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卷上 (2)
卷上 (2)
1. 香砂六君子湯論
柯韻伯曰:經云:壯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
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晝夜循環,周於內外。一息不運,便有積聚,或脹滿不食,或生痰留飲,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嘔噦,諸證蜂起,而神機化絕矣。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
人參致沖和之氣,白朮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臟。諸氣既治,病從何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夫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土之濕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砂仁以通脾腎之元氣,而膹郁可開也。四君得四輔,而補力倍宣;四輔有四君,而元氣大振。相須而益彰者乎?
白話文:
柯韻伯說,醫經上說:「正氣強盛運行,病就會好;正氣虛弱停滯,就會生病。」因為人生活在天地陰陽之氣交會之中,藉由氣而生存,而所有生命的氣,都以胃氣為根本。食物進入胃中,在陽氣的推動下產生能量,日夜循環,周流於身體內外。只要氣息一刻不順暢,就會產生積滯,可能導致腹脹不思飲食,或者產生痰液、停滯水飲,進而導致肌肉消瘦、喘咳、嘔吐等各種病症紛紛出現,以至於身體的機能完全喪失。四君子湯,是調理氣分的總方。
人參能使氣機平和,白朮能培補中焦脾胃,茯苓能清理調節身體的機能,甘草能調和五臟的氣。各種氣都調理好了,病從哪裡來呢?然而,撥亂反正,也不能什麼都不做,必須加入一些行氣的藥物來輔助,這樣補藥才不會停滯不行。所以加入陳皮來疏利肺氣的逆行,加入半夏來疏散脾土的濕氣,這樣就能消除痰液和停滯的水飲。再加入木香來疏通行三焦的阻塞,加入砂仁來疏通脾腎的元氣。
這樣就能使胸膈的鬱悶得以舒展開來。四君子湯有了這四味輔助藥,補益的力量就能加倍發揮;而這四味輔助藥有了四君子湯的基礎,就能使元氣大振。它們是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的啊。
2. 補中益氣湯
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困倦,懶於言語,無氣以動,動則氣高而喘。
補中參草術歸陳,耆得升柴用更神。(黃耆蜜炙錢半,人參甘草炙白朮各一錢,陳皮歸身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薑棗煎。)勞倦內傷功獨擅,陽虛外感亦堪珍。
柯韻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風木內干於中氣,用建中湯;寒水內凌於中氣,用理中湯。至若勞倦形氣衰少,陰虛而生內熱。(陰者,太陰也。)表症頗同外感,惟東垣知其為勞倦傷脾,穀氣不盛,陽氣下陷於陰而發熱,故制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相須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補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補心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也;亦可以補肝木,鬱則達之也。惟不宜於腎。陰虛於下者,不宜升;陽虛於下者,更不宜升也。
白話文:
此方劑[補中益氣湯]主要治療因為陰虛導致的內熱症狀,像是頭痛口渴、身體表面發熱卻又容易流汗、無法承受風寒、脈搏洪大、內心煩躁不安、四肢疲倦、懶得說話、沒有力氣活動,稍微活動就感到氣喘。
方劑的組成有:黃耆(蜜炙)一錢半、人參一錢、炙甘草一錢、白朮一錢、陳皮五分、當歸身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加上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此方特別擅長治療勞累過度導致的內傷,對於陽氣虛弱導致的外感症狀也有效。
柯韻伯認為,張仲景有建中湯和理中湯兩種方法,當風木侵犯中氣時,使用建中湯;當寒水侵犯中氣時,使用理中湯。但若是因為勞累過度導致身體虛弱,陰氣不足而產生內熱(這裡的陰氣指脾胃的太陰之氣),雖然表面症狀類似外感,但李東垣認為這是勞倦傷脾,導致脾胃運化功能不佳,陽氣下陷而發熱。所以制定了補中益氣的方劑,加入能發散表邪的藥物,使中氣得以安定,並加入補氣的藥物,使氣的生成更加旺盛。這就是藥物之間相互配合產生的奧妙。
這個方劑可以補脾,使脾胃之氣上升;也可以補心肺,如果肺氣虛弱,則用此方補氣;如果心氣虛弱,則用此方調和營衛。此方也可以疏理肝氣,使肝氣不再鬱結。但是不適合用於腎,因為腎陰虛者,不適合用升提藥,腎陽虛者,更不適合用升提藥。
3. 當歸補血湯
血虛身熱有奇方,古有當歸補血湯。五倍黃耆歸一分。(分,去聲;黃耆一兩,當歸二錢五分;水煎服。)真陰濡布主之陽。
陳修園曰:凡輕清之藥,皆屬氣分;味甘之藥,皆能補中。黃耆質輕而味微甘,故略能補益。神農本草經,以為主治大風,可知其性矣。此方主以當歸之益血,倍用黃耆之輕清走表者為導;俾血虛發熱,鬱於皮毛而不解者,仍從微汗泄之;故症象白虎,不再劑而熱即如失也。
元人未讀本經,此方因善悟暗合,其效無比。究之天之仁愛斯民特出此方,而假手於元人,非元人識力所可到也。吳鶴皋以陽生陰長為解,亦是庸見。故特詳之。
白話文:
血虛導致身體發熱,有個奇特的方劑。古代有個叫做「當歸補血湯」的方子,其中黃耆的用量是當歸的五倍。(這裡的分,讀作去聲,意思是黃耆用一兩,當歸用二錢五分,加水煎煮後服用。)這個方子的主要作用是讓真陰濡潤散布,來制約過旺的陽氣。
陳修園說,凡是藥性輕清的藥,都屬於作用於氣分的;味道甘甜的藥,大多能補益中焦。黃耆質地輕,味道微甘,所以略有補益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說黃耆主要治療大風,由此可見它的藥性。這個方子主要靠當歸補血,並加倍使用黃耆這種藥性輕清、能夠走表散邪的藥來引導。這樣一來,因為血虛而導致發熱,鬱結在皮膚毛孔無法散發的情況,就能夠透過微微出汗的方式來解除。所以,即使症狀表現得像白虎湯證,服用這個方子,通常只要一劑就能讓發熱的症狀消失。
元朝人沒有讀過《神農本草經》,他們使用這個方子,只是因為善於體會,在不知不覺中暗合了藥理,所以效果非常好。探究其根本,這是上天憐愛百姓,特別創造出這個方子,並藉由元朝人的手將它傳播開來。這並非元朝人本身的學識可以達到的境界。吳鶴皋用「陽生陰長」來解釋這個方子的作用機制,也是庸俗的見解。所以,我特別詳細地說明這個方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