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15)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中 (15)

1. 經方例釋中

《綱目·十二》鄭氏家傳消渴方,粉草二兩,以豬膽汁浸,炙人參一兩,腦子半錢,丸如芡子大,每服一丸。又甘草下引《聖惠》方,治小兒熱嗽,以甘草二兩,豬膽汁浸五宿,炙研蜜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幼幼新書》以此方為末,米泔調,嬰兒用湯灌之,此單用豬膽者也。

附子湯方(《金匱要略》有論無方,今補),治婦人懷妊,發熱腹痛,少腹惡寒如扇。

附子(三枚,炮),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案〕此方三書所無。但桂枝附子湯、朮附子湯,二方皆從此方來,既有所生之方,不應反無所由生之方,且此方與桂枝去芍藥湯、排膿湯二方一例作法,自是古經方有之,故或加桂枝為桂枝附子湯;或加朮為朮附子湯,與瓜蔞桂枝湯、桂枝人參湯二方命名一例,以彼例此自應有之,特以仲景論列不詳,僅見於《要略·婦人妊娠篇》,而又失其方,故後人不知也。此方以附子主腹痛,少腹寒如扇;生薑主發熱惡寒,與症相符,銖錙不爽,無復疑也。

近張璐說:即《傷寒論·少陰篇》之附子湯,則人參、白朮、茯苓、芍藥四味,於症不相主,當古人名同實異之方極多,不可牽合。

桂枝附子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玉函》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

〔成注〕風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溫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薑、棗辛甘行榮衛,通津液,以和表也。

〔泉案〕此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同法,皆桂重於附,桂為主,故仍治桂枝症,而附子但能溫經也。此方特大其制耳。

朮附子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生薑(三兩,《玉函》二兩),甘草(二兩,炙,《玉函》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各本作二升,今從《外臺》。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趙本冒作蝟,而其注云:陽虛不勝夫邪,藥之相逐而然,則仍是冒字之義,疑蝟字為傳寫之訛。),勿怪,即是附子與術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

法當加桂四兩,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東洋本藥水各減半。)

〔案〕朮附子湯四字《玉函經》、《脈經》、《外臺》、《近效方》並如是作。今《傷寒》、《要略》二書,作白朮附子湯,然古人用術,不分蒼白,猶芍藥、茯苓之不分赤白也。《近效》以此方,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中

鄭氏家傳的消渴方,用粉草二兩,用豬膽汁浸泡後,再將一兩的人參炙烤,再加入半錢的豬腦,製成芡實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還有一種甘草方,出自《聖惠方》,用於治療小兒熱咳,取甘草二兩,用豬膽汁浸泡五天五夜,炙烤後研磨成蜜丸,如綠豆般大小,每次服用十丸。《幼幼新書》記載,將此方研磨成粉末,用米泔水調和,灌服給嬰兒。這些都是單獨使用豬膽汁的例子。

附子湯方(《金匱要略》有記載功效但無具體方劑,現補記),用於治療孕婦發熱腹痛,下腹部惡寒如被扇風。

藥物組成:炮製過的附子三枚、生薑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用量:以上四味藥材,加水六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

說明:此方並未記載於其他醫書。但桂枝附子湯和朮附子湯,都是從這個方子演變而來的。既然有衍生方劑,那麼其原本的方劑應該也是存在的。而且此方的製法與桂枝去芍藥湯、排膿湯一致,應是古代經方之一。所以,有人在這個方子中加入桂枝,就成了桂枝附子湯;加入白朮,就成了朮附子湯,這與瓜蔞桂枝湯、桂枝人參湯的命名方式相同,由此推斷此方確實存在,只是仲景的記載不詳細,只見於《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篇》,但遺失了方劑,所以後人不知道。此方以附子為主治腹痛和下腹部惡寒;以生薑為主治發熱和惡寒,與症狀完全相符,毫無疑問。

張璐最近提出,此方即《傷寒論·少陰篇》的附子湯,但人參、白朮、茯苓、芍藥四味藥與此症狀並無直接關係。古代同名異方的情況很多,不可強行牽合。

桂枝附子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藥物組成:去皮桂枝四兩、炮製後去皮切成八片的附子三枚、切片的生薑三兩、炙甘草二兩、掰開的大棗十二枚(《玉函經》作十五枚)。

用法用量:以上五味藥材,加水六升,煎煮至一升,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

方義說明:表證風寒者,用桂枝、甘草的辛甘之性疏散風寒;經絡寒邪者,用附子的辛熱之性溫通經絡;薑、棗辛甘之性調和營衛,通利津液,以調和表裡。

說明:此方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製法相同,都是桂枝用量多於附子,桂枝為主藥,因此仍舊治療桂枝證,附子只是起到溫經的作用。只是此方的劑量較大。

朮附子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藥物組成:白朮四兩、炮製過的附子三枚、生薑三兩(《玉函經》作二兩)、炙甘草二兩(《玉函經》作三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用量:以上五味藥材,加水六升,煎煮至三升(各版本作二升,今從《外臺秘要方》)。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一劑服完後如果感覺身體痹痛,半日後再服下一劑,三劑服完後,患者會出現像冒汗一樣的現象(趙本草中記載為蝟,但註解說明是陽虛不能抵禦邪氣,藥物相互作用的結果,仍是冒汗的意思,懷疑蝟字是傳抄錯誤)。不必驚慌,這是因為附子與白朮同時作用於皮膚,驅逐水氣,尚未完全清除,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說明:如果患者大便燥結,小便通暢,則可以考慮加入四兩桂枝。 (東洋本藥物和水量各減半)

說明:朮附子湯四字,在《玉函經》、《脈經》、《外臺秘要》、《近效方》中均是如此記載。現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中,作白朮附子湯。但古人使用白朮,不分蒼白,如同芍藥、茯苓不分赤白一樣。《近效方》用此方治療風虛頭重眩暈,極度痛苦,不思飲食,溫暖肌膚,補益中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