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41)

回本書目錄

別論 (41)

1. 膠飴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氣味】甘,大溫,無毒(宗奭曰:「多食則動脾氣。」震亨曰:「大發濕中之熱。」時珍曰:「凡中滿吐逆、牙齒䘌、赤目、疳病者,宜切忌之,生痰動火為最甚。」)。

【主治】補虛乏。(《別錄》)

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消痰,潤肺,止咳。(思邈)

健脾胃,補中。(孟詵)

脾弱不思食人,若少用之,能和胃氣。(宗奭)

解附子、烏頭毒。(時珍)

【發明】

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之甘,以緩中也。」

本藥之作用酷似甘草,治急迫作用,二者殆相伯仲。甘草性平,通用於表裡、陰陽、虛實各證。本藥性大溫,雖可用於陽虛證,然陽實、陰虛及寒實證不可用之,有適於裡證而不適於表證。又甘草無營養成分,而本藥有豐富之滋養成分,亦是其別也。

《和漢藥物考》曰

飴糖(或作膠飴)

【成分】主要成分為麥芽糖糊精,兼含蛋白質及少量之鹽分。

【效能】飴糖以含水碳素之加溶物,故易消化,自古用為小兒及產婦之滋養物。又為配伍藥物而制成飴劑。

白話文:

膠飴的醫療功效

**【味道】**味道甘甜,性質溫熱,沒有毒性。(但寇宗奭說:「吃多了會影響脾胃的運作。」朱震亨說:「會加重體內濕熱。」李時珍說:「凡是腹脹、嘔吐、牙齒發炎、眼睛紅腫、疳積病的人,都應該絕對避免食用,它最容易產生痰液和引發體內火氣。」)

**【主要功效】**能補身體的虛弱和疲乏。(《名醫別錄》)

能補虛寒、增強體力、止住腸鳴、緩解咽喉疼痛…能化痰、潤肺、止咳。(孫思邈)

能健壯脾胃、補益中焦。(孟詵)

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人,如果少量食用,能調和胃氣。(寇宗奭)

能解除附子、烏頭等藥物的毒性。(李時珍)

【功效闡述】

成無己說:「脾喜歡舒緩,所以要趕快吃些甘甜的東西來使它放鬆。膠飴的甘味,就是用來緩和中焦的。」

這種藥的作用很像甘草,能緩解急迫的症狀,兩者功效幾乎不相上下。甘草藥性平和,可以用於表、裡、陰、陽、虛、實各種證型。而膠飴的藥性偏溫熱,雖然可以用於陽虛證,但陽氣過盛、陰虛、寒氣過盛的症狀則不適合使用。它比較適合治療裡面的疾病,而不適合治療表面的疾病。另外,甘草沒有營養成分,而膠飴則有豐富的滋養成分,這也是它們的不同之處。

《和漢藥物考》說

飴糖(或稱膠飴)

**【成分】**主要成分是麥芽糖糊精,還含有蛋白質和少量的鹽分。

**【效能】**飴糖是含水碳水化合物的溶解物,所以容易消化,自古以來就被用作兒童和產婦的滋養品。也可以作為配藥,製成飴劑。

2. 黃耆桂枝五物湯之注釋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陰陽俱微無定說,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非師之正文,或係注文竄入云。

血痹者,和久田氏云:「血脈澀滯,麻痹之名也。」尾臺氏云:「身體痹而覺肌膚習習者。」淺田氏云:「邪入血分,形體麻痹,如被微風吹者,是可知矣。」

風痹者,和久田氏曰:「風痹者,為正氣虛,邪氣入犯,麻痹不仁之名也。」尾臺氏曰:「身體痹而不仁者,謂之風痹。風痹者,肌膚頑麻而不知痛癢之謂也。」淺田氏謂:「風痹者,頑麻兼有疼痛也。」

據上所說觀之,則血痹者,為外證身體不仁。所謂如風痹狀者,因血液之變調,身體雖麻痹,尚未甚也,且可知不疼痛矣。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黃耆、芍藥、桂枝、大棗各7克,生薑14.5克。

上藥細銼,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桂枝湯證而嘔,身體不仁,不甚急迫者。」

和久田氏駁之曰:「《方極》云:『桂枝加黃耆湯證而不急迫作嘔者。』愚云,此但就去加言之,未思及本文之證。此證雖有桂枝,無衝逆之證,無痹而不仁之外證及發嘔之候,非以嘔而增加生薑也。」

求真按:「和久田氏所說較是。」

淺田氏曰:「又血痹證不止而氣虛者,有因瘀血積滯者,治屬桂枝茯苓丸,不可不知也。」

求真按:「此說雖是,余意當屬於桂枝茯苓丸或當歸芍藥散之治,學者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黃耆桂枝五物湯之注釋

關於血痹的症狀:

原文說的「陰陽俱微」說法不確定,而「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這句話,可能不是原作者的文字,而是後人加註進去的。

關於「血痹」,和久田認為是「血脈阻塞不順暢,導致麻木的病症」。尾臺認為是「身體麻木,感覺皮膚有輕微刺痛感」。淺田認為是「邪氣侵入血液,導致身體麻木,像被微風吹拂一樣」。

關於「風痹」,和久田認為是「因為正氣虛弱,邪氣入侵,導致麻木不仁的病症」。尾臺認為是「身體麻木不仁,就是風痹。風痹是指皮膚麻木,感覺不到疼痛和癢」。淺田認為「風痹不只麻木,還會兼有疼痛」。

綜合以上說法,「血痹」的主要表現是身體麻木不仁。所謂「如風痹狀」,是因為血液循環不順暢,導致身體雖然麻木,但還不算太嚴重,而且可以知道這種麻木並不會疼痛。

黃耆桂枝五物湯的處方:

黃耆、芍藥、桂枝、大棗各7克,生薑14.5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3合煎煮成1合。濾去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

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有桂枝湯證狀,但有嘔吐、身體麻木不仁,但病情不緊急的」。

和久田駁斥說:「《方極》裡面說的是『桂枝加黃耆湯證狀,但不緊急而且有嘔吐的』。我認為這是只根據『加黃耆』來解釋,並沒有考慮到原文的證狀。這個病雖然有桂枝證,但沒有衝逆的感覺,也沒有麻木不仁的症狀和嘔吐的現象,所以不是因為嘔吐而增加生薑的。」

求真按:「和久田的說法比較正確。」

淺田說:「另外,血痹的症狀持續不退,而且氣虛的病人,有些是因為有瘀血累積,這種情況應該用桂枝茯苓丸治療,要知道這一點。」

求真按:「這個說法雖然正確,但我覺得應該屬於桂枝茯苓丸或當歸芍藥散的治療範圍,學者應該要了解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