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卷下 (14)
卷下 (14)
1. 四生丸
治陽盛陰虛。血熱妄行。或吐或衄者。
四生丸用葉三般。艾柏鮮荷生地斑。(生側柏葉。生艾葉。生荷葉。生地黃各等分。)共搗成團入水化。血隨火降一時還。(搗為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滾湯化下。)
白話文:
四生丸需用三種葉子。分別是側柏葉、艾葉、荷葉。生地黃各取等份。研磨搗碎後放進水中浸泡化開。血液會隨著火氣下降,一下子就能恢復正常。(將藥搗碎成丸子,大小像雞蛋。每次服用一丸,用滾燙的熱水融化吞服。)
柯韻伯曰心腎不交。則五臟齊損。陰虛而陽無所附。則火炎上焦。陽盛則陽絡傷。故血上溢於口鼻也。凡草木之性。生者涼。而熟之則溫。熟者補。而生者瀉。四味皆清寒之品。盡取其生者。而搗爛為丸。所以全其水氣。不經火煮。更以遠於火令矣。生地多膏。清心腎而通血脈之源。
白話文:
柯韻伯說:心腎不交合,則五臟都會受到損傷。陰虛而陽氣無處依附,則火氣會灼熱上焦。陽氣過盛,則陽經脈絡會受傷。因此,血液會從口鼻溢出。凡是草木的性質,生的時候是涼的,而煮熟後則是溫的。煮熟的可以補充元氣,而生的則可以瀉下。四種藥材都是清涼寒涼的藥品,全部選用生的,搗碎後做成藥丸。之所以這樣做,是爲了保持藥材的水分。不經過火煮,更遠離火勢,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生地黃油膏狀物較多,可以清涼心腎,疏通血脈之源。
柏葉西指。清肺經而調營衛之氣。艾葉芳香。入脾胃而和生血之司。荷葉法震入肝家。而和藏血之室。五臟安堵。則水火不相射。陰平陽秘。而血歸經矣。是方也。可暫用以遏妄行之血。如多用。則傷營。蓋血得寒。則瘀血不散。而新血不生也。設但知清火涼血。而不用歸脾養營等劑。
以善其後。鮮有不綿連歲月而斃者。非立方之不善。妄用者之過耳。
○熱可制寒
白話文:
柏葉性味苦寒,西醫認為它能清肺經、調營衛。艾葉芳香溫燥,入脾胃,可調理生血功能。荷葉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入肝經,能清肝降火、涼血止血。五臟安和,則水火不相剋,陰陽平祕,血歸經絡。這個方劑可以暫時使用來止住妄行的血。但如果長期使用,會損傷營氣。因為血遇寒則凝滯,瘀血不散,新血不生。如果只知道清火涼血,而不使用歸脾養營等補益氣血的藥物,就會本末倒置,反而有害。
2. 回陽急救湯
回陽急救(節庵)。用六君。桂附乾薑五味群。(附子炮乾薑肉桂人參各五分。白朮茯苓各一錢。半夏陳皮各七分。甘草三分。五味九粒。薑水煎。)加麝三釐或膽汁。三陰寒厥見奇勳。(薑桂附子。祛其陰寒。六君子湯。補助其陽氣。五味人參。以生其脈。加麝香者。以通其竅。加膽汁者。熱因寒用也。)
陳修園曰。此市醫得意方也。修園不釋。
白話文:
回陽急救(節庵):使用六君子湯加味。桂附乾薑五味羣。(附子炮乾薑肉桂人參各五分。白朮茯苓各一錢。半夏陳皮各七分。甘草三分。五味九粒。薑水煎煮。)再加上麝香三釐或者膽汁。三陰寒厥會有奇效。(薑桂附子可祛除陰寒。六君子湯可補助陽氣。五味人參可以生津。加麝香可以通竅。加膽汁則是因為寒症使用。)
3. 益元湯
益元艾附與乾薑。麥味知連參草將。(附子炮艾葉乾薑麥冬五味知母黃連人參炙甘草。○艾葉辛熱。能回陽。)蔥白童便為引導。內寒外熱是慈航。
白話文:
益元湯:艾葉、附子、乾薑、麥冬、五味子、知母、黃連、人參、炙甘草。艾葉 辛熱。能溫補陽氣。以蔥白和童便作為引子。內寒外熱的病證,稱做「慈航」。
此陰盛格陽之症。面赤口渴欲臥於泥水之中。為外熱內寒。此湯薑附艾葉加知連等藥。與白通加人尿豬膽汁同意。乃熱因寒藥為引用也。內熱曰煩。為有根之火。外熱不寧曰躁。為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不治。
白話文:
這是陰盛格陽的症狀。臉紅、口渴、想躺在泥水裡。這是外熱內寒的病症。此湯加入生薑、附子、艾葉、知母等藥物。加上白通、人尿、豬膽汁,同意。這是熱因寒藥的引用。內熱稱為煩躁。為有根之火。外熱不安寧稱為躁動。為無根之火。所以只有躁動而沒有煩躁。以及先躁動後煩躁的人。都無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