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時方歌括》~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香砂六君子湯論

柯韻伯曰。經云。壯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晝夜循環。周於內外。一息不運。便有積聚。或脹滿不食。或生痰留飲。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嘔噦。諸證蜂起。而神機化絕矣。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

白話文:

柯韻伯說:經典中說,強大的正氣運行則疾病就會好轉,怯懦的人很容易積聚邪氣而生病。這世間的人生活在天地交界的環境中,因氣而出生,人生氣的產生都是以胃氣為根本的。食物進入身體,在陰處消化,陽處生氣,晝夜循環,在人的內外運行。一息不運轉,體內就會有積聚,或脹滿不思飲食,或生痰留飲,因此肌肉消瘦,出現喘咳嘔吐噦等證狀,而神機也因此一蹶不振了。四君子湯,是調理氣分的總方。

人參致沖和之氣。白朮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臟。諸氣既治。病從何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夫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土之濕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砂仁以通脾腎之元氣。

而膹郁可開也。四君得四輔。而補力倍宣。四輔有四君。而元氣大振。相須而益彰者乎。

白話文:

人參能使人體氣機通暢,白朮可以健脾益氣,茯苓可以清熱利尿。甘草可以調和五臟,諸氣調理好了,疾病自然就不會產生。但使人體恢復正常,單單調理氣機還不行,還需要加上一些行氣的藥物來輔助。這樣,補益的藥物纔不會壅滯在體內不起作用。所以要加上陳皮來理氣,半夏來化痰。再加木香來理氣,砂仁來溫腎。

2. 補中益氣湯

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困倦。懶於言語。無氣以動。動則氣高而喘。

白話文:

治療陰虛內熱引起的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耐受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睏倦、懶得說話、沒有力氣運動、動則氣短而喘。

補中參草術歸陳。耆得升柴用更神。(黃耆蜜炙錢半。人參甘草炙白朮各一錢。陳皮歸身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薑棗煎。)勞倦內傷功獨擅。陽虛外感亦堪珍。

白話文:

黃耆、黨參、甘草、白朮、陳皮、歸身、升麻、柴胡等中藥材,再加入生薑和大棗煎煮而成。

此方擅長治療勞倦內傷,也能治療陽虛外感。

柯韻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風木內干於中氣。用建中湯。寒水內凌於中氣。用理中湯。至若勞倦形氣衰少。陰虛而生內熱。(陰者。太陰也。)表症頗同外感。惟東垣知其為勞倦傷脾。穀氣不盛。陽氣下陷於陰而發熱。故制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

白話文:

柯韻伯說,仲景有建中湯和理中湯兩種方法。風木在內侵犯中氣,使用建中湯。寒水在內侵犯中氣,使用理中湯。至於勞倦,身體虛弱。陰虛而生內熱。(陰者,指太陰。)症狀與外感相似。只有東垣知道這是勞倦傷脾,穀氣不盛,陽氣下陷於陰而發熱。因此,制定了補中益氣的藥方,並加入發表之品,使中氣安定。益氣之劑。

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相須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補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補心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也。亦可以補肝木。鬱則達之也。惟不宜於腎。陰虛於下者。不宜升。陽虛於下者。更不宜升也。

白話文:

依靠清中帶濁的氣的質量,氣就倍增。這就是中藥混合搭配的奧妙之處。用它來補脾臟,讓低下的地氣上升。也可以用它來補心肺,多餘的肺氣可以益氣。多餘的心氣可以調和榮衛。也可以用它來補肝木,鬱結的肝氣可以疏通。但是不宜用於腎。陰虛於下的人不宜升清氣,陽虛於下的人更不宜升清氣。

3. 當歸補血湯

血虛身熱有奇方。古有當歸補血湯。五倍黃耆歸一分。(分。去聲。黃耆一兩。當歸二錢五分。水煎服。)真陰濡布主之陽。

白話文:

血虛身熱有奇方。古有當歸補血湯。五倍黃耆歸一分。(一分,當歸二錢五分。黃耆一兩。水煎服。)真陰滋養濡布於陽。

陳修園曰。凡輕清之藥。皆屬氣分。味甘之藥。皆能補中。黃耆質輕而味微甘。故略能補益。神農本草經。以為主治大風。可知其性矣。此方主以當歸之益血。倍用黃耆之輕清走表者為導。俾血虛發熱。鬱於皮毛而不解者。仍從微汗泄之。故症象白虎。不再劑而熱即如失也。

白話文:

陳修園說。凡是輕而清的藥物,都屬於氣分。味甘的藥物,都能補益中氣。黃耆質地輕,味道微甘,所以略能補益。神農本草經將黃耆列為治療大風的主藥,由此可知它的性質。此方的主藥是以當歸補血,加倍使用具有輕清走表作用的黃耆作為引導,讓血虛發熱、鬱積於皮毛而不得舒展的症狀,仍從微汗中被排出。所以症狀酷似白虎湯證,再服一劑,熱就不見了。

元人未讀本經。此方因善悟暗合。其效無比。究之天之仁愛斯民特出此方。而假手於元人。非元人識力所可到也。吳鶴皋以陽生陰長為解。亦是庸見。故特詳之。

白話文:

元朝某人沒有讀過《本經》。這個方子是他由於善於悟性而意外符合藥性。其療效無與倫比。究其原因,是上天的仁愛特別傳授給這個人這個方子,藉助元人把這個方子傳授出來。並不是元人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可以做到的。吳鶴皋用陽生陰長的理論來解釋,也是庸俗的見解。所以特地詳細地說明瞭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