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42)

回本書目錄

別論 (42)

1. 知覺麻痹者,非因知覺神經之原發的病變,因病毒而引起續發的知覺神經病變之結果也。

多數西醫以知覺麻痹,即為知覺神經之炎證或變質,是謬見之甚也。凡知覺神經若不因外傷或特種毒物之作用,則不能自動成病。換言之,即知覺神經非原發性而是續發麻痹也。病毒使續發知覺神經病,故發生麻痹也。即病毒為原因,知覺神經病為結果,而麻痹亦其結果也。

因有此理,故血痹用桂枝茯苓丸或當歸芍藥散,主驅逐麻痹真正病原的瘀血,或瘀血兼水毒,而不拘知覺神經病變之如何也。所以中醫反比深知此理之西醫能治麻痹也。

白話文:

對於感覺麻木的人,並不是因為感覺神經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因為病毒感染引起的繼發性感覺神經病變所造成的結果。

大多數西醫認為感覺麻木就是感覺神經發炎或變質,這實在是非常錯誤的觀點。如果感覺神經不是因為外傷或特殊毒物的影響,它本身不會自己生病。換句話說,感覺神經的麻木不是原發性的,而是繼發性的。病毒會導致繼發性的感覺神經病變,進而產生麻木的現象。也就是說,病毒是原因,感覺神經病變是結果,麻木也是結果。

因為有這個道理,所以中醫治療血痹會使用桂枝茯苓丸或當歸芍藥散,主要目的是驅除導致麻木真正病因的瘀血,或是瘀血同時合併水毒,而不去管感覺神經病變的情況。所以中醫反而比那些不了解這個道理的西醫更能治療麻木。

2.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之注釋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藥汁,脈自沉,從何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尾臺氏曰:《千金方》「沾」作「染」,「藥」作「蘗」。

求真按:「蘗汁為黃蘗汁,其色正黃,以之形容黃汗也。」

和久田氏曰:「身體腫者,肌表之瘀水多也。肌表之多瘀水,因為正氣之虛弱,故黃耆分量為之特多也。發熱者,由於血氣之鬱,故發熱汗亦出也。因出汗致內渴,故曰發熱汗出而渴。風水者,身腫、脈浮、汗出,其狀相似,故曰狀如風水。然風水之汗不黃,其脈不沉,故舉汗色、脈狀以辨其疑。

又風水因感外邪,所以脈浮也。此證為陽氣鬱遏難宣,故雖發熱而脈沉也。云自沉者,為本分之脈證,非受其他妨害之意也。」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耆18克,芍藥、桂枝各11克。

上銼細,以水二合六勺,苦酒四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若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註】

尾臺氏曰:「本邦之醋氣味釅烈,故如法煮之,間有不能服者。倘爾,宜以水煮用。」又曰:「阻者,格也,與病毒阻格,故發心煩也。」

白話文:

有人問:「黃汗這種病,身體會腫脹,發燒、流汗且口渴,症狀很像風水病,汗水沾到衣服,顏色呈現黃色如同藥汁一般,脈象卻是沉的,這是怎麼引起的呢?」

醫生回答說:「是因為流汗後去水中洗浴,水從汗孔進入身體所導致的,可以用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來治療。」

【註釋】

尾臺先生說:《千金方》這本書中,「沾」字寫作「染」字,「藥」字寫作「蘗」字。

求真先生認為:「蘗汁就是黃蘗的汁液,顏色是正黃色的,這裡用它來形容黃汗的顏色。」

和久田先生說:「身體腫脹,是因為皮膚表面有過多的瘀積水分。皮膚表面之所以有這麼多瘀積水分,是因為身體的正氣虛弱,所以黃耆的用量特別多。發燒,是因為體內血氣鬱結,所以會發燒流汗。因為流汗導致體內缺水,所以說發燒、流汗且口渴。風水病的症狀是身體腫脹、脈象浮、流汗,跟這個病症的症狀相似,所以說症狀像風水病。但是風水病的汗不是黃色的,脈象也不是沉的,所以要從汗的顏色和脈象來區分。

另外,風水病是因為感受外來邪氣,所以脈象是浮的。這個病是因為陽氣鬱結無法宣洩,所以雖然發燒但是脈象是沉的。說脈象是沉的,是說這原本就是這個病症該有的脈象,不是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的意思。」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的藥方

黃耆18克,芍藥、桂枝各11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水約500毫升和苦酒約240毫升一起煎煮,煮到剩下約120毫升。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如果感到心煩,服用到六七天就會解除。如果心煩沒有停止,是因為苦酒阻礙了藥效的發揮。

【註釋】

尾臺先生說:「日本的醋氣味濃烈,所以按照藥方煮出來的藥,有些人可能無法服用。如果這樣,可以改用清水煎煮。」他又說:「阻,是阻礙的意思,也就是說苦酒阻礙了藥效的發揮,所以會感到心煩。」

3. 防己茯苓湯之注釋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和久田氏曰:「聶聶者,微動貌,即為肉瞤貌也。」又曰:「防己茯苓湯,治皮水病,四肢腫、衝逆、肉瞤者,是亦正氣不能達於皮膚而腫滿也。加以水氣衝逆,至於肉瞤,故重用茯苓為主治,佐以防己、黃耆、桂枝、甘草,以宣正氣而降衝氣,可見是利水氣之意。」

尾臺氏曰:「聶聶而動與瞤動略同,皆由水氣所成,故以茯苓為主治也。」

《小補韻會》曰:「聶,動貌。《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厭厭聶聶,如榆莢之落。』又《難經‧十五難》曰:『厭厭聶聶,如循榆葉。』」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黃耆、桂枝各7克,茯苓14.5克,甘草5克。

上銼細,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四肢聶聶而動,水氣在皮膚而上衝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治皮水,然方意近於防己黃耆湯,但去朮加桂、苓者,專行於皮膚也。一人身體肥胖,運動不利,手足振掉。前醫投以桂苓朮甘湯、真武湯之類,或以為痰之所為,使服導痰化痰之藥,更無效者,服此方而愈。又下利久不治,服利水藥不愈者,有用此方而收意外之治效。」

白話文:

皮水這種病症,會導致四肢腫脹,水氣停留在皮膚之中,四肢肌肉會微微顫動,這種情況就要用防己茯苓湯來治療。《金匱要略》中提到。

和久田先生說:「聶聶就是微微顫動的樣子,也就是肌肉顫動。」他又說:「防己茯苓湯,是用來治療皮水病,症狀是四肢腫脹、氣往上衝、肌肉顫動,這是因為身體的正氣無法到達皮膚而導致腫脹。加上水氣往上衝逆,才會出現肌肉顫動,所以要大量使用茯苓為主藥來治療,並輔以防己、黃耆、桂枝、甘草,來宣通正氣並平降上衝的氣,可以看出這個方子是為了排除體內水氣。」

尾臺先生說:「聶聶顫動和肌肉顫動很相似,都是因為水氣造成的,所以用茯苓為主藥來治療。」

《小補韻會》說:「聶,是動的樣子。《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厭厭聶聶,像榆樹種子飄落。』《難經‧十五難》也說:『厭厭聶聶,像在摸榆樹葉子。』」

防己茯苓湯的藥方組成

防己、黃耆、桂枝各7克,茯苓14.5克,甘草5克。

將以上藥材切細,用水約60毫升煎煮成約20毫升。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

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用來治療四肢肌肉微微顫動,水氣停留在皮膚並往上衝的症狀。」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提到這個方子:「這個方子主要治療皮水,但方子的用意接近防己黃耆湯,只是把蒼朮拿掉,換成桂枝和茯苓,是專門針對皮膚問題。曾經有一個人身體肥胖,行動不便,手腳會抖動。之前的醫生用了桂苓朮甘湯、真武湯之類的藥方,有人認為是痰引起的,所以開了化痰藥,但都沒效果,後來服用這個方子就好了。另外也有人長期腹瀉,服用利水藥也沒用,後來用了這個方子,意外地收到了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