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下 (22)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下 (22)

1. 經方例釋下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案〕此腎氣丸之減法也。蕷、苓、附三物,自腎氣來,栝蔞、瞿麥二物,是加,故得主方名。為治,上消之一方,蓋有水氣,而成消渴者宜之,若有火,如石發房勞所致之上消,切忌。《本經》瞿麥苦寒、無毒,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瞖,破胎墮子,下閉血。《別錄》養腎氣,逐膀胱邪氣,是瞿麥乃利氣、破血之品。

薯蕷、茯苓同為降腎,而一補一瀉;蔞根、瞿麥同為泄閉,而一止一宣。《別錄》蔞根止小便利,是蔞根雖有盪滌垢膩之長,而不能利小便也。所恃附子,溫運中氣以除濕,則上下皆應耳。此為腎虛,而濕濁下堵之病。《儒門事親》以薯、苓二味為方,治小便頻多,亦取一補一瀉之意。

以頻多,則非堵塞,故不用蔞、瞿,張意與仲景反,而法同,知經方之用在義,不在症也。

腎氣丸方(《金匱要略》一名八味丸),治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及短氣,有微飲(第六,第十二),消渴,小便多(第十三),婦人轉胞不得溺,(第二十二),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乾地黃(八兩,九蒸為度,搗膏),乾山藥,山萸肉(各四兩),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案〕《本草》乾地黃甘寒,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所主皆血虛而痹之病,故《別錄》謂其通血脈。溺血同類溺之澀,血之虛也,故以為君。凡《本草》通溺之藥,半利血脈可推也。山藥甘溫,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所主皆氣虛之病,故《別錄》謂:其下氣,除煩熱;陽氣虛逆生煩熱,則不下化溺,因不利。山茱萸肉酸平,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所主皆風濕氣。

而《別錄》云:通九竅,止小便利,是去邪水,以斂正水也。山藥、山萸並用,酸甘化陰,故以之為臣。丹皮辛寒,主寒熱中風,瘛瘲,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是丹皮主血熱,血熱則瘀,溺血同類,溺之澀,血之熱也。凡利溺之藥,半多去瘀可推矣。澤瀉甘寒,主風寒濕痹,乳難,養五臟,益氣力,肥健、消水。

《別錄》謂其主消渴,淋瀝,通膀胱、三焦停水,是治水之功大矣。茯苓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別錄》主消渴,伐腎邪,是茯苓能治腎逆乘脾及肺之溺澀也。丹、瀉、苓三物並用,辛甘發散為行陽之法,陽化則溺出,故以之為佐。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下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效果不顯著,可以增加到七八丸,以小便通暢、腹部溫暖為服藥指標。

此方是腎氣丸的減法。山藥、茯苓、附子三味藥材,源於腎氣;栝樓根、瞿麥兩味藥材是加進去,所以才能稱為主方。此方用於治療上消的一種情況,症狀是體內有水氣而導致消渴,如果病情是由於火熱,例如石發(指房事過度)勞累所致的上消,則絕對禁止使用此方。《本經》記載,瞿麥味苦性寒,無毒,主治關格不通、各種癃閉、小便不通、癰腫、目疾、胎衣不下、閉經等症。《別錄》記載,瞿麥還能養腎氣,驅除膀胱邪氣,因此瞿麥具有利氣、破血的功效。

山藥、茯苓都具有滋養腎臟的作用,但一補一瀉;栝樓根、瞿麥都具有通利閉塞的作用,但一止一宣。《別錄》記載,栝樓根能止小便過多,所以雖然栝樓根有清除污垢的功效,但並不能利尿。此方主要依靠附子,溫運脾胃陽氣來去除體內濕氣,則上下皆能得到調理。此方適用於腎虛,且濕濁下注的病症。《儒門事親》用山藥、茯苓二味藥材組成方劑,治療小便頻多,也是取其一補一瀉之意。

因為小便頻多,並非由於尿路阻塞,所以不用栝樓根、瞿麥。此方的治療思路與仲景方不同,但方法相同,說明經方的運用在於治病的原理,不在於症狀的表象。

腎氣丸方(《金匱要略》一名八味丸),治療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及氣短、輕微浮腫、消渴、小便過多、婦女妊娠期間尿頻、腳氣上行、小腹麻木等症。

藥材包括:熟地黃(八兩,九次蒸製後搗成膏)、山藥、山茱萸肉(各四兩)、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桂枝、附子(炮製,各一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酒送服十五丸,可以增加到二十五丸,一天服用兩次。

《本草》記載,熟地黃味甘性寒,主治心腹疼痛、血痺、骨髓不足、肌肉萎縮等症。用熟地黃熬湯可以治療寒熱積聚、痺證,它所治療的都是血虛而引起的痺證,所以《別錄》記載它能通血脈。小便帶血與小便澀滯同屬血虛的範疇,故熟地黃為君藥。凡是《本草》記載能通利小便的藥物,大多也具有通利血脈的作用。山藥味甘性溫,主治心腹疼痛、虛弱羸瘦、寒熱邪氣、益氣補虛、增強體力、強壯腎臟等症,它所治療的都是氣虛的病症,所以《別錄》記載它能降氣、除煩熱;陽氣虛弱則會導致煩熱,小便不利。山茱萸肉味酸性平,主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痺等症,它所治療的都是風濕之氣。

而《別錄》記載,山茱萸肉能通九竅,止小便過多,這是去除邪氣而保留正常水液的意思。山藥、山茱萸同時使用,酸甘化陰,所以它們是臣藥。丹皮味辛性寒,主治寒熱中風、驚癇、去除瘀血等症,丹皮主治血熱,血熱則會瘀血,小便帶血與小便澀滯同屬血熱的範疇。凡是利尿的藥物,大多具有祛瘀的作用。澤瀉味甘性寒,主治風寒濕痺、乳汁不通、滋養五臟、益氣力、消腫利水等症。

《別錄》記載,它主治消渴、淋瀝、通利膀胱、三焦停水,所以澤瀉的利水功效很大。茯苓味甘性平,主治胸脅逆氣、憂鬱、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嗽、口乾舌燥、利尿等症。《別錄》記載,茯苓主治消渴,去除腎邪,所以茯苓能治療腎氣逆盛而導致脾、肺等部位小便澀滯。丹皮、澤瀉、茯苓三味藥材一起使用,辛甘發散,具有行陽之功,陽氣化則小便通暢,所以它們是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