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下 (19)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下 (19)

1. 經方例釋下

腸風痔漏方,用枯白礬二兩,硫黃、硝石各半兩,和研卻入砂瓶子內,以炭火熔成汁,取出,候冷,更研令細,和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飲下,彼方視此尤重,硫、礬並用,實一氣也,為治寒濕凝固之峻方。又有七味丹粉丸,治休息痢。方中亦有礬、硝,其云麵糊,即此經所謂麥粥,大麥取其消積。

枳朮湯方(《金匱要略》),治心下堅。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腹中軟即散。

〔案〕此枳實芍藥散去芍加朮,變法為湯也。枳實治一切痞堅,故加芍藥,則治血痞;加白朮,即治水痞。張元素以此湯變法為丸,治食滯。《外臺》有將此方加柴胡者,名破癖湯,癖亦水飲所作,與經同義。

枳實芍藥散方(《金匱要略》),治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案〕此芍藥甘草湯去甘草加枳實,變湯為散也。芍藥治血痹,枳實治氣實,合用為氣滯血凝之治,故於腹中痛為主方,熱結太陰者宜之,大柴胡以小柴胡去參、甘之補,合用此方者,以心中堅滿,腹痛為內實,故是熱結少陽者亦宜之。四逆散,以大柴胡去芩、半、薑、棗之苦辛發散,合用此方者,以胸中結實,故是熱結少陰者亦宜之。

排膿散,以桔梗湯去甘草之壅,合用此方者,以腸癰、膿血結實,故與此並主癰膿,合所以並主癰膿者,以此產後,瘀血不下,變成腸癰,故腸癰亦少陽病也。總之,不論何經,凡氣滯血凝者,皆主之。四逆散,枳、芍等分,脾約枳、芍各半斤,大柴胡枳四個,芍三兩。《千金》有將此方加羚羊角,燒存性,治產後下血不盡,煩悶腹痛。

木防己湯方(《金匱要略》),治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脈沉緊,曾經吐下者。

木防己(三兩),石膏(如雞子大),十二枚(凡云如雞子者,皆謂如雞子黃也。王氏《古方權量考》云:雞子黃,與彈子大相等。此方石膏太多,恐大十二字為黃大二字之誤。),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案〕色黑帶黃,脈緊且沉,是腎家有蘊熱矣。喘滿者,肺氣被水飲所抑而不宣也。桂枝、石膏以宣肺,防己以清腎中不結之熱,故曰虛者即愈。若結則用硝,故別之言實,上寒下熱則中壅,而用人參者,以經吐下,故其痞堅者,正如甘草瀉心症之心下痞,由於胃虛腎逆比也,喘以吐致,痞以下致。《本經》防己辛平,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

《別錄》謂:其治水腫、風腫,去膀胱氣。陶宏景雲:防己是療風水要藥。又《十劑》云: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泉謂:防己與木通性近,故《十劑》並稱之。李杲謂:防己治濕熱,宜於下焦,不宜於上焦者,當是也。此方與防己茯苓湯,同為防己桂枝並用法,為肺腎兩治之用,彼症水氣外著,則加黃耆;此症水氣內郁,則加石膏為異。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下

腸風痔漏方,使用枯燥的白礬二兩,硫黃、硝石各半兩,混合研磨後放入砂瓶中,用炭火熔化成汁,取出放涼,再次研磨至細膩,和麵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這個方子用硫磺和白礬,二者相輔相成,同屬一氣,是治療寒濕凝結的峻猛方劑。還有一個七味丹粉丸,治療休息痢,方中也含有白礬和硝石,方中所說的麵糊,就是經書中提到的麥粥,用大麥是因為它能消積。

枳朮湯方(《金匱要略》),治療心下堅硬。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五升,煮至三升,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腹部柔軟即表示藥效散佈。

(案)這個方子是枳實芍藥散去掉了芍藥,加上了白朮,改變方法成為湯劑。枳實治療一切痞塊堅硬,所以加入芍藥則治療血瘀引起的痞塊;加入白朮則治療水濕引起的痞塊。張元素用這個湯劑改變方法製成丸藥,治療食積。另有《外臺》醫籍記載將此方加柴胡,名為破癖湯,癖症也是由水飲停滯造成,與本經方義相同。

枳實芍藥散方(《金匱要略》),治療產後腹痛,煩悶脹滿不能躺臥。

枳實(燒至發黑,但不要燒過頭),芍藥(等分)。

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一小匙(方寸匕),每日三次。也主治癰疽膿腫,用麥粥送服。

(案)這個方子是芍藥甘草湯去掉了甘草,加上了枳實,將湯劑改為散劑。芍藥治療血瘀,枳實治療氣滯,二者合用治療氣滯血瘀,所以對於腹部疼痛是主方,熱結太陰者適用;與大柴胡湯合用(大柴胡湯是小柴胡湯去掉了人參、甘草的補益之性),則適用於心中堅滿、腹痛的內實證,也就是熱結少陽者;與四逆散合用(四逆散是大柴胡湯去掉了黃芩、半夏、生薑、大棗的苦辛發散之性),則適用於胸中結實的證狀,也就是熱結少陰者;與排膿散合用(排膿散是桔梗湯去掉了甘草的壅滯之性),則適用於腸癰、膿血結實,所以二者都主治癰疽。之所以都主治癰疽,是因為產後瘀血不下,會變成腸癰,所以腸癰也是少陽病。總而言之,不論哪個經絡,凡是氣滯血瘀者,都可以使用此方。四逆散中枳實、芍藥等分;脾約方中枳實、芍藥各半斤;大柴胡湯中枳實四個,芍藥三兩。《千金方》記載將此方加入燒存性的羚羊角,治療產後出血不止,煩悶腹痛。

木防己湯方(《金匱要略》),治療喘息胸悶,心下痞塊堅硬,面色黧黑,脈象沉緊,曾經嘔吐腹瀉者。

木防己三兩,石膏(如雞蛋黃大小),十二枚(凡是記載如雞蛋大小的,都是指如雞蛋黃大小。王氏《古方權量考》記載:雞蛋黃與彈子大小相等。這個方子石膏用量過多,恐怕「十二枚」是「二枚」的錯誤),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以上四味藥材,用水六升,煮至二升,分二次溫服。

(案)面色黧黑帶黃,脈象緊而沉,說明腎臟有蘊藏的熱邪。喘息胸悶,是肺氣被水飲所阻礙而不能宣洩。桂枝、石膏用以宣通肺氣,防己用以清泄腎臟中未成形的熱邪,所以說虛證者服用即可痊癒。如果熱邪已經凝結,則應該用硝石,所以另有說明實證。上寒下熱則導致氣機阻滯,而加入人參,是因為患者曾經嘔吐腹瀉,所以其痞塊堅硬,正如甘草瀉心湯的心下痞塊,是由於胃虛腎氣逆亂造成的,喘息是因嘔吐引起,痞塊是因腹瀉引起。《本經》記載防己味辛性平,治療風寒溫瘧,熱邪,各種癇證,去除邪氣,通利大小便。《別錄》記載:它治療水腫、風腫,去除膀胱之氣。陶宏景說:防己是治療風水的重要藥物。另外,《十劑》記載:通利可以去滯,通草、防己之類藥物是如此。泉州(指某位醫家)說:防己與木通藥性相近,所以《十劑》將其並列。李杲說:防己治療濕熱,適用於下焦,不適用於上焦,這是對的。這個方子和防己茯苓湯一樣,都使用防己和桂枝,用於治療肺腎兩臟,前者症狀是水氣外在浮腫,所以加入黃耆;後者症狀是水氣內在鬱結,所以加入石膏,這是二者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