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1. 卷上
2. 補可扶弱
3. 四君子湯
治面色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虛弱者。若內熱或飲食難化作酸。乃屬虛火。須加乾薑。
白話文:
用來治療臉色蒼白沒有光澤、說話聲音很小、四肢無力、脈象虛弱的人。如果體內有虛熱,或是吃東西不容易消化而產生酸水,就屬於虛火的現象,必須加入乾薑來調理。
4. 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痞滿痰多。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導致胸腹脹滿、痰多的情況。
5. 香砂六君子湯
治氣虛腫滿。痰飲結聚脾胃不和。變生諸症者。
白話文:
這個方子治療因為氣虛導致的腫脹、腹部脹滿,以及痰濕、飲邪停留在脾胃,造成脾胃功能失調,進而引發各種病症的情況。
6. 五味異功散
健脾進食。為病後調補之良方。
苓朮參甘四味同。(人參茯苓白朮各二錢。炙甘草一錢。加薑棗煎。名四君子湯。)方名君子取謙沖。增來陳夏痰涎滌。(前方加陳皮一錢順氣。半夏二錢除痰。名六君子湯。)再入香砂痞滿通。(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各八分。以行氣消脹。名為香砂六君子湯。)水穀精微陰以化。
(飲食增則津液旺。充血生精。以復其真陰之不足。)陽和布護氣斯充。(食入於陰。氣長於陽。晝夜循環。周於內外。)若刪半夏六君內。錢氏書中有異功。(六君子湯內。去半夏。名五味異功散。)
陳修園曰。胃氣為生人之本。參朮苓草。從容和緩。補中宮土氣。達於上下四旁。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一切虛證。皆以此方為主。若加陳皮。則有行滯進食之效。再加半夏。即有除痰寬脹之功。再加木香砂仁。則行氣之藥。多於補守。凡腫滿痰飲結聚等證。無不速除。
此猶人所易知也。而為數方之主。則功在人參。人皆曰人參補氣補陽。溫藥藉之以盡其力量。而余則曰。人參補陰養液。燥藥得之則臻於和平。故理中湯中薑朮二味。氣勝於味。以扶陽。參草二味。味勝於氣。以和陰。此湯以乾薑易茯苓。去其辛而取其淡。亦陰陽兼調之和劑也。
凡醫家病家。俱重人參。全未識人參之性。皆不讀神農本草經之過也。今錄本草經原文而釋之。或數百年之誤。於茲而一正也乎。
按神農本草經云。人參氣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原文只此三十七字。其提綱云。主補五臟。以五臟屬陰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驚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陰虛為亢陽所擾也。今五臟得甘寒之助。
則有安之定之止之明之開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氣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陰虛而壯火食氣。火氣即邪氣也。今五臟得寒甘之助。則邪氣除矣。余細按經文。無一字言及溫補回陽之性。
仲景於汗吐下陰傷之證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陽方中。絕不加此陰柔之品。反緩姜附之功。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為回陽第一方。皆不用人參。而四逆加人參湯。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湯用之者。以其煩燥在汗下之後也。今人輒云。以人參回陽。此說倡之宋元以後。
而大盛於薛立齋張景岳李士材輩。而李時珍本草綱目。浮泛雜沓。愈亂經旨。學者必於此等書焚去。方可與言醫道。○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參者。只有一十八方。新加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桂枝人參湯。半夏瀉心湯。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生薑瀉心湯。黃連湯。
旋覆代赭石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炙甘草湯。皆因汗吐下之後。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陰也。抑或辛剛劑中。取其養陰以配陽。即理中湯。吳萸湯。附子湯三方之法也。
白話文:
五味異功散
此方主要功效是健脾幫助消化,是病後調養身體的好方子。
方中以茯苓、白朮、人參、炙甘草四味藥材組成(每味藥材的劑量分別為人參、茯苓、白朮各二錢,炙甘草一錢,加上薑棗一同煎煮,此方即為四君子湯),這方子的名稱取「君子」的謙虛平和之意。之後,在這個基礎上加入陳皮和半夏,可以化解痰涎(加入陳皮一錢來順氣,半夏二錢來除痰,此方即為六君子湯)。再加入木香和砂仁,能通暢氣機,消除脹滿(在六君子湯的基礎上再加入木香和砂仁各八分,用來行氣消脹,此方名為香砂六君子湯)。這樣一來,水穀的精微物質就能轉化為身體所需的陰液。
(飲食增加,津液就會旺盛,能補充氣血,使身體恢復陰液的不足。)陽氣調和,就能夠保護身體,使氣機充盛。(飲食入於陰,氣生於陽,陰陽在體內不斷循環,周而復始。)如果在六君子湯中去除半夏,就成了錢氏書中提到的「異功散」。
陳修園認為,胃氣是維持生命根本,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這四味藥材,藥性平和,能調補脾胃的土氣,使之暢達全身,滋養五臟六腑,所以一切虛弱的病症,都可以用這個方子為主來調理。如果在方中加入陳皮,則能幫助消化,消除滯脹。若再加半夏,就能去除痰濕,消除腹脹。如果再加入木香和砂仁,則行氣的藥效會大於補益,對於腫脹、痰飲積聚等病症,都能迅速消除。
這些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道理,而這個方子能夠成為多個方子的基礎,主要功勞在於人參。大家都說人參能補氣、補陽,認為溫熱藥物能借助人參來發揮力量。但我認為,人參能補陰養液,燥性的藥物得到人參的滋潤,反而能變得平和。所以,理中湯中,乾薑和白朮這兩味藥氣勝於味,用來扶助陽氣,而人參和甘草兩味藥,味勝於氣,用來調和陰液。這個湯方用乾薑來替代茯苓,去除其辛味而取其淡味,也是一個陰陽兼調的平和方子。
很多醫生和病人都很重視人參,卻沒有真正了解人參的藥性,都是因為沒有好好閱讀《神農本草經》的緣故。現在我將《神農本草經》原文和解釋記錄下來,或許可以糾正數百年來的誤解。
《神農本草經》記載,人參味甘,性微寒,無毒,主要作用是補益五臟、安定精神、鎮定魂魄、止住驚悸、消除邪氣、使眼睛明亮、開心竅、增長智慧,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健、延年益壽。原文只有三十七個字。其中提綱提到人參主要補益五臟,因為五臟屬陰。精神不安、魂魄不定、驚悸不止、視力下降、心智不足,都是因為陰虛導致陽氣亢盛所擾。現在,五臟得到甘寒的滋養,就能達到安定、鎮定、止驚、明目、開竅、益智的效果。所謂的「邪氣」,並不是指外來的邪氣,而是指陰虛導致虛火消耗正氣。現在五臟得到甘寒的滋養,邪氣自然就能消除。我仔細研究經文,沒有一個字提到人參有溫補回陽的功效。
張仲景在治療因為汗、吐、下等方法導致陰液損傷的病症時會用到人參,用來補充津液。但在一切回陽的方子中,絕不會加入人參這種陰柔的藥物,因為這樣反而會減緩附子等溫熱藥物的功效。所以,四逆湯、通脈四逆湯是回陽的第一方,都沒有用人參。而四逆加人參湯之所以會用人參,是因為要治療大量失血而加用。茯苓四逆湯會用到人參,是因為病人在汗、吐、下之後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現在的人總是說用人參來回陽,這種說法是在宋元以後才出現的,而且在薛立齋、張景岳、李士材等醫家當中盛行,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內容雜亂,反而使人更加誤解經文。學醫的人必須拋棄這些書籍,才能夠真正理解醫道。張仲景的一百一十三個方子中,用到人參的只有十八個,例如新加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桂枝人參湯、半夏瀉心湯、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生薑瀉心湯、黃連湯、旋覆代赭石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炙甘草湯,這些方子都是因為汗、吐、下等方法導致津液損傷,所以才用人參甘寒的藥性來滋養陰液,或者是在辛溫剛猛的藥劑中,用人參養陰的藥性來平衡陽氣,例如理中湯、吳茱萸湯、附子湯等方子都是這種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