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下 (38)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下 (38)

1. 經方例釋下

苦酒湯方(《傷寒論》),治少陰病,咽中生瘡,聲不出。

雞子(一枚,去黃內苦酒著殼中),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內著苦酒中。《千金》如棗核大,十四枚,洗破。成本無如棗核大四字,則是原半夏十四枚洗破矣,太多非也。)

上以雞子殼,置刀鈈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一劑服。

〔案〕此治聲不出之專方。以半夏為君,以雞子清為臣,苦酒為佐使,優家以雞子清,潤歌喉,本此。其用半夏,與惑病聲嗄,用甘草瀉心湯同法。刀鈈,刀上之鈈,如今剪刀柄是也。以其形園,便於安雞子,故用之,別無取意。近徐大椿疑為古之禁方,求之過深,三沸,三上三下也。

貪食食多不消,心腹堅滿痛,治之方(《金匱要略》)

鹽一升,以水二升,煮令鹽消,分三服。當吐食出,便差。

〔案〕此探吐之法。《千金》以此方,治霍亂、蠱毒、宿食、心腹痛、冷氣、鬼氣。云霍亂心腹暴痛,宿食不消,積冷煩滿者,熱飲一升,以指刺口,令吐宿食使盡,不盡再刺吐訖,復飲之,吐住靜止,此法大勝。凡有此疾,即須先用,亦可為外治。《外臺》療轉筋方,以鹽一升,水一升半作湯,洗漬良。

蘇頌曰:元和十一年十月得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如雨,氣即絕。河南房偉傳一方,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溫服,少頃,吐下即愈。此藥入口即吐,絕氣復通,此以鹽為散也。經驗方及《本草衍義》並以此方,治蚯蚓所中,亦用浸法,亦取解濕毒之義。

蚯蚓有毒,而居濕地故也。

頭風摩散方(《金匱要略》)

大附子(一枚,炮),鹽(等分,《綱目》作食鹽)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疢(《綱目》疢),作囟,義長上,令藥力行,或以油調稀,亦可日三上(或以下十字,從《綱目》增)。

〔案〕或疑此為孫奇等附,非仲景方。考《脈經·卷二》有摩治風膏,摩治傷寒膏,摩茱萸膏三方,雖不見其摩,為古法自可互證。凡摩方亦可令汗出,此方蓋患頭風者之摩法。《千金翼》仿此,有取葶藶子、吳茱萸等一味為摩者,亦佳,亦有變摩為貼者。《綱目·三十九》附方,有治頭風者,以鹽半斤,和蠟一斤,溶令相入,捏作一兜,鍪可合腦大小空(空字)當誤頭至額,其痛立止,即此方之變也。

茯苓戎鹽湯方(《金匱要略》),治小便不利。

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戎鹽(一枚彈丸大)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茯苓、白朮,取三升,入鹽,再煮,分溫三服。(尤本作先將茯苓、白朮煎成,入戎鹽再煎。)

〔案〕此諸苓朮並用之祖方。《內經》曰:熱淫所勝,以淡滲之,故以茯苓為君。水畏土,土嗜甘,故以白朮健脾抑腎為臣。《內經》曰:咸先入腎,故以戎鹽為佐使。豬苓散、五苓散二方,苓、術並十八銖。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下

苦酒湯方,治療少陰病,咽喉長瘡,聲音嘶啞。

用雞蛋一個(去掉蛋黃,將苦酒倒入蛋殼中),半夏十四枚(洗淨,掰成棗核大小,放入苦酒中。《千金方》中記載為十四枚棗核大小的半夏洗淨掰碎,原本方劑沒有“棗核大小”四字,所以原方應為十四枚洗淨掰碎的半夏,數量太多是不對的)。

將雞蛋殼放在刀柄上,用火加熱,煮沸三次,濾去渣滓,少量含在口中慢慢咽下。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再煎一劑服用。

此方專治聲音嘶啞。以半夏為主藥,雞蛋清為輔藥,苦酒為佐使藥。古人用雞蛋清潤喉,本方也以此為基礎。使用半夏,與治療因惑病導致聲音嘶啞,使用甘草瀉心湯的方法相同。刀柄,指刀子上的柄,現在的剪刀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刀柄圓形,方便放置雞蛋,所以使用它,沒有其他用意。近人徐大椿懷疑這是古代的禁方,研究過深,認為“三沸”指三次上下翻滾。

貪食過多消化不良,心腹脹滿疼痛的治療方法。

用鹽一升,水二升,煮到鹽溶解,分三次服用。應該會吐出食物,然後病情就會好轉。

這是催吐的方法。《千金方》用此方治療霍亂、蠱毒、宿食、心腹痛、寒氣、鬼氣。書中記載,霍亂導致心腹劇烈疼痛,宿食不消化,腹部脹滿煩躁者,服用熱鹽水一升,用手指刺激口腔,促使嘔吐出宿食,如果吐不乾淨就再次刺激,直到吐完為止,然後再喝,吐完後靜止,此法效果最佳。凡是患有此病,都應該先使用此法,也可以作為外治法。《外台秘要》治療轉筋的方劑,用鹽一升,水一升半煮成湯,洗敷患處。

蘇頌說:元和十一年十月,我得了霍亂,上吐下瀉都不行,出冷汗像下雨一樣,快要斷氣了。河南房偉傳授一方,用鹽一大匙,熬成黃色,加入童子尿一升,混合溫服,一會兒,嘔吐腹瀉就好了。此藥入口即吐,呼吸不通暢的情況也恢復了,這是鹽的散寒作用。經驗方以及《本草衍義》都用此方治療蚯蚓咬傷,也用浸泡的方法,都是取其解濕毒的功效。

蚯蚓有毒,因為它生活在潮濕的地方。

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炮製一個),鹽(等量,《本草綱目》記載為食鹽)

將以上兩種藥物研成細末,塗在患處,用方寸匕(一種古代量器)按摩患處,按壓髮際,向上按摩,使藥力滲透,也可以用油調稀,每天塗抹三次(或以下十字,來自《本草綱目》增補)。

有人懷疑這是孫奇等人的增補,不是張仲景的方劑。考證《脈經·卷二》有摩治風膏、摩治傷寒膏、摩茱萸膏三方,雖然沒有提到按摩的方法,但作為古代方法是可以相互印證的。所有按摩的方法都可以使汗液排出,此方是治療頭風的按摩方法。《千金翼方》仿此方,用葶藶子、吳茱萸等單味藥物按摩,效果也很好,也有將按摩改為貼敷的。 《本草綱目·三十九》的附方中,治療頭風的方法是用鹽半斤,蜂蠟一斤,熔化混合,捏成一個像腦袋大小的空心圓球,放在頭頂到前額的位置,疼痛就會立刻停止,這就是此方的變通方法。

茯苓戎鹽湯方,治療小便不利。

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戎鹽一粒(彈丸大小)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五升水煎煮,先煎茯苓、白朮,取三升藥汁,加入戎鹽,再煎煮,分三次溫服。(尤氏版本是先煎煮茯苓、白朮,然後加入戎鹽再煎)。

這是茯苓、白朮合用的祖方。《內經》說:熱邪過盛,用淡滲的方法治療,所以用茯苓為主藥。水克土,土喜甘,所以用白朮健脾益腎為輔藥。《內經》說:鹹味先入腎經,所以用戎鹽為佐使藥。豬苓散、五苓散這兩個方劑,茯苓、白朮各用十八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