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3)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上 (3)

1. 經方例釋上

劉守真有訶子湯,治失音不能言語,即此方加訶子,以斂肺氣。訶子合桔梗,為一斂一散,猶乾薑、五味合用之義也。然不獨喉症宜之,且為諸排膿之要方。《外臺》引《集驗》桔梗湯治肺癰,《錄驗》治肺癰經時不差,桔梗湯方皆取此。《綱目·卷一》桔梗湯治肺癰條引《金匱》文,其症則盡與桔梗白散同,其方乃此方。

《小兒直訣》以此方治肺熱喉痛,有痰者,甘草炙、桔梗泔浸一夜,煎服,又加阿膠。蓋此桔梗專主傷寒之咽痛,若冷痰,亦可用。肺既有熱,當非所宜,故須泔漬,又加膠以潤下之耳。

此方後人以治凡咽喉病,或於他方加入此二味者,以咽痛為少陰標病,少陰之本在腎,其標在肺,此治標方,故不論肺、腎,凡在咽喉,皆得通用。咽痛何以別之?大抵脈沉者,少陰病;脈浮者,太陰病。

大黃甘草湯方(《金匱要略》),治食已即吐。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外臺》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案〕此諸下方之祖。加芒硝為調胃承氣湯,必效。以此治胃反、吐水及吐食神驗。論云食已即吐,當兼水食言。

甘草乾薑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治吐逆,亦治肺痿,吐涎沫,不咳,遺尿,小便數。

甘草(四兩,炙,《玉函》二兩),乾薑(二兩,炮)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案〕此諸溫中方之祖。加附子為四逆湯,加參、術為理中湯,是四逆、理中皆此方之屬。依全書通例當云乾薑甘草湯。經方例凡經誤下者,皆用乾薑,不獨治煩、吐也。《備急》正作乾薑甘草湯,姜二分,甘一分,治吐逆、水米不下神驗。

芍藥甘草湯方(《傷寒論》、《玉函經》),治兩脛拘急。

芍藥(四兩,《成本》有白字),甘草(四兩,炙)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案〕此為血痹之主方。許叔微《傷寒九十論》云:仲景桂枝加減法,十有九證,但云芍藥。《聖惠》皆稱赤芍藥,尚藥皆云白芍藥,然赤者利,白者補。《本經》稱:芍藥,主邪氣腹痛,利小便,通順血脈,利膀胱、大、小腸、時行寒熱,則全是赤芍藥也。又桂枝第九證云,微惡寒者,去芍藥,蓋懼赤芍藥之寒也。

惟芍藥甘草湯一證云:白芍藥,謂其兩脛拘急,血寒也,(血當為惡字之誤。)故用白芍藥以補之,據此似此方芍藥是白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祖此,亦似當是白者,然以他方本此方者推之,恐未必盡然。

何以言之?本方加柴胡、枳實,為四逆散;加黃芩,為黃芩湯;四逆自利,未必皆為血寒之屬虛者,非與柴、芩大戾乎?竊謂:拘急本血痹所致,赤芍正治血痹主藥,何必以養陰為說,而指為白芍乎?此後尚可用承氣,何獨畏赤芍乎?白字斷當為淺人加也。且拘急者,以營氣內收也。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劉守真訶子湯用於治療失音不能言語,即是在基本方劑中加入訶子,以收斂肺氣。訶子與桔梗搭配使用,一斂一散,如同乾薑、五味子合用的道理。然而,此方不僅適用於喉嚨疾病,更是各種排膿的要方。《外台秘要》引用《集驗方》中桔梗湯治療肺癰的記載,《醫學錄驗》也記載了用桔梗湯治療久治不愈的肺癰,這些桔梗湯的方劑都源於此方。《本草綱目》卷一中,桔梗湯治療肺癰的條目引用了《金匱要略》的原文,其所描述的症狀與桔梗白散完全相同,而其方劑正是此方。

《小兒直訣》用此方治療肺熱喉痛、痰多的症狀,方中甘草需炙烤,桔梗需浸泡一夜後再煎服,並加入阿膠。這是因為桔梗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咽喉疼痛,即使是寒痰,也可以使用。但若肺部已經有熱症,則不宜直接使用,故需先浸泡,再加阿膠來潤下。

後人常用此方治療各種咽喉疾病,或在其他方劑中加入這兩種藥材。因為咽喉痛是少陰經的標證,少陰經的本源在腎,其標證在肺,此方是治療標證的方劑,所以無論肺部或腎臟出現問題,只要是咽喉疼痛,都可以通用。如何區分咽喉痛的病因呢?大致來說,脈象沉者是少陰經的病證;脈象浮者是太陰經的病證。

大黃甘草湯(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飯後即吐。

組成:大黃四兩,甘草一兩(《外台秘要》記載為二兩,炙甘草)。

用法:以上二味,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分次溫服。

[按語]:此方是許多方劑的基礎。加入芒硝則成為調胃承氣湯,療效顯著。用此方治療胃反、嘔吐清水或食物,效果神奇。文中所說的「食已即吐」,應包括水和食物兩種情況。

甘草乾薑湯(出自《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嘔吐逆氣,也用於治療肺痿、吐涎沫、不咳嗽、遺尿、小便次數增多。

組成:甘草四兩(炙,或《玉函經》記載為二兩),乾薑二兩(炮製)。

用法:以上二味,切碎,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五合,去渣,分次溫服。

[按語]:此方是許多溫中方劑的基礎。加入附子則成為四逆湯,加入人參、白朮則成為理中湯,因此四逆湯、理中湯都屬於此方的衍生方。根據全書的慣例,應該稱之為乾薑甘草湯。《備急千金要方》正確地記載為乾薑甘草湯,乾薑二分,甘草一分,治療嘔吐逆氣、水米不下的效果神奇。

芍藥甘草湯(出自《傷寒論》、《玉函經》)用於治療兩腿拘急。

組成:芍藥四兩(《成本》有白字),甘草四兩(炙)。

用法:以上二味,切碎,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五合,去渣,分次溫服。

[按語]:此方是治療血痹的主方。許叔微《傷寒九十論》說:仲景的桂枝加減法,十有九種情況,都只提到芍藥。《聖濟總錄》都稱作赤芍藥,而藥典都記載為白芍藥,但赤芍藥瀉下,白芍藥補益。《神農本草經》記載:芍藥,主治邪氣腹痛,利小便,通利血脈,利膀胱、大腸、小腸,治療時行寒熱,這些都是指赤芍藥。又桂枝湯第九證提到,如果輕微惡寒,則去掉芍藥,這是擔心赤芍藥的寒性。

只有芍藥甘草湯一證提到白芍藥,是因為它治療兩腿拘急,是血寒(「血」字應為「惡」字之誤),所以用白芍藥來補益,根據此說,此方芍藥應是白芍藥。芍藥甘草附子湯也源於此方,似乎也應該使用白芍藥,但從其他方劑借鑒此方的角度來看,恐怕不一定都是白芍藥。

為什麼這麼說呢?本方加入柴胡、枳實,就成了四逆散;加入黃芩,就成了黃芩湯;而四逆散、黃芩湯治療的症狀,並不一定都是血寒虛症,這與柴胡、黃芩的藥性不相符嗎?我認為:拘急是血痹造成的,赤芍藥正是治療血痹的主藥,為什麼要用補益陰氣的說法,而認為是白芍藥呢?此方之後還可以服用承氣湯,為什麼單獨害怕赤芍藥呢?「白」字肯定是後人添加的。而且拘急是因為營氣內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