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卷下 (14)
卷下 (14)
1. 四生丸
治陽盛陰虛,血熱妄行,或吐或衄者。
四生丸用葉三般:艾、柏、鮮荷、生地斑。(生側柏葉,生艾葉,生荷葉,生地黃各等分。)共搗成團入水化。血隨火降一時還。(搗為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滾湯化下。)
柯韻伯曰:心腎不交,則五臟齊損。陰虛而陽無所附,則火炎上焦。陽盛則陽絡傷,故血上溢於口鼻也。凡草木之性,生者涼,而熟之則溫;熟者補,而生者瀉。四味皆清寒之品,盡取其生者,而搗爛為丸,所以全其水氣,不經火煮,更以遠於火令矣。生地多膏,清心腎而通血脈之源。
柏葉西指,清肺經而調營衛之氣;艾葉芳香,入脾胃而和生血之司;荷葉法震入肝家,而和藏血之室。五臟安堵,則水火不相射,陰平陽秘,而血歸經矣。是方也,可暫用以遏妄行之血。如多用,則傷營。蓋血得寒,則瘀血不散,而新血不生也。設但知清火涼血,而不用歸脾養營等劑,以善其後,鮮有不綿連歲月而斃者。非立方之不善,妄用者之過耳。
○熱可制寒。
白話文:
這個「四生丸」是用來治療體內陽氣過盛、陰液不足,導致血熱而亂跑,出現吐血或流鼻血等情況的藥方。
這個藥方用了四種新鮮的藥材,分別是新鮮的側柏葉、新鮮的艾葉、新鮮的荷葉和新鮮的生地黃,每種藥材的份量都一樣。將這些藥材一起搗爛成團,然後放入水中化開服用。這樣做可以讓血隨著火氣下降,很快就能止住出血。
柯韻伯說,當心腎不協調時,五臟都會受損。陰液不足導致陽氣沒有依附的地方,就會出現火氣往上衝的情況。陽氣過盛則會損傷陽脈,導致血從口鼻溢出。一般來說,草木的藥性,新鮮的是寒涼的,煮熟的則溫熱。煮熟的藥材有補益的作用,新鮮的則有瀉火的作用。這個方子選用了四種性質寒涼的藥材,並且都使用新鮮的,搗爛成丸,目的是為了保留藥材中的水氣,避免經過火煮,更加遠離火熱的性質。生地黃富含油脂,可以清心腎之火,疏通血脈的源頭。側柏葉朝西生長,可以清肺經之火,調節營衛之氣。艾葉氣味芳香,可以入脾胃,調和生血的功能。荷葉的震卦屬性入肝經,可以調和藏血的功能。當五臟安定後,水火就不會互相衝擊,陰陽平衡,血液自然會回歸正常的運行軌道。這個方子可以暫時用來遏制亂跑的血液,但如果長期服用,會損傷營氣。因為血液遇寒則容易瘀滯,導致新血無法生成。如果只知道清熱涼血,而不使用歸脾養營等藥方來善後,很容易會導致病情拖延,甚至死亡。這並不是藥方不好,而是濫用藥方的過錯。
總之,熱證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制服。
2. 回陽急救湯
[回陽急救(節庵):用六君,桂附乾薑五味群。 (附子炮乾薑肉桂人參各五分,白朮茯苓各一錢,半夏陳皮各七分,甘草三分,五味九粒,姜水煎) 加麝三釐或膽汁,三陰寒厥見奇勳。 (薑桂附子,祛其陰寒;六君子湯,補助其陽氣;五味人參,以生其脈;加麝香者,以通其竅;加膽汁者,熱因寒用也。)]
陳修園曰:此市醫得意方也。修園不釋。
白話文:
回陽急救湯(節庵方)。使用六君子湯的基礎,加上桂枝、附子、乾薑、五味子等藥材。(其中附子要炮製過,乾薑、肉桂、人參各五分,白朮、茯苓各一錢,半夏、陳皮各七分,甘草三分,五味子九粒,用薑水煎煮。)可以加入麝香三釐,或者膽汁。對於三陰經脈寒冷導致的厥逆症狀,有奇效。(生薑、桂枝、附子,可以祛除體內的陰寒;六君子湯可以輔助體內的陽氣;五味子、人參,可以幫助恢復脈搏;加入麝香,可以開通身體的竅孔;加入膽汁,是利用熱性藥來治療寒性病。)
陳修園說:這是市面上醫生很得意的方子。陳修園不解釋這個方子的道理。
3. 益元湯
[益元艾附與乾薑,麥味知連參草將。(附子炮、艾葉、乾姜、麥冬、五味、知母、黃連、人參、炙甘草;○艾葉辛熱,能回陽。)蔥白、童便為引導。內寒外熱,是慈航。
此陰盛格陽之症。面赤、口渴、欲臥於泥水之中,為外熱內寒。此湯,姜、附、艾葉加知連等藥。與白通加人尿豬膽汁同意。乃熱因寒藥為引用也。內熱曰煩,為有根之火;外熱不寧曰躁,為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不治。]
白話文:
益元湯使用艾葉、附子和乾薑,再搭配麥冬、五味子、知母、黃連、人參、炙甘草等藥材。(其中附子要炮製過,艾葉是溫熱的藥性,可以回陽氣。)另外,用蔥白和童子尿作為引導藥,來治療內寒外熱的病症,就像慈航一樣引導病人走向康復。
這是一種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被排斥在外的病症。病人會臉色發紅、口渴想喝水,甚至想躺在泥水裡,這是因為外熱內寒。這個藥方,益元湯,利用乾薑、附子、艾葉,再加入知母、黃連等藥材,和白通湯加上人尿、豬膽汁的原理相同,都是用熱藥來引導,把寒氣帶走。內熱會讓人感到煩躁,這種是屬於有根的火,而外熱會讓人感到焦躁不安,這種是沒有根的虛火。因此,如果只是焦躁不安而不煩躁,或是先焦躁後才感到煩躁,這種情況通常是無法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