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附錄 (1)
附錄 (1)
1. 缺方
禹餘糧丸方
《傷寒論》曰: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煩,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圓。林億校《傷寒》、《玉函》並云缺。
葶藶丸方
《金匱要略》曰:又與葶藶圓,下水當時如小差。林億校云:方未見。泉謂:恐是以瀉肺湯,方改為圓。
杏子湯方
《金匱要略》曰:水之為病,脈浮者,宜杏子湯。林億校云:方缺。近張璐說:謂即麻杏石甘湯方,妄也。
白話文:
以上三段文字是出自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藥方記載,分別介紹了「禹餘糧丸」、「葶藶丸」和「杏子湯」的用法和功效。
- 禹餘糧丸:用於治療因發汗過度導致的再次發汗、神志恍惚、心煩意亂、小便閉、陰部疼痛等症狀。
- 葶藶丸:用於治療水氣入侵導致的病症,可以促進水液排出,緩解病情。
- 杏子湯:用於治療水氣入侵、脈象浮的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種藥方在古代典籍中都有缺失或爭議,因此需要參考其他醫學典籍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黃連粉方
《金匱要略》曰:浸淫瘡,黃連粉主之。林億校云:方未見。泉案此方,疑即一味為散者。
藜蘆甘草湯方
《金匱要略》曰: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林億校曰;方缺。
膠薑湯方
《金匱要略》曰: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林億校云:方缺。恐是膠艾湯。《千金》錄膠艾湯,有乾薑,或可取用。
白話文:
《金匱要略》記載,浸淫瘡可以用黃連粉治療。林億校注說,這個方子沒有記載。泉案認為這個方子可能就是指單用黃連粉作為散劑。
《金匱要略》記載,病人經常手指、手臂腫脹並且活動,身體發麻,可以用藜蘆、甘草湯治療。林億校注說,這個方子缺失。
《金匱要略》記載,婦女經期不正常,月經量少,顏色黑,可以用膠薑湯治療。林億校注說,這個方子缺失,可能是膠艾湯。一千金方中記載了膠艾湯,裡面有乾薑,可能可以參考使用。
附子湯方
《金匱要略》曰:婦人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逾腹,少腹惡寒,寒著少腹如扇之伏,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林億校曰:方未見。近張璐說:即傷寒附子湯,妄也。今依例增。
濕粉方
《傷寒論》大青龍湯方下云: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今《傷寒》、《玉函》並無其方。成氏《明理·藥方論》有之。
土瓜根導方
《傷寒論》曰: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腋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是有土瓜根導方也。今《傷寒》及《玉函》方,止列蜜煎導、豬膽汁導二方,而無土瓜根導方,蓋脫。今據《肘後》補。
白話文:
【附子湯方】
《金匱要略》提到:懷孕婦女在六七個月時,脈象緊張且發熱,胎兒位置超過腹部,少腹部感到寒冷,寒冷感如同扇子覆蓋在腹部,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子宮(胎兒所在部位)開放所致,應使用附子湯來溫暖子宮。林億校注表示:該方已找不到原文。近來張璐認為就是傷寒附子湯,這是一個誤解。現依照常規增加說明。
【濕粉方】
《傷寒論》在大青龍湯方下方提到:出汗過多的人,可用溫熱的粉末來拍打身體。現今《傷寒論》和《玉函》兩書中並無此方。成氏的《明理·藥方論》中有提及。
【土瓜根導方】
《傷寒論》提到:陽明病(一種中醫診斷名稱)患者,如果自行流汗,或者經發汗後小便自暢,這表示體內水分和津液已經耗盡,即使出現腹脹也不可直接攻治,應該等待患者自然有便意,然後使用蜂蜜煎製的方法來導引通便。如果有土瓜根或大豬膽汁,也可用來作為導引方法。現在,《傷寒論》和《玉函》中的方劑,只列出蜂蜜煎製導引和豬膽汁導引兩種方法,沒有土瓜根導引方,可能因遺失所致。根據《肘後》一書,我們補充了土瓜根導引方。
犀角湯方
《金匱要略·二十五》治飲食中毒方下云:或以犀角湯飲之。案:方無考,恐是以犀角,煮汁飲之也。
柴胡梔子湯方
《脈經·卷七》云: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其餘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屬柴胡梔子湯。案:屬柴胡梔子湯六字,《傷寒》、《玉函》及《脈經》,何刻宋板本,吳刻正脈本、元泰定本,居敬堂本並無,惟袁校本有之。觀湯名二味,極與症協。袁校必有所據,全方無考。
白話文:
《金匱要略》第二十五篇記載治療飲食中毒的方劑中提到:可以服用犀角湯。然而,此方沒有記載詳細的藥方,推測可能是用犀角煮水喝。
《脈經》第七卷記載:如果沒有結胸症狀,但頭部出汗,其他部位沒有發熱,小便不利,身體發黃,屬於柴胡梔子湯的症狀。然而,這六個字「屬柴胡梔子湯」在《傷寒論》、《玉函》、《脈經》的宋版、吳版、元泰定版和居敬堂版中都沒有記載,只有袁校本有這六個字。觀察湯名中的兩味藥,非常符合症狀,可見袁校本是有根據的,但完整的方劑仍然沒有記載。
鹽熨方
《金匱玉函經·卷六》下利,穀道中痛,當溫之,宜熬末,鹽熨之。一方炙枳實熨之。案此二方,《玉函》皆不詳,其炙熨之法,無考。
枳實熨方
見上。泉案:此方亦熨積痢,脫肛及痔腫,並見《本草》。
五毒諸膏散有巴豆者方
《金匱要略·二十三》云:救卒死而張口反折者方,灸手足、兩爪甲,後各十四壯了,飲以五毒諸膏散有巴豆者良。是仲景固有五毒膏、五毒散,及膏與散,有無巴豆者,不一其方。今並之。
白話文:
治療下痢、肛門疼痛,應溫暖病患,可用藥粉加鹽熨燙。另外一種方法是用炙烤枳實熨燙。這兩種方法,《金匱玉函經》中並沒有詳細記載如何熨燙。至於五毒膏和五毒散,其中有加入巴豆的配方,是用來救治突然死亡、張口反折的病人。方法是灸燒手腳及指甲,每處十四壯,然後服用含有巴豆的五毒膏或五毒散,效果良好。仲景醫書中原本就有五毒膏和五毒散,但加入巴豆與否,配方並不一致。
2. 逸方
紅藍子丸方
出《證類本草》引《圖經》說;即在《金匱要略》方婦人篇,紅花酒方後,而趙本、正脈本並無。明·時珍《本草綱目》紅花條,方中並採酒及丸二方,是李氏所據《要略》善本不脫。
百勞丸方
出王晉三《古方選注》云:許州陳大夫流傳,出自仲景方,治一切勞瘵、積滯,未經藥壞者。據此,則知此方當在《金匱要略·虛勞篇》大黃䗪蟲丸方後,而趙本、正脈本並無。
人參半夏湯方
白話文:
《證類本草》引《圖經》記載:紅藍子丸方出自《金匱要略》婦人篇,在紅花酒方之後,但趙本和正脈本都沒有收錄。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紅花條目,同時記載了酒方和丸方兩種,說明李氏所據的《金匱要略》善本沒有遺漏。
百勞丸方出自王晉三《古方選注》,書中記載這是許州陳大夫流傳的方子,源自仲景方,用於治療一切勞瘵、積滯,尚未經藥物損害者。由此可知,此方應在《金匱要略·虛勞篇》的大黃䗪蟲丸方之後,但趙本和正脈本都沒有收錄。
出《本草綱目·十二》。當在今《金匱》大半夏湯之後,而逸者。或曰:今大半夏湯方,脫去生薑一味,故與此不同,實即大半夏湯也。然二方主治雖大同,而方名、煮法、分兩既各殊,自是別方。李所據《要略》善本不脫。
治客忤方
出《肘後備急方·卷一》。《肘後》列仲景治客忤方凡四,其第三云,又方桂一兩,姜三兩,梔子十四枚,豉五合,搗,以酒三升,攪,微煮之,味出,去滓,頓服,取差。在韭根、烏梅、茱萸三味方後,是今《金匱》脫文,葛氏所見,當可據。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本草綱目·十二》。應該放在現在的《金匱》中「大半夏湯」的後面,但現在已經遺失了。有人說:現在的大半夏湯,去掉了生薑一味,所以和這個方子不同,其實就是大半夏湯。不過這兩個方子的主治雖然大同小異,但是方名、煮法、劑量都不同,所以還是不同的方子。李時珍所依據的《要略》善本並沒有遺失。
治客忤方
這個方子出自《肘後備急方·卷一》。《肘後》記載了仲景治療客忤的方子一共四個,其中第三個方子是:桂皮一兩、生薑三兩、梔子十四枚、豉五合,搗碎,用酒三升浸泡,微煮,煮出味道後,去渣,一次服下,直到病好。這個方子應該放在韭根、烏梅、茱萸三味方子的後面,現在《金匱》中沒有這段文字,葛洪見過這個方子,應該可以參考。
治胸痹方
出《肘後·卷四》。又方桂、枳實等分,搗末,橘皮湯下方寸匕,日三服。仲景方,神效云云,在橘枳薑湯方後,是亦《金匱》逸文也。
白話文:
治胸痺方
出自《肘後·卷四》。
另一方:桂皮、枳實等量,搗成粉末,用橘皮湯送服,每次服用一寸匕,每日三次。
這是仲景的方子,非常有效。這個方子記載在橘枳薑湯方之後,是《金匱》的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