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下 (16)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下 (16)

1. 經方例釋下

桃花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治下痢,便膿血。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半升,從《綱目》各本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煮米令熟,當作煮令米熟,謂與全用之。赤石脂半斤,及乾薑並煮,而赤石脂末,隨每服調下耳。)

〔成注〕澀可去脫,赤石脂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乾薑之辛以散裡寒,粳米之甘以補正氣。

〔泉案〕此溫中收濕之主方。石脂善固骨髓。《千金》無比山藥丸,用之取其固骨髓也。《外臺》引崔氏治傷寒後,赤白、滯下無數。阮氏桃花湯方,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粳米一升,乾薑四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較此為善。《千金》以此方去米,用蜜和丸。《和劑》以此方去米,用蒸餅和丸,皆變湯為丸者。

《千金》又以此方,合附子理中加歸、芍、龍、蠣,名大桃花湯。《千金翼》以此方,加椒、艾、烏梅,名椒艾丸。《綱目》引鬥門方,治久泄久痢。白石脂、乾薑等分,百沸和麵為稀糊,米飲下三十丸,即此方之變法。以白易赤,以面易米。此方名桃花者,以古赤石脂,與桃花石不分也。

陶注《本經》曰:赤石脂出義陽者,狀如㹠腦,鮮紅可愛,是明以桃花石,當赤石脂也。蘇恭不知,而妄非之,曰是桃花石。但恭釋桃花石,曰桃花石似赤石脂,但舐之不著舌者是也。然則赤石脂、桃花石自是一種,特黏不黏之別耳!時珍云:桃花石,即赤石脂之不黏舌,堅而有花點者,非別一物也,故其氣味、功用皆同石脂。張仲景治痢用赤石脂,名桃花湯。

《和劑》治冷痢,有桃花丸,皆即此物,此方命名之義如此。

赤石脂丸方(《金匱要略》),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赤石脂,乾薑,蜀椒(各一兩,《千金》半兩,《綱目》各四分),附子(二分,炮),烏頭一分(泡,《千金》六銖)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圓,日三服。不知,再加。

〔案〕此桃花湯去米加椒、附、烏,變法為圓也。為治腎寒上攻之專方。一名烏頭赤石脂圓。《外臺》錄此方,烏頭、赤石脂、乾薑各二分,蜀椒、附子各一分。範汪方無附子,有桂心等分。崔氏方有桂心二兩,為六味,烏頭、附子、赤石脂各三兩,椒、姜各二兩。範汪方無附者,當是與崔氏同,為六味而脫其一耳。

本論大建中湯方,薑、椒亦並同,其治心胸中塞痛,亦與此治同。椒本治血痹,或以蚘動言之,淺也。《肘後》治苦嘔不息方,乾薑茱萸湯加減法,下不止,手足逆冷,加椒百粒,附子一枚炮,是椒、附治腎寒氣逆也。《本事方》有椒附丸,止椒、附二味,治腎氣上攻之膂痛,與此義合。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下

桃花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用於治療下痢,並伴有膿血。

藥物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整塊使用,一半研磨成粉)、乾薑(一兩)、粳米(半升,部分古籍記載為一升)。

用法用量:將上述三味藥材用七升水煮至米熟,過濾掉藥渣,溫服七合(約合350毫升),並在藥液中加入赤石脂粉一寸匕(約一湯匙),每日服用三次。如果服用一次後病情痊癒,則不必再服用。(煮米至熟,指將所有赤石脂一同煮,赤石脂半斤以及乾薑一起煮,赤石脂粉末則每次服用時再加入。)

方劑解說:赤石脂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固護腸胃;乾薑辛溫,可以散寒;粳米甘溫,可以補益正氣。

方劑評述:此方為溫中除濕的主方。赤石脂善於固護骨髓。《千金方》中的無比山藥丸也使用了赤石脂,正是因為它具有固護骨髓的功效。《外台秘要》記載崔氏用此方治療傷寒後的赤白痢,效果很好。阮氏的桃花湯方,赤石脂用量為八兩,若患者腹瀉冷多白濁,則加至十二兩,粳米一升,乾薑四兩,若患者腹瀉冷多白濁,則加至八兩,此方比原方更佳。《千金方》中此方去米,用蜂蜜製成丸劑;《和劑局方》中此方去米,用蒸餅製成丸劑,都是將湯劑改為丸劑。

《千金方》又將此方與附子理中湯合用,並加入當歸、芍藥、川芎、牡蠣,命名為大桃花湯。《千金翼方》中將此方加入花椒、艾葉、烏梅,命名為椒艾丸。《本草綱目》引述鬥門方,用於治療久瀉久痢,其方法是將白石脂、乾薑等量混合,用沸水和麵做成稀糊,再分成三十丸,用米湯送服,此為桃花湯的變方,將赤石脂換成白石脂,將米換成麵糊。此方之所以命名為桃花湯,是因為古代赤石脂與桃花石不易區分。

陶弘景在《神農本草經》注釋中說:義陽產的赤石脂,形狀像豬腦,鮮紅可愛,說明桃花石應當就是赤石脂。蘇恭不懂這個,錯誤地認為是兩種不同的藥物。蘇恭解釋桃花石說,桃花石看起來像赤石脂,但舔起來不粘舌頭。其實赤石脂和桃花石本是同種藥物,只是黏性不同而已!李時珍說:桃花石,就是不粘舌,堅硬且有斑點的赤石脂,並不是另一種藥物,因此它們的藥性和功效都相同。張仲景治療痢疾用赤石脂,命名為桃花湯。

《和劑局方》中治療冷痢的桃花丸,也是使用的赤石脂,這就是此方命名的由來。

赤石脂丸方,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藥物組成:赤石脂、乾薑、蜀椒(各一兩,部分古籍記載為半兩或四分)、附子(二分,炮製)、烏頭(一分,炮製,部分古籍記載為六銖)。

用法用量:將上述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飯前服用一丸,每日三次。如果療效不佳,則可增加用量。

方劑評述:此方是桃花湯去米,加入花椒、附子、烏頭,改為丸劑。專門用於治療腎陽不足,寒邪上擾所致的疾病。也稱作烏頭赤石脂丸。《外台秘要》記載的此方,烏頭、赤石脂、乾薑各二分,蜀椒、附子各一分。範汪方中沒有附子,而有桂心等量。崔氏方中桂心用量為二兩,共有六味藥,烏頭、附子、赤石脂各三兩,花椒、乾薑各二兩。範汪方中沒有附子,可能是與崔氏方相同,只是少了附子這一味藥。

本論中的大建中湯,也含有乾薑、花椒,其治療胸中憋悶疼痛的功效與此方相似。花椒主要治療血痹,認為其作用是驅除蟲動,這是比較淺顯的認識。《肘後備急方》中治療嘔吐不止的方劑,乾薑茱萸湯加減法,如果下痢不止,手足厥冷,則加入花椒一百粒,炮製後的附子一枚,說明花椒、附子可以治療腎陽不足,寒邪逆氣。 《本事方》中椒附丸,只用花椒、附子兩味藥,治療腎氣上逆所致的腰痛,與此方意義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