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時方歌括》,清代醫家陳念祖(修園)所著,是一部對當時及後世中醫方劑學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著作。本書旨在整理、詮釋流傳廣泛的「時方」,並結合經典「經方」的理論精髓,為學醫者和臨床醫生提供一套系統化、實用性強的方劑應用指南。陳修園以其深厚的醫學功底和獨特的編撰方式,將複雜的方劑知識濃縮於簡潔明瞭的歌訣之中,極大地方便了學習和記憶。本書不僅是一部方劑匯編,更是陳修園醫學思想和臨床經驗的體現。

一、內容結構與編排特色

本書結構清晰,以臨床應用為導向,將所收錄的時方按功能歸類。作者在《小引》中提及,他從逾三千首時方中精選一百零八首,依十二劑(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寒、熱)分類編排,而非簡單的病症羅列。這種分類方式,源於對方劑作用機理的深刻理解,與中醫「藥從證出,證從機來」的思路一脈相承。例如,書中將方劑分為補可扶弱、清可勝熱、解可散邪、瀉可去閉等類別,每一類下再細分具體方劑。

每一方劑皆配有通俗易懂的歌訣,高度概括了方劑的組成、功效及主治。歌訣之後,則附有詳細的「方後附論」,這些論述不僅闡釋了方劑的適應症、用法、加減變化,更融入了陳修園本人對經典理論(如《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的理解、對前人學說(如羅東逸、柯韻伯)的採擷,以及其二十餘年的臨證心得。例如,在闡述四君子湯時,不僅給出歌訣,還詳細說明其組成、功效及加減衍化(如形成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並深入論述脾胃在人體的重要性,以及人參的真實藥性(結合《神農本草經》批駁後世誤解)。這種「歌訣為主,附論為輔」的形式,既照顧了入門者的記憶需求,又提供了深入理解和靈活應用的理論基礎。在《凡例》中,陳修園特別說明這種結構是為了「由淺入深」,將時法列於前,仲景法(經方)寓於後,引導讀者逐步深入。

二、經方與時方的有機結合與醫學思想

《時方歌括》的核心理念,體現了陳修園對中醫傳承與發展的思考。他深知經方作為理論基石和辨證範本的重要性,在《凡例》中強調論證治法「悉遵古訓,絕無臆說浮談」。但他同時認為,時代不同,病邪變化,臨證不能完全拘泥於經方,因此整理流傳廣泛、且經得起臨床驗證的時方,具有現實意義。他並非機械地收錄時方,而是以經方的辨證思維來審視和應用時方。書中對如四君子湯等基礎方劑的深入討論,及其到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的演變,生動展現了時方在經方基礎上的發展與創新,以及如何根據具體病情(如痰濕、氣滯)進行加減。這種將經方理論精髓融入時方應用的方式,使得本書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臨床的靈活性。

更為重要的是,本書貫穿了「辨證施治」的活法精神。在《凡例》中,陳修園批評當時一些醫書按病症詳列方藥,卻「臨時查對,絕少符合,即有合處,亦不應驗」,原因在於「逐末而忘其本」。他認為,治療應抓住病機的根本,如頭痛、怔忡等症,應從其背後的虛癆、傷寒、眩暈、風濕虛等本質去辨識和治療。這種思路在具體的方劑論述中得到了印證,要求醫者須先明確患者的寒熱、虛實、氣血痰濕等狀態,再選用合適的方劑並進行加減。書中對每一方劑的適應症和禁忌症的詳細說明,以及加減法的提示,無不體現辨證施治的原則。

此外,陳修園在書中展現了一種嚴謹的考證精神和批判意識。他不僅繼承前人學說,更敢於質疑和糾正流傳甚廣的錯誤觀念。最突出的例子是對人參藥性的論述。他深入鑽研《神農本草經》原文,論證人參「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其主要功用是「補陰養液,安精神,定魂魄」,而非後世醫家普遍認為的純溫補回陽之品。他批評宋元以來薛立齋、張景岳、李士材等醫家以及《本草綱目》在人參藥性上的誤導,並指出仲景在四逆湯等回陽第一方中不用人參,恰恰證明人參非純溫熱藥。這種深入經籍、回歸本源、敢於糾錯的治學態度,是本書超越一般方劑手冊的獨特價值所在,也是陳修園作為一代醫學大家的風骨體現。

三、歌訣形式的教育價值與實用意義

本書採用歌訣形式,是其教育價值的重要體現。韻文朗朗上口,極易記誦,對於初學中醫方劑者而言,是快速入門、掌握方劑組成和功效的有效工具。正如陳修園在《小引》中所說,他希望「為中人以下立法」,降低學習門檻。歌訣後的詳細附論,則彌補了歌訣簡略的不足,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理論解釋和臨床指導,幫助學習者理解「為何如此組方」、「何時應用此方」。這種「易記」與「深入」相結合的模式,使其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中醫入門讀物之一。在那個印刷不便、資訊流通不暢的時代,這種便於傳播和記憶的形式,無疑大大提升了本書的實用性和影響力。它使得廣大中醫學習者和臨床醫生能夠更便捷地掌握常用方劑,提高了臨證效率。

四、對後世及現代中醫的啟示

《時方歌括》對後世及現代中醫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首先,書中所選錄的方劑,皆為當時及後世臨床驗證有效的常用方,至今許多仍廣泛應用於臨床,對基層中醫尤具參考價值。其次,陳修園倡導的「辨證活法」和「損益無已」(意指根據病情靈活加減變化)精神,提醒現代醫者在面對複雜多變的病情時,應靈活運用方劑,而非拘泥於成方。這種以變應變的思想,是中醫生命力的體現。再者,陳修園對經典的深入鑽研和對流行觀點的批判質疑,鼓勵後學者應抱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回歸經典本源,不斷探究藥性方義,而非盲從。最後,本書以歌訣形式簡化複雜知識的嘗試,也為現代中醫教育和科普提供了借鑒,提示我們應探索更多元化的方式來傳承和推廣中醫知識。

總而言之,《時方歌括》是清代醫家陳修園在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為中醫方劑學領域貢獻的一部傑作。它以系統的分類、簡潔的歌訣、詳盡的附論和深邃的理論分析,將時方的應用方法和理論基礎清晰地呈現給讀者。書中貫徹的辨證活法、對經典的獨到理解以及嚴謹求實的學術態度,使其不僅成為學習時方的重要入門書,更是一部啟迪思路、指導臨床實踐的寶貴醫籍。陳修園的這部著作,至今仍閃耀著中醫智慧的光芒,值得後世醫者深入研習。


小引

凡例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