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12)
經方例釋中 (12)
1. 經方例釋中
彼方甘草四兩,此方蓋用彼方法也。近徐大椿說:桂獨後煮,欲其於治里症藥中越出於表,以散其邪也。泉謂:治里藥宜多煮;治表藥宜少煮,桂獨後煮,取少煮也。故煮四味,水減大半,煮一味,水減少半。
膠薑湯方(《金匱要略》缺方,今補),治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
乾薑(三兩),阿膠
上二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案〕此為血出不止之主方,下血尤宜。後人以炮姜止血取此,柏葉湯,取此方加柏葉,故以命方名。有彼方不得不有此方,故依例並依名補之。又《千金》治妊婦欲痢,輒先心痛腹脹,日夜五六十行,方中膠、姜各三兩。
柏葉湯方(《金匱要略》),治吐血不止。
柏葉,乾薑(各三兩),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案〕《外臺·卷二》錄此方下云:一本有阿膠無艾。泉謂:無艾有膠者,即膠薑湯方;有艾無膠者,《要略》此方也。仲景止血藥例,多以膠艾並用。《千金》有於芎、歸、膠、艾四味方中,入馬通汁一升者,治妊娠傷胎下血數升,然則膠、艾、馬通三味為主。彼方加入芎、歸,為行血之用,此方加入柏、姜,為守血之用,故柏、姜等分歟。
《綱目·十五》艾,不錄此方,三十四柏葉云吐血不止。張仲景柏葉湯,用青柏葉一把,乾薑二片,阿膠一撮,炙。上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別絞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綿濾,一服盡之。此與《外臺》云一本正同,而分兩、煎法,不與今《金匱》同,疑李所據為善本,然姜用二片,不合全書通例,但方以柏葉名,終當是膠薑湯方加柏葉也。柏葉善治風寒。
《別錄》柏葉苦、微溫,無毒,主吐血、衄血、利血、崩中赤白。甄權主小便血,是柏葉主一切血出也,故以之為君。仲景以金瘡亡血,王不留行散方用乾薑,而於此吐血亦用之,後世炮姜,主吐血取此。吐者,胃必虛寒,故以乾薑為臣。《千金》以乾薑,治吐血不止,為末,和童便服。
又以乾薑削尖煨,納鼻中止衄,皆取此。《別錄》艾苦,微溫,無毒,止吐血,下利,婦人崩血。陶止傷血。甄止崩血,腸痔血。《聖惠》止鼻血,是亦通治血出之藥,故以之為佐使。《別錄》馬通微溫、無毒,主吐血,下血,鼻衄,金瘡出血,婦人崩中。《千金》、《外臺》治吐血及衄血方,皆有專用馬通者,故以為引。
考此方皆用溫藥治血病者,以其書為傷寒之雜病也。
大建中湯方(《金匱要略》),治心腹大寒痛,嘔不能食。
乾薑(四兩),人參(二兩,一方一兩),蜀椒(二合,去汗),膠飴(一升)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中
那個藥方用甘草四兩,這個藥方就是沿用那個藥方的做法。徐大椿最近說:桂枝要最後才放進去煮,目的是讓它在治療裡證的藥物中突出於表,以散發邪氣。有人說:治療裡證的藥物應該多煮;治療表證的藥物應該少煮,桂枝最後才煮,就是取少煮的意思。所以,煮四味藥,水要減少一半以上;煮一種藥,水要減少一半。
膠薑湯方(《金匱要略》缺方,今補),治療婦女月經量多、持續不斷下血,血色黑,且伴隨疼痛。
乾薑(三兩)、阿膠(三兩)
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五升,加入馬通汁一升,一起煮,煮到剩下一升,分次溫服。
〔按語〕這是治療出血不止的主方,尤其適用於下血。後人用炮薑止血就是取法於此,柏葉湯也是在此方基礎上加了柏葉,因此才以此命名。既然有那個方子,就一定有這個方子,所以按照例子和名稱來補充此方。另外,《千金要方》治療孕婦想拉肚子,總是先心痛腹脹,一天一夜拉肚子五六十次的方子中,膠、薑各用三兩。
柏葉湯方(《金匱要略》),治療吐血不止。
柏葉、乾薑(各三兩)、艾葉(三把)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五升,加入馬通汁一升,一起煮,煮到剩下一升,分次溫服。
〔按語〕《外臺秘要·卷二》記載此方後說:有一個版本是沒有艾葉而有阿膠的。有人說:沒有艾葉而有阿膠的,就是膠薑湯方;有艾葉而沒有阿膠的,就是《金匱要略》的這個方子。仲景治療止血的藥方,大多使用膠艾一起使用。《千金要方》有一個方子用當歸、川芎、阿膠、艾葉四味藥材,加入馬通汁一升,治療妊娠期傷胎引起的大量出血,那麼阿膠、艾葉、馬通三味藥材就是主要的藥材。那個方子加入當歸、川芎,是為了行血;這個方子加入柏葉、乾薑,是為了止血,所以柏葉和乾薑用量相等。
《本草綱目·卷十五》記載艾葉,沒有收錄此方,卷三十四記載柏葉用於治療吐血不止。張仲景的柏葉湯,用青柏葉一把,乾薑二片,阿膠一撮,炙。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二升,煮成一升,去渣,另榨取馬通汁一升,混合一起煮,煮到剩下一升,用棉布過濾,一次服完。這與《外臺秘要》記載的一個版本完全相同,但是藥量和煎煮方法與現在的《金匱要略》不同,懷疑李時珍所依據的是善本,但是乾薑只用二片,與全書的通例不符,但是方子以柏葉命名,最終應該是膠薑湯方加了柏葉。柏葉善於治療風寒。
《名醫別錄》記載柏葉味苦、性微溫,無毒,主治吐血、鼻出血、血崩、血色赤白。甄權說主治小便出血,也就是說柏葉主治一切出血,所以把它作為君藥。張仲景用它治療金瘡出血,王不留行散方用乾薑,而在此方治療吐血也用它,後世炮薑,主治吐血就是取法於此。吐血,胃一定虛寒,所以用乾薑作為臣藥。《千金要方》用乾薑治療吐血不止,研成末,和童尿服用。
又用乾薑削尖煨熱,塞入鼻中治療鼻出血,都是取法於此。《名醫別錄》記載艾葉味苦,性微溫,無毒,可以止吐血、腹瀉、婦女血崩。陶弘景說可以止傷血。甄權說可以止血崩、腸痔出血。《聖惠方》記載可以止鼻血,也就是說它也能治療各種出血,所以把它作為佐使藥。《名醫別錄》記載馬通性微溫、無毒,主治吐血、下血、鼻出血、金瘡出血、婦女血崩。《千金要方》、《外臺秘要》治療吐血和鼻出血的藥方,都專門用到馬通,所以把它作為引藥。
考究這個方子都用溫性的藥物治療出血病,是因為這本書是關於傷寒雜病的。
大建中湯方(《金匱要略》),治療心腹劇烈寒冷疼痛,嘔吐不能進食。
乾薑(四兩)、人參(二兩,有的方子用一兩)、蜀椒(二合,去汗)、麥芽糖(一升)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四升,煮到剩二升,去渣,加入麥芽糖,用小火煎,煎到剩下一升半,分次溫服。像煮飯的時間一樣,可以喝粥二升,之後再服用。當天只吃稀飯,蓋上被子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