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10)
經方例釋中 (10)
1. 經方例釋中
)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成注〕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藏也。脾胃應土,處在中州,在五藏日孤藏,屬三焦曰中焦,自此焦獨治在中,一有不調,此丸專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參味甘溫。《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參為君。白朮味甘溫。
《內經》曰:脾惡濕,甘勝濕,溫中勝濕必以甘為助,是以白朮為臣。甘草味甘平。《內經》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先甘劑,是以甘草為佐。乾薑味辛熱,喜溫而惡寒者,胃也,胃寒則中焦不治。《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散寒溫胃,必先辛劑,是以乾薑為使。
脾胃居中,病則邪氣上下左右,無所不至,故又有諸加減焉。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氣壅而不泄,則築築然動,白朮味甘補氣,去白朮則氣易散,桂辛熱,腎氣動者,欲作奔豚也,必服辛味以散之,故加桂以散腎氣,以辛入腎,能泄奔豚氣故也;吐多者,去白朮加生薑,氣上逆者,則吐多,術甘而壅,非氣逆者之所宜也。《千金方》曰:嘔家多服生薑,此是嘔家聖藥。
生薑辛散,是以吐多者加之;下多者,還用術。氣泄而不收則下多,術甘壅補,使正氣收而不泄也。或曰:濕勝則濡泄。術專除濕,是以下多者加之;悸者加茯苓,飲聚則悸,茯苓味甘,滲泄伏水是所宜也;渴欲得水者,加朮,津液不足則渴,術甘以補津液;腹中痛者,加人參,虛則痛。《本草》曰:補可去弱,即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寒多者,加乾薑,辛能散寒也;腹滿者,去朮加附子。《內經》曰:甘者令人中滿,術甘壅補,於腹滿家則去之。附子味辛熱,氣壅鬱腹為之滿,以熱勝寒,以辛散滿,故加附子。《內經》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此方謂也。
〔泉案〕此方自甘草乾薑湯來,雖參朮並重,而經方例,凡主藥皆不去。加減法中雲:去朮者三,則術非主藥可知,獨人參不言去,是人參為主藥,故得專方名也。理中主治之症,皆系因虛生寒,虛勝於寒,故以人參補虛為主。
或曰:經方主藥必重於他藥,今此方等分,何以知人參為主?曰:小青龍湯方亦等分諸藥,皆在減例,獨乾薑、五味子、細辛不去,小青龍能治飲,持此三味即為主藥,以彼例此自明。腹滿者,去朮加附子。即《外臺》之四順湯也,與四逆湯相對,延年有理中加麥芽丸,治宿食不消之霍亂最宜。
《廣濟》有理中加高良薑桂心丸,治轉筋之霍亂最宜。而方加附,不去朮,為附子理中丸及湯;悸者加茯苓,依此去姜為四君子丸及湯。《千金》於方下云:若轉筋者,加石膏三兩,此可見古方用藥,恆不嫌寒熱雜見。成注於方下加減云:去朮者,皆以甘補壅氣釋之,云加朮者,皆以甘補釋之。
白話文:
服藥後,約莫一頓飯的時間,喝大約一升的熱粥,讓身體微微溫暖,不要掀開衣被。
心肺位於橫膈膜之上,屬陽;腎臟和肝臟位於橫膈膜之下,屬陰,這是臟腑的上下區分。脾胃屬土,位於中焦(人體的中心部位),在五臟中獨特,屬於三焦中的中焦。中焦的調理至關重要,一旦失調,此丸藥便能專門治療,所以稱為理中丸。人參味甘溫,《內經》說:脾喜緩,急則吃些甘味食物來緩解,緩和脾胃、滋養脾胃,必須以甘味為主,所以人參為君藥(最主要的藥物)。白朮味甘溫,《內經》說:脾臟厭惡濕邪,甘味能克制濕邪,溫中散濕也必須以甘味來輔助,所以白朮為臣藥(輔助君藥的藥物)。甘草味甘平,《內經》說:五味藥物各自進入不同的臟腑,甘味首先進入脾臟,脾臟虛弱的人,要用甘味來補益,補益中焦、幫助脾胃,必須先用甘味藥物,所以甘草為佐藥(輔佐君臣藥的藥物)。乾薑味辛熱,喜溫惡寒的是胃,胃寒則中焦無法調理,《內經》說:寒邪入侵過盛,要用辛熱之物來平衡。散寒溫胃,必須先用辛味藥物,所以乾薑為使藥(配合君臣佐藥發揮作用的藥物)。
脾胃居於中焦,生病時邪氣會上下左右蔓延,因此會有各種加減法。如果肚臍上方脹滿,是腎氣亢盛,去掉白朮加入桂枝;氣機壅滯不通,就會脹滿,白朮味甘能補益氣,去掉白朮則氣機容易疏通,桂枝辛熱,腎氣亢盛要發作奔豚病(一種心悸胸悶的病症)時,必須服用辛味藥物來疏通,所以加入桂枝來疏通腎氣,辛味入腎,能使奔豚之氣得以宣洩。嘔吐厲害者,去掉白朮加入生薑;氣上逆則嘔吐厲害,白朮味甘容易壅滯,不適合氣逆者。 《千金方》說:嘔吐的人多服用生薑,這是治療嘔吐的良藥。生薑辛散,所以嘔吐厲害者加入它;大便溏瀉者,仍然使用白朮。氣機洩瀉而不收斂就會大便溏瀉,白朮味甘能壅滯補益,使正氣收斂而不洩瀉。有人說:濕邪盛則會導致洩瀉。白朮專門去除濕邪,所以大便溏瀉者加入它;心悸者加入茯苓,飲邪停聚則心悸,茯苓味甘,能滲洩積水,所以適合這種情況;口渴想喝水者,加入白朮,津液不足則口渴,白朮味甘能補益津液;腹痛者,加入人參,虛則會痛。《本草》說:補益可以去除虛弱,比如人參、羊肉之類。
寒邪盛者,加入乾薑,辛味能散寒;腹部脹滿者,去掉白朮加入附子。《內經》說:甘味容易讓人腹脹,白朮味甘容易壅滯,腹部脹滿者就要去掉它。附子味辛熱,氣機壅滯鬱結於腹部而導致脹滿,用熱來克服寒邪,用辛味來散去脹滿,所以加入附子。《內經》說:熱證用寒藥治,寒證用熱藥治,此方就是這個道理。
此方源於甘草乾薑湯,雖然人參和白朮用量相當,但根據經方原則,主要的藥物一般不減少。加減法中,去掉白朮的有三次,說明白朮不是主藥,唯獨人參沒有提到要去掉,說明人參為主藥,所以才有專門的方名。理中丸主治的病症,都是由於虛弱而產生寒邪,虛證重於寒證,所以用人參來補益虛證為主。
有人說:經方中的主藥一定比其他藥物用量多,而此方各藥等量,怎麼知道人參為主藥呢?回答是:小青龍湯各藥也等量,都在加減範圍內,唯獨乾薑、五味子、細辛不減少,小青龍湯能治水飲,這三味藥就是主藥,以此類推,理中丸自明。腹部脹滿者,去掉白朮加入附子,這就是《外台秘要》中的四順湯,與四逆湯相對。延年方中有理中加麥芽丸,治療宿食不消引起的霍亂最有效。
《廣濟方》有理中加高良薑桂心丸,治療轉筋引起的霍亂最有效。而方中加入附子,不去掉白朮,就成了附子理中丸及湯;心悸者加入茯苓,去掉乾薑就是四君子丸及湯。《千金方》在方劑下方寫道:如果出現轉筋,加入石膏三兩,由此可見古方用藥,往往不忌諱寒熱藥物同時使用。成方註解在方劑下方關於加減法的說明是:去掉白朮,都是用甘味來補益壅滯的氣機;加入白朮,都是用甘味來補益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