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下 (15)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下 (15)

1. 經方例釋下

考訶黎勒,亦檳榔之類。《中藏經》有木香檳榔散方。《證類·卷六》引《圖經》云:續傳信方,著張仲景青木香丸,主陽衰、諸不足,用崑崙青木香,六路訶子皮各二十兩,篩末,沙糖和之。駙馬都尉鄭某忘其名,去沙糖加羚羊角十二兩,白蜜丸如梧子大,空腹酒下三十丸,日再,其效甚速。然用藥不類古方而云仲景者,不知何從而得之,此即附遺所本也。

但續傳信方,以沙糖和者,為仲景方;蜜和者,為鄭某方。今附遺有如梧子大云云,是合彼二文為一也。近效方亦以沙糖和丸,云治氣脹不下食,尤除惡氣,名訶黎勒丸。二味等分,氣甚者,每服八十丸,日再。稍輕者,每服四五十丸則得。性熱者,以生牛乳下;性冷者,以酒下,不問食之前後,即此方變法也。

訶黎勒丸方,《金匱要略》,宜長服。

訶黎勒(煨),陳橘皮,厚朴(各三兩,《證類》引《圖經》作各三大兩)

上三味,搗篩(《要略》作末之,)蜜丸如梧子大,酒飲(《圖經》無酒飲二字),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案〕此訶黎勒散加橘皮、厚朴也。為氣擁上逆之專方,所以宜長服者。《證類》引《廣異記》曰:高仙芝於大食得訶黎勒,長五寸,初置抹肚中,便覺腹中痛,因大利十餘行,初疑訶黎為崇,待欲棄之,後問大食長老,云此物人帶,一切病消,利者,出惡物耳。據此知訶黎勒功專除病,能出惡物,故以橘、樸佐之,為固正驅邪之劑,是以可長服也。

蒲灰散方(《金匱要略》),治小便不利,及厥而皮水。

蒲灰(七分),滑石(二分,《外臺》、文仲方《肘後》方,二味並一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案〕《綱目·卷三十八》蒲席下附方,載《金匱》此方。蒲灰作蒲席灰,而香蒲下不載此方,則古本有席字,今脫也,其敗蒲煎方,亦作敗蒲席。《別錄》敗蒲席平,主筋益惡瘡。宏景雲:蒲席惟船家用之,狀如蒲帆,人家所用席,皆是菅草,而薦多是蒲也。時珍云:吳人以龍鬚草為席,是蒲席亦當詳審用之。

蓋硬席莖圓者,龍鬚草;所為軟席莖扁薄者,蒲所為也。甄權云:單用破血,此症當是血瘀塞其溺管,故用此物。《千金》夜臥尿床,本人薦草燒灰,水服,立差。亦取此,但渾言薦草,不必定是蒲所為。蘇恭所謂:席薦以得人氣為佳者也。厥亦血病,厥而腫脹者,小便必不利,故同法。

諸家釋蒲或不同,《綱目拾遺》稱為蒲包草是也。湖俗亦爾,其萼即水蠟燭。今人以治刀傷,其萼上粉即蒲黃,其中心白如匕柄,生啖之甘脆者,即蒲筍。《周禮》謂之蒲葅。時珍曰:蒲似莞而褊,有脊而柔,八、九月收葉以為席,亦可為扇。軟滑而溫,此皆與經單稱蒲之義合,不得以他蒲當之。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下

訶黎勒,也就是檳榔之類的植物。《中藏經》記載有木香檳榔散的藥方。《證類本草》卷六引述《圖經本草》記載:續傳信方中,記載張仲景的青木香丸,主治陽氣衰弱、各種不足的症狀,藥方使用崑崙青木香和六種訶黎勒的果皮各二十兩,研磨成粉末,再用砂糖混合。駙馬都尉鄭某(忘記他的名字了),將方子中的砂糖去除,改用羚羊角十二兩,用白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空腹用酒送服三十丸,每日服用兩次,療效很快。但這個藥方與古代的藥方不盡相同,卻說是張仲景的藥方,不知從何而來,這應該屬於後人添加的內容。

但是,續傳信方中,用砂糖混合的藥丸是仲景的方子;用蜂蜜混合的藥丸是鄭某的方子。現在流傳的版本記載藥丸大小如梧子等等,是將這兩個版本的記載合併為一了。近代有效的藥方也使用砂糖混合製成藥丸,據說能治療氣脹、飲食不下,尤其能去除惡氣,稱為訶黎勒丸。藥方中兩種藥材等量,氣盛者,每次服用八十丸,每日兩次;症狀較輕者,每次服用四五十丸即可。體質偏熱者,用生牛乳送服;體質偏寒者,用酒送服,不論飯前飯後皆可服用,這就是這個藥方的變通用法。

訶黎勒丸方,出自《金匱要略》,適合長期服用。

藥方組成:煨過的訶黎勒、陳橘皮、厚朴(各三兩,《證類本草》引述《圖經本草》記載為各三大兩)。

用法:將以上三味藥材搗碎過篩(《金匱要略》記載為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用酒送服(《圖經本草》中沒有“酒飲”二字),每次服用二十丸,可以加量到三十丸。

(分析)這個訶黎勒丸方是在訶黎勒散的基礎上,加入橘皮、厚朴。它是專門治療氣體壅塞上逆的藥方,所以才適合長期服用。《證類本草》引述《廣異記》記載:高仙芝在大食國獲得訶黎勒,長五寸,剛開始放在肚子上,就感覺腹部疼痛,然後瀉下十多行大便,一開始懷疑訶黎勒是毒物,想要丟棄它,後來詢問大食國的長老,長老說這種東西可以隨身攜帶,能治百病,瀉下只是排出體內毒物而已。根據此記載可知,訶黎勒藥效專門針對疾病,能夠排出體內毒物,因此加入橘皮、厚朴輔助,起到固本驅邪的作用,所以可以長期服用。

蒲灰散方(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小便不利以及厥逆引起的浮腫。

藥方組成:蒲灰(七分),滑石(二分,《外臺秘要》、《文仲子肘後方》中,兩種藥材各一分)。

用法: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方寸匕(約一湯匙),每日服用三次。

(分析)《本草綱目》卷三十八蒲席條下附方,記載了《金匱要略》中的這個藥方。藥方中的蒲灰是指蒲草席的灰燼,但香蒲的記載中沒有這個藥方,說明古本中應該有“席”字,現在遺漏了。其敗蒲煎方,也記載為敗蒲席。《名醫別錄》記載敗蒲席性平,主治筋骨疼痛和惡瘡。陶弘景說:蒲草席只有船家使用,形狀像蒲帆,人家用的席子,大多是菅草做的,而供奉用的席子大多是蒲草做的。李時珍說:吳地人用龍鬚草做席子,所以蒲草席的使用還需要仔細甄別。

一般來說,莖桿硬、圓的席子是龍鬚草做的;莖桿柔軟、扁平的席子是蒲草做的。甄權說:單獨使用蒲草可以破血,這個病症應該是血瘀阻塞了排尿的管道,所以用這種藥材。《千金要方》記載夜尿床的治療方法,作者推薦用草燒灰,用水送服,立刻見效。這也是取這個藥效的原理,只是籠統地說成草,不一定是指蒲草。蘇恭說:席子最好是經過多人使用過的,因為沾染了人氣。厥逆也是血症,厥逆引起的腫脹,小便一定不利,所以用同樣的方法治療。

各家對蒲草的解釋可能不同,《本草綱目拾遺》稱為蒲包草。湖州地方也是這樣稱呼的,它的花萼就是水燭。現在人們用它治療刀傷,它的花萼上的粉末就是蒲黃,其中心白色,像匕首柄一樣,生吃起來甘脆,就是蒲筍。《周禮》稱之為蒲葅。李時珍說:蒲草類似莞草而纖細,有脊而柔韌,八、九月收割葉子做成席子,也可以做扇子。柔軟光滑而溫和,這些都符合經方中單獨稱蒲草的含義,不能用其他的蒲草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