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43)
經方例釋中 (43)
1. 經方例釋中
〔成注〕陽有餘,以苦除之,黃芩、黃連之苦,以除熱;陰不足,以甘補之,雞黃、阿膠之甘,以補血;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熱。
〔泉案〕此芩芍湯去甘、棗,合調氣飲去蠟,加雞子黃也。用雞子黃者,恐其生熱瘡也。
白頭翁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治熱痢下重。
白頭翁(成本及《千金翼》二兩),秦皮,黃連,黃檗(各三兩,《綱目》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成注〕《內經》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利則下焦虛,是以純苦之劑堅之。
〔泉案〕白頭翁形似柴胡,其杪與茵陳相類,當是蒿種。凡蒿種性必發散,此熱利用白頭翁,疑是發熱而利,非協熱利也,故用白頭翁以散之。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金匱要略》),治婦人產後下利,虛極。
白頭翁湯原方加甘草、阿膠各二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消,分溫三服。
〔案〕《本經》白頭翁味苦溫、無毒,主溫瘧,狂𤟍,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腹痛。《別錄》止鼻衄。陶注:止毒痢,此方合用調氣飲方。
白話文:
陽氣過盛,用苦味藥物(如黃芩、黃連)來瀉火;陰氣不足,用甘味藥物(如雞蛋黃、阿膠)來滋補;酸味藥物(如芍藥)則有收斂和瀉火的雙重作用,能收斂陰氣並瀉除邪熱。
這個芩芍湯方劑,去掉了甘味藥物和棗,也去掉了調氣飲中的蠟,並加入了雞蛋黃。加入雞蛋黃的原因,可能是擔心會生長熱瘡。
白頭翁湯用於治療熱邪引起的痢疾,並伴有里急後重症狀。
方劑組成: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檗。
用法:將藥材用水煎煮,取藥液服用。若病情未癒,可再次服用。
《內經》記載,腎臟需要堅固,就應該服用苦味藥物來使它堅固。因為腹瀉會導致下焦虛弱,所以使用純苦味的藥物來使它堅固。
白頭翁的外形類似柴胡,枝條與茵陳相似,應屬於蒿屬植物。蒿屬植物通常具有發散作用,此方利用白頭翁治療熱症,可能是因為它能發散熱邪,藉此治療熱邪引起的腹瀉,而非單純利用其瀉熱作用,所以使用白頭翁來發散邪氣。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用於治療婦女產後腹瀉,且身體虛弱的情況。
此方在原白頭翁湯的基礎上,加入了甘草和阿膠。
《本經》記載,白頭翁味苦性溫,無毒,主治瘧疾、狂躁、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驅逐瘀血、止腹痛;《別錄》記載其能止鼻出血。陶弘景註解說,白頭翁能治療毒痢,這個方劑是結合了調氣飲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