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王繩林考正古方權量說(繩林,字樸莊,江蘇吳縣人,恩貢生。) (1)

回本書目錄

王繩林考正古方權量說(繩林,字樸莊,江蘇吳縣人,恩貢生。) (1)

1. 王繩林考正古方權量說(繩林,字樸莊,江蘇吳縣人,恩貢生。)

古方自《靈》、《素》至《千金》、《外臺》所集漢、晉、宋、齊諸名方,凡云一兩者,以今之七分六釐准之,凡云一升者,以今之六勺七抄准之,謹考定如下:

權量皆起於律,黃帝律尺九寸,夏尺加一寸為十寸,今木工曲尺是也。

《千金方》論述針穴分寸云:其尺用夏家古尺。司馬法六尺為步,今江淮吳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據此即今曲尺無疑,知此尺即黃帝律尺寸者,以藥升之龠積與尺度考得之,詳見《律學淨聞》。

以曲尺之寸度作方徑一寸六分,上下相等,深七分八釐強,其積二千分,即古藥升之容積。

《千金》論藥升方,作上徑一寸,下徑六分,深八分,當作上下徑一寸六分,深八分弱,按《管子》云:釜鏂不得為侈弇,且計其容積,僅五百廿二分,不應如此之小,故知傳寫之誤也。升口自乘得二百五十六分,以深七分八釐強,乘之得二千分為容積。云深八分者,言成數也。

藥升,一升容黃鐘兩龠之實,以秠黍二百四十粒為一兩,但秠黍之重,今無可考。依《千金》論蜜一斤,得藥升七合,及《靈臺》儀象志水,與蜜同積異重之比例,若二十與廿九而次第以准測之,古一兩即今七分六釐也。

古律龠容一千二百八十秠黍。《千金》論一撮者,四刀圭也(六十四黍為圭,半之為一刀圭),十撮為一勺(勺即龠也),兩勺為一合(合乃升字之誤,一升其二千五百六十黍也,李時珍沿兩勺為一合之誤,更增十合為一升,則誤以傳誤矣。幸《千金》及《外臺》原方具無此五字可證),知二百四十黍為一兩者。

《千金》云:十黍為一銖(張介賓《圖翼》謂十黍當作百黍,非也,)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此則神農之秤也。

考正古權之法,先做藥升滿,曲尺兩千分中容井水秤重一兩二錢,而推得其同積異重之比例,假如水與蜜各貯一盞中,容積相等,而水輕蜜重,水若二十兩,則蜜必二十九兩,以此推算,一藥升之水重一兩二錢者,則一藥升之蜜必一兩七錢四分,明矣。

以三率明之

(蜜二十九,水一兩二錢),相乘得數為三十四兩八錢,以水二十為法除之,得數為一兩七錢四分,即一藥升之蜜數。

既得蜜一藥升之重,以三率重測之,如法乘除,得蜜七合之重。藥升一升蜜合重一兩七錢四分,藥升七合蜜合重一兩二錢一分八釐。

夫此七合之蜜,今重一兩二錢一分八釐者,即古蜜十六兩之數也,依上法重測之,得古一兩今若干之數。

古十六兩今重一兩二錢一分八釐,古一兩今重七分六釐強。

以古方參之:麻黃湯,麻黃三兩,准今二錢三分,分三服,中病即止,每服止七分六釐。小柴胡湯,柴胡八兩,准今六錢,分三服,每服止二錢。承氣湯,大黃四兩,准今三錢,分再服,中病即止,每服止一錢半。白虎湯,石膏一斤,准今一兩二錢,分三服,每服止四錢。

白話文:

古時候的藥方,從《靈樞》、《素問》到《千金方》、《外臺秘要》,這些收錄了漢朝、晉朝、宋朝、齊朝等朝代的名方,凡是提到「一兩」的,都相當於現在的七分六釐;凡是提到「一升」的,都相當於現在的六勺七抄。我仔細考證後,將結果列在下面:

度量衡的標準都源自於律管,黃帝時期的律尺是九寸,夏朝的尺加長一寸變成十寸,現在木工用的曲尺就是夏尺。

《千金方》在講針灸穴位時提到:「所用的尺是夏朝的古尺。」司馬法中規定六尺為一步,現在江淮吳越地區用的八寸小尺就是這種尺。由此可知,現在的曲尺就是黃帝律尺。之所以能確定,是因為藥升的容量與尺度的關聯可以佐證,詳情請參閱《律學淨聞》。

用曲尺量出的尺寸,做成一個方徑一寸六分,上下相等,深度七分八釐多一點的容器,容積是二千分,這就是古代藥升的容積。

《千金方》中關於藥升的描述,上面口徑一寸,下面口徑六分,深度八分,這樣描述應該是錯誤的,正確的是上下口徑都一寸六分,深度略小於八分。根據《管子》的說法,釜和鏂的口徑不能過大或過小,而且計算這樣的容積,只有五百二十二分,不應該這麼小,所以知道是傳抄錯誤。藥升的口徑自乘得到二百五十六分,再乘以深度七分八釐多一點,得到容積二千分。說深度八分,是取整數而言。

藥升,一升的容量相當於黃鐘兩龠的實體,用二百四十粒秠黍作為一兩,但秠黍的重量現在無法考證。根據《千金方》記載,一斤蜂蜜可以量出七合藥升,再加上《靈臺儀象志》中水和蜂蜜的體積與重量比例,若水的重量是二十,蜜的重量是二十九,以此比例推算,古代的一兩就相當於現在的七分六釐。

古代律龠的容量是裝一千二百八十粒秠黍。《千金方》說的一撮是四刀圭(六十四粒黍為一圭,一半是一刀圭),十撮是一勺(勺就是龠),兩勺是一合(合是升字的錯誤,一升是二千五百六十粒黍,李時珍沿用兩勺為一合的錯誤,又加上十合為一升,這都是以訛傳訛。《千金方》和《外臺秘要》的原方中都沒有這五個字可以證明),由此可知,二百四十粒黍為一兩。

《千金方》說:十粒黍為一銖(張介賓的《圖翼》說十黍應該是一百黍,是錯誤的),六銖是一分,四分是一兩,十六兩是一斤,這是神農氏所用的秤。

考證古代重量的方法,先用藥升裝滿,用曲尺量出的二千分容積,裝井水秤重是一兩二錢,由此可以推算出相同體積不同物質的重量比例。例如,水和蜂蜜各裝一杯,體積相同,但水輕蜜重。如果水的重量是二十兩,那蜜的重量一定是二十九兩。以此推算,一藥升的水重一兩二錢,那一藥升的蜜一定重一兩七錢四分。

用三率法來說明:

(蜂蜜二十九,水一兩二錢)相乘得數是三十四兩八錢,用水的二十除,得到一兩七錢四分,這就是一藥升蜂蜜的重量。

得到一藥升蜂蜜的重量後,用三率法重新計算,可以得到七合蜂蜜的重量。一升蜂蜜重一兩七錢四分,七合蜂蜜重一兩二錢一分八釐。

現在這七合蜂蜜重一兩二錢一分八釐,就是古代十六兩的重量。再用上面的方法重新計算,可以得到古代一兩相當於現在多少。

古代十六兩現在重一兩二錢一分八釐,古代一兩現在重七分六釐多一點。

再用古代的藥方來驗證:麻黃湯,麻黃三兩,相當於現在的二錢三分,分三次服用,有效就停止,每次服用七分六釐;小柴胡湯,柴胡八兩,相當於現在的六錢,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二錢;承氣湯,大黃四兩,相當於現在的三錢,分兩次服用,有效就停止,每次服用一錢半;白虎湯,石膏一斤,相當於現在的一兩二錢,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