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2)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上 (2)

1. 經方例釋上

桂枝甘草湯方(《傷寒論》、《玉函經》),治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頓服作一頓服。)

〔案〕成注謂:亡陽心虛,以此湯和血脈,此雖本《本經》為說,然《本經》利血脈之意,亦謂發汗邪去則血脈自和,非別有利血脈之長也。此症自是虛其心陽,衛邪深入心下,故專用桂枝以解肌,實諸桂枝湯之祖方。《外臺》一方有大棗,即此也。如甘麥大棗湯之比,玩桂枝湯方,則原方或當如《外臺》,特因仲景不用,故後人不知耳。

仲景用桂,不獨太陽病為然,即使邪已入里,而表分有一分未淨者,必用之。故雖於建中補氣,復脈補血方中,亦皆用一味桂枝,以達餘邪。下此如桃仁承氣湯、黃連湯、桂枝人參湯、當歸四逆、烏梅,並皆用桂。且也太陰病用桂枝湯;少陰病四逆散中加桂,是三陰用桂也。

柴胡桂薑湯以治少陽;而陽明病亦有宜桂枝湯;是三陽亦用桂也。《金匱》用桂方亦多,是雜病亦用桂也。總之,不論陰陽,但邪未淨者,並宜此方。近王氏晉三作《古方選注》,妄謂桂枝為太陽經藥,何其泥也?有邪必用桂枝者,為是書治寒,故未可概之濕熱病之邪也。

甘草麻黃湯方(《金匱要略》),治皮水。

麻黃(四兩,《千金》三兩),甘草(二兩,《千金》一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煎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案〕依全書通例當云麻黃甘草湯,此方不專治水,實則治喘之專方。《要略》防己黃耆湯加減法曰:喘者,加麻黃二兩,此明證也。大抵水腫與喘,皆是氣結所生,故此方治兩症皆效。《千金·卷廿一》以此方治氣急,積久不差,遂成水腫。諸皮中水攻面、目、身體,從腰以上腫,以此發汗,其煎服法同,此用最合經意。

《外臺·卷一》《小品》雞子湯,以此方麻一兩,甘一分,水煎,加雞子白,令置水中合和令勻,內藥,復攪令和,上火煎之勿動,煎至一升,適寒溫,頓服取汗,治傷寒發汗後,二、三日不解,頭痛肉熱。此乃借治熱氣,故加雞子。

桔梗湯方(《傷寒論》、《玉函經》,後世名甘桔湯),治傷寒少陰病,咽痛。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崔氏云:分兩服,吐膿血。)

〔成注〕甘草湯主少陰客熱咽痛,桔梗湯主少陰寒熱相搏咽痛。

〔泉案〕甘草治熱,桔梗治寒。通脈四逆湯加減法: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二兩,是此方所由制也。《千金》治上焦虛寒,短氣,語聲不出,有黃耆補中湯,方用桔梗、甘草,蓋以腎寒結於上焦,故合用此方,以散其寒。《外臺》引救急治喉中氣噎方,用桔梗、甘草,取此為引申義。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桂枝甘草湯方: 治療發汗過多,病人叉手捂住胸口,心悸,想要別人按壓的症狀。

藥方:桂枝四兩,甘草二兩。 將藥材用三升水煎煮成一升,過濾後,一次服下。

分析:古書認為此方能滋養心陽,溫和血脈。雖然《神農本草經》有此說法,但《神農本草經》所說的溫和血脈,是指發汗後邪氣排出,血脈自然就會和暢,並非另有特別的溫和血脈功效。此症狀是因為心陽虛弱,邪氣深入心下所致,因此專用桂枝解表,它是所有桂枝湯的祖方。《外台秘要》的一個方子裡加了大棗,與此方相似。如果拿它和甘麥大棗湯比較,可以推測桂枝湯的原方可能像《外台秘要》記載的那樣,只是因為張仲景沒有使用大棗,後人才不知道而已。

張仲景使用桂枝,不只限於治療太陽病,即使邪氣已經入裡,但表證還有一點未完全消除,也必須使用。所以,即使在建中湯(補氣)、補脈湯(補血)等方劑中,也都會加入少量的桂枝,以驅除殘餘的邪氣。例如桃仁承氣湯、黃連湯、桂枝人參湯、當歸四逆湯、烏梅丸等方劑也都使用桂枝。而且太陰病也用桂枝湯;少陰病的四逆散中加桂枝,這是三陰都用桂枝的例子。

柴胡桂薑湯用於治療少陽病;而陽明病也有些情況適合用桂枝湯;這是三陽也使用桂枝的例子。《金匱要略》中使用桂枝的方劑也很多,可見雜病也用桂枝。總之,不論陰陽,只要邪氣未淨,都適合使用此方。近代王氏在《古方選注》中妄稱桂枝是太陽經藥,實在是太死板了!凡是有邪氣就必須使用桂枝,這是因為此書主要治療寒邪,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濕熱病的邪氣。

甘草麻黃湯方: 治療皮水(水腫)。

藥方:麻黃四兩(《千金方》三兩),甘草二兩(《千金方》一兩)。用五升水先煎麻黃,去除浮沫,再放入甘草,煎煮成三升,溫服一升,重複服用直到出汗;不出汗,再服用一次。服用時應注意避免風寒。

分析:根據全書的慣例,應該稱為麻黃甘草湯,此方不專門治療水腫,實際上是治療喘息的專方。《金匱要略》中防己黃耆湯加減法提到:喘息者,加麻黃二兩,這就證明了這一點。總而言之,水腫和喘息都是氣機阻滯所導致的,所以此方治療這兩種病症都有效。《千金要方》卷二十一用此方治療氣急,久治不愈,導致水腫。各種皮下水腫,面部、眼睛、身體浮腫,從腰部以上腫脹,用此方發汗,煎服方法相同,這是最符合經方的用法。

《外台秘要》卷一、《小品方》雞子湯,用麻黃一兩,甘草一分,水煎,加入雞蛋清,攪拌均勻,再加入藥材,攪拌均勻後,小火慢煎,不要攪動,煎至一升,調整到適宜的溫度,一次服下,以求出汗,用於治療傷寒發汗後二三天症狀未解,頭痛肌肉發熱的情況。這是藉助治療熱邪,所以加了雞蛋清。

桔梗湯方: (後世稱甘桔湯) 治療傷寒少陰病,咽喉疼痛。

藥方:桔梗一兩,甘草二兩。用三升水煎煮成一升,過濾後,分溫服兩次。(崔氏注:分兩次服用,可以吐出膿血。)

分析:古書認為甘草湯主治少陰經的客熱咽痛,桔梗湯主治少陰經寒熱夾雜的咽痛。

分析:甘草治療熱證,桔梗治療寒證。通脈四逆湯加減法:咽喉痛者,去掉芍藥,加入桔梗二兩,就是根據此方制定的。《千金要方》治療上焦虛寒,氣短,聲音嘶啞,用黃耆補中湯,方中用到桔梗、甘草,是因為腎寒阻滯在上焦,所以配合使用此方,以散寒。《外台秘要》引用救急治療喉中氣噎的方劑,也使用了桔梗、甘草,這是此方的引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