩,女子帶下赤、白。《別錄》除留熱在骨節、營衛,虛熱去來不定,煩滿心痛,氣結,止汗止渴,除老血,皆與養胎義合。術健脾,椒抑腎。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下
現代人認為文蛤和海蛤是同種藥物,因此將本草書中記載的海蛤功效也當作是文蛤的功效。
栝蔞牡蠣散方(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百合病導致口渴,用百合洗滌後仍無效的症狀。
組成:栝蔞根、牡蠣(炮製後,等量)
用法: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每日三次。
[按語] 柴胡桂枝幹薑湯中,栝蔞和牡蠣各用四兩,根據小柴胡湯加減法:口渴者,加栝蔞根四兩;脅下堅硬者,加牡蠣四兩;因此,對於既口渴又脅下堅硬者,就適合使用此方。牡蠣澤瀉散方也同樣使用了栝蔞和牡蠣。 《衛生寶鑑》中治療小便像淘米水一樣,含有土瓜根散,土瓜根和牡蠣粉各一兩,也是此方的變法。此經方紫石英散,栝蔞根和文蛤同用,與朱丹溪的海蛤散(栝蔞、海蛤同用),都取牡蠣燥濕的特性。栝蔞根也具有盪滌的作用。
總而言之,這是治療濕熱蒸鬱導致腐敗的治法。
牡蠣澤瀉散方(出自《傷寒論》、《金匱要略》),用於治療腰部以下水腫。
組成:牡蠣(炮製後)、澤瀉、栝蔞根、蜀漆(洗淨去腥味)、葶藶子(炮製後)、商陸根(炮製後)、海藻(洗淨去鹹味,各等量)
用法:將以上七味藥物研磨,過篩,再研磨,用白開水調服,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小便通暢後即可停止服用。(《傷寒論》中記載小便通暢後再服用,每日三次,此處根據《玉函》調整順序。)
[按語] 此方用於治療痰水。大病初癒後,如果過早食用油膩食物,容易產生黏痰,導致胃熱,胃氣不利,排尿困難,水液停滯,此方最為合適。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金匱要略》中治療百合病口渴不止的專用藥就是牡蠣和栝蔞根,它們能去除邪氣,保護胃氣,熱邪生痰導致口渴,由此可知它們能夠治療黏痰。蜀漆專門破痰,與牡蠣、栝蔞配合,去除痰液更快。葶藶子瀉去胸中積水,商陸瀉去腹中積水,澤瀉、海藻都味鹹,瀉去腎中水腫,這樣三焦的水液就不會停滯了。而牡蠣還能消除宿水,因此此方以牡蠣澤瀉命名。
光緒丁未年,我因為小便多次澀滯,白天少而夜間多,又喜歡吃肥膩的食物,咳出黏痰,日夜咳出百餘口後,腰以下腳踝腫大,服用此方效果很好。但是七味藥中大部分都是峻猛的藥物,必須根據病情使用。我因為素有大便困難,年老體弱,病程長,所以去掉了商陸。蜀漆善於治療瘧疾引起的痰飲,腰以下水腫,可能不太適合。蜀漆應為澤漆之誤,澤漆就是大戟的幼苗,是瀉下水的藥物,醫生費涵是這樣說的。
白朮散方(出自《金匱要略》),用於婦女懷孕期間養胎。
組成:白朮、川芎、牡蠣(各二分)、蜀椒(三分,去汗,原本白朮三分,牡蠣四分,現根據東洋版本修正)
用法:將以上四味藥物研磨成細粉,用酒送服一錢(約3克),每日三次,夜間一次。如果腹痛,加芍藥;心下疼痛加倍川芎;心煩嘔吐,不能飲食,加細辛一兩,大半夏二十枚,服用後,再用米湯送服;如果嘔吐,用醋湯送服;如果仍然不好,用麥芽汁送服;以後口渴,用大麥粥送服。即使病好了,也要繼續服用。
[按語] 川芎主要治療心痛。《名醫別錄》記載川芎辛溫無毒,主治心腹堅痛。《本草綱目》卷十四孫氏集驗方,治療一切心痛,用大川芎一個研磨成粉,用燒酒送服。一個可以維持一年,兩個可以維持兩年。牡蠣,《神農本草經》記載主治驚恐憤怒,除掉拘攣,治療婦女帶下赤白。《名醫別錄》記載治療停留在骨節、營衛的留熱,虛熱不定,煩悶心痛,氣結,止汗止渴,去除陳舊瘀血,都與養胎的功效相符。白朮健脾,蜀椒抑制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