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4)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上 (4)

1. 經方例釋上

四逆散症所以致四逆者,以營氣被寒所抑,不得外達而內收;故黃芩湯症所以致自利者,以少陽半表之邪,將從半里而內收;故即芍藥甘草附子湯症所以致惡寒者,亦以汗後營氣已虛,不得外暢,復以不解,而寒留於表,遂致內收,故皆與兩脛拘急,用赤芍同義,以其為血痹則一也。由是烏頭湯、甘遂半夏湯等方皆通矣。

甘麥大棗湯方(《金匱要略》),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

小麥(一升),甘草(三兩),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補脾氣。

〔案〕此為諸清心方之祖,不獨臟躁宜之。凡盜汗、自汗皆可用。《素問》:麥為心谷。《千金》曰:麥養心氣。《千金》有加甘竹根、麥冬二味,治產後虛煩及短氣者,名竹根湯。又有竹葉湯、竹茹湯,並以此方為主,加入竹及麥冬、薑、苓,治產後煩。夫悲傷欲哭,數欠伸,亦煩象也。依全書通例,此方當名小麥甘草湯,或麥甘大棗湯亦得。

甘草薺苨湯方(《金匱要略》),凡諸毒,皆是假毒以投無知時。宜煮甘草薺苨飲之,通除諸藥毒。

〔案〕此為諸解毒方之祖。《外臺·卷三十一》云:諸饌食直爾,何容有毒,皆是以毒投之耳。既不知是何毒,便應煮甘草薺苨湯治之。又《證類》及《綱目》,皆引《金匱》方曰:治誤飲饌中毒者,未審中何毒,卒急無藥可解,只煎甘草薺苨湯服之,入口即活。此文今《玉函》、《要略》並逸,《千金》豬腎薺苨湯,治強中,生於石藥毒者,亦將此方參入白虎湯中。《肘後》云:一藥而兼解眾毒者,惟薺苨汁濃飲二升,或熱嚼之,亦可作散服。

此藥在,諸藥中毒皆自解也。正與《別錄》解百藥毒合。

紫參湯方(《金匱要略》),治下痢,肺痛。(《綱目·卷十二》,無肺痛二字。)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綱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案〕《本草》紫參,味苦辛寒,無毒,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別錄》云:療腸胃大熱。是此方所主之痢,亦熱痢也。且《別錄》又云:治腸中聚血。甄權云:散瘀血。據此諸說,當是治熱在血分之痢。考仲景列病,皆取形體易見者言,無言某臟病、某腑病者,今此肺痛二字,不合全書通例;而下痢,本為通利,與《本經》利大便,義亦相乖。疑肺字當為腫字,草書腫字,脫去右旁下半,故誤也。

以此下痢,由血閉腫痛,正是不通合用利藥,與熱痢下重,用白頭翁同義。《聖惠》以紫參治吐血不止,又或加阿膠於此方中,治吐血不止,皆此意也。豈吐血,亦必肺痛乎?必不然矣。《普濟》五參丸,與《千金》並以沙參易紫參,治酒刺,刺亦瘀血所生,酒中濕熱也,與此相參。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四逆散之所以能治療四逆症,是因為營氣受寒邪的抑制,無法向外通行而收縮於內;黃芩湯之所以能治療自利(腹瀉),是因為少陽經半表之邪氣,將要從半里穴向內收斂;芍藥甘草附子湯之所以能治療惡寒,也是因為汗後營氣虛弱,無法外達暢通,又沒有解表,寒邪滯留在表,最終導致內收,所以都伴隨兩脛拘急的症狀,使用赤芍藥與其同理,因為都是血痹的症狀。由此可推知烏頭湯、甘遂半夏湯等方劑的原理。

甘麥大棗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婦女臟躁症,症狀表現為喜歡悲傷哭泣,神情恍惚如同受神靈控制,經常伸展身體打呵欠。

藥物組成:小麥一升,甘草三兩,大棗十枚。

用法用量: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六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此方也能補益脾氣。

說明:此方是所有清心方劑的鼻祖,不僅治療臟躁有效,凡是盜汗、自汗(自主性出汗)都可以使用。 《素問》中記載,小麥是心的穀物;《千金方》中說,小麥可以滋養心氣。《千金方》中還加入了甘竹根、麥冬兩味藥,治療產後虛煩和氣短,稱為竹根湯。還有竹葉湯、竹茹湯,都是以甘麥大棗湯為基礎,加入竹葉、麥冬、生薑、茯苓,治療產後煩躁。悲傷欲哭、經常伸展身體打呵欠,也是煩躁的表現。按照全書的一般規律,此方應該命名為小麥甘草湯,或麥甘大棗湯也可以。

甘草薺苨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各種中毒,這些中毒大多是因誤食有毒食物而造成的。宜煎煮甘草薺苨飲用,以通利排除各種藥物毒素。

說明:此方是所有解毒方劑的鼻祖。《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記載:各種食物本身沒有毒,中毒都是因為有人投毒。既然不知道是什麼毒,就應該煎煮甘草薺苨湯治療。又《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都引用《金匱要略》中的方劑,說治療誤食中毒,如果不知道是什麼毒,緊急情況下沒有藥物可以解毒,就煎煮甘草薺苨湯服用,服下後就能立即見效。這段文字現在《玉函經》、《金匱要略》中都遺失了。《千金方》中的豬腎薺苨湯,治療因服用石藥中毒引起的陽痿,也將此方加入白虎湯中。《肘後備急方》記載:一種藥物能解百毒的,只有薺苨,取其汁濃縮飲用二升,或者熱著嚼食,也可以研成散劑服用。

只要有這種藥物,各種藥物中毒都能自行解除。這與《名醫別錄》中記載薺苨能解百藥毒的說法一致。

紫參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下痢,肺痛。(《本草綱目》卷十二中沒有“肺痛”二字。)

藥物組成:紫參半斤,甘草三兩,《本草綱目》記載為二兩。

用法用量:以上二味藥材,用水五升,先煎煮紫參,取二升,然後加入甘草,再煎煮至一升半,分三次溫服。

說明:《本草經集注》記載紫參味苦辛寒,無毒,主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能通達九竅,利大小便。《名醫別錄》記載:治療腸胃積熱。因此,這個方劑治療的下痢,也是熱痢。而且《名醫別錄》又記載:治療腸中瘀血。甄權說:可以散瘀血。根據這些記載,應該是治療熱邪在血分引起的痢疾。考慮到仲景所列疾病,都是以容易觀察到的體徵來描述的,沒有提到某個臟腑的疾病,所以這裡的“肺痛”二字,與全書的一般規律不符;而下痢,本是通利大便,與《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利大便”的功效也相違背。懷疑“肺”字應為“腫”字,草書“腫”字,右下角少了一半,所以寫錯了。

因此,這種下痢,是由於血瘀不通而腫痛,正是不通則需要用通利藥物治療,與熱痢下重,使用白頭翁同理。《聖濟總錄》用紫參治療吐血不止,或者在此方中加入阿膠,治療吐血不止,都是基於這個道理。難道吐血也一定會肺痛嗎?當然不可能。《普濟方》中的五參丸,與《千金方》都用沙參代替紫參,治療酒刺,酒刺也是瘀血引起的,酒中含有濕熱,與此方劑的原理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