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卷下 (10)
卷下 (10)
1. 一味白朮酒
治傷濕身盡痛。
即白朮一兩。酒煎服。不能飲者以水代之。按神農本草經云。白朮氣味甘溫無毒。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疽。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原文只此三十四字。
陳修園曰。白朮主治風寒濕三者。今而成痹。而除濕之功。則更大焉。死肌者。濕邪侵肌肉而麻木不仁也。痙者。濕流關節而筋勁急也。疸者。濕乘脾土肌肉發黃也。濕久鬱而為熱。濕熱交蒸。故自汗而熱發也。脾受濕則失其健運之常。故食不能消也。白朮性能燥濕。所以主之。
作煎餌三字。先聖另提。大費苦心以白朮之功在燥。而所以妙處。在於多脂。多脂則燥中有潤。張隱菴解云。土有濕氣。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發生萬物。今以生術削去皮。急火炙令熱。名為煎餌。遵法修治。則味甘而質潤。土氣和平。故久服有輕身延年不飢之效。
後人用土炒燥。大失經旨。葉天士臨症指南。竟用水漂炒黑。是徒用白朮之名也。不得不附辯於此。
○寒能勝熱
白話文:
這個名為「一味白朮酒」的方子,是用來治療因濕氣侵襲導致全身疼痛的。
方法是使用一兩白朮,用酒煎煮後服用。如果不能喝酒的人,可以用水代替。
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白朮味甘、性溫、無毒,主要可以治療因風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壞死、抽搐痙攣,還能止汗、退熱、幫助消化。將白朮煎煮後服用,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並且不易感到飢餓。原文只有三十四個字。
陳修園說,白朮主要治療風、寒、濕三種病邪。如今這些病邪導致痹症,而白朮的除濕功效更為重要。所謂的「死肌」,是指濕邪侵入肌肉,導致麻木不仁。「痙」是指濕氣流竄到關節,導致筋脈緊繃。「疸」是指濕氣侵犯脾臟,導致肌肉發黃。濕氣鬱積久了會化為熱,濕熱交蒸就會導致自汗、發熱。脾臟受到濕氣影響,就會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導致消化不良。白朮的藥性可以燥濕,所以可以用來治療這些症狀。
古人特別提出「作煎餌」這三個字,是經過一番苦心的。因為白朮的功效在於燥濕,而它最奇妙的地方在於含有豐富的油脂。油脂豐富就能夠在燥的同時兼具滋潤。張隱庵解釋說,土壤中必須有濕氣,才能夠灌溉周圍,就像大地得到雨露才能夠生長萬物。現在把生白朮削去外皮,用急火烘烤至熱,就稱之為「煎餌」。按照這種方法炮製,白朮的味道會變得甘甜,質地會變得滋潤,土氣會變得平和,所以長期服用可以達到輕身、延年益壽、不易感到飢餓的效果。
後人使用土炒的方法,使其變得乾燥,大大失去了古人製藥的精髓。葉天士在《臨證指南》中,竟然用水漂後再炒黑,這只是徒有白朮之名罷了,所以不得不在此加以辨別。
○ 寒性可以剋制熱性
2. 瀉白散
瀉白甘桑地骨皮。再加粳米四般宜。(桑白皮地骨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粳米百粒。○汪云桑皮瀉肺火。地骨退虛熱。甘草補土生金。粳米和中清肺。李時珍曰。此瀉肺諸方之准純也。)
秋傷燥令成痰嗽。火氣乘金此法奇。
季楚重曰。火熱傷氣。救肺之治有三。傷寒邪熱侮肺。用白虎湯除煩。此治其標。內症虛火爍金。用生脈散益陰。此治其本。若夫正氣不傷。鬱火又甚。則瀉白散之清肺調中。標本兼治。又補二方之不及也。
白話文:
瀉白散的藥材包含甘草、桑白皮、地骨皮,再加上粳米,這四種藥材一起使用最為適合。(桑白皮、地骨皮各用一錢,甘草五分,粳米一百粒。汪昂說,桑白皮能瀉肺火,地骨皮能退虛熱,甘草能補土以助生金,粳米能調和脾胃,清肺熱。李時珍說,這個方子是治療肺熱的各種方劑中最準確的。)
如果因為秋天的乾燥導致咳嗽有痰,那是因為火氣侵犯到肺金,用這個方子效果非常好。
季楚重說,火熱傷害到肺氣,治療肺的方法有三種。如果是外感寒邪導致的肺熱,用白虎湯來解除煩躁,這是治療表症。如果是內在虛火耗損肺金,用生脈散來滋養陰液,這是治療根本。如果正氣沒有受損,只是鬱火很嚴重,那麼用瀉白散來清肺調中,就能同時治療標和本,還能彌補前面兩種藥方的不足。
3. 甘露飲
治胃中濕熱。包黃溺赤。口瘡吐血衄血。
甘露二冬二地均。(天冬。麥冬。生地。熟地。)枇杷芩枳(黃芩。枳殼。枇杷葉。)斛茵倫。(石斛。茵陳。)合和甘草平虛熱。(等分煎溫服。)口爛齦糜吐衄珍。
陳修園曰。足陽明胃為燥土。喜潤而惡燥。喜降而惡升。故以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之潤以補之。枇杷枳殼之降以順之。若用連柏之苦。則增其燥。若用耆朮之補。則慮其升。即有濕熱。用一味黃芩以折之。一味茵陳以滲之。足矣。蓋以陽明之治。最重在養津液二字。此方二地二冬等藥。
即豬苓湯用阿膠以育陰意也。茵陳湯芩之折熱而去濕。即豬苓湯中之用滑澤以除垢意也。
白話文:
甘露飲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胃裡有濕熱的情況,像是小便顏色黃、發紅,或是嘴巴破洞、吐血、流鼻血。
方子裡用了天冬、麥冬、生地、熟地這四種藥材,還有枇杷葉、黃芩、枳殼,以及石斛、茵陳,再配上甘草。這些藥材加在一起煎煮後溫服,可以平息虛熱。對於嘴巴潰爛、牙齦糜爛、吐血、流鼻血等情況,效果很好。
陳修園說,足陽明胃這個地方像乾燥的土壤,喜歡滋潤,討厭乾燥,喜歡往下走,討厭往上跑。所以用天冬、麥冬、生地、熟地、石斛、甘草這些滋潤的藥來補養它,用枇杷葉、枳殼這些能往下走的藥來調理它。如果用黃連、黃柏這些苦寒的藥,反而會增加乾燥;如果用黃耆、白朮這些補氣的藥,又會擔心讓胃氣往上跑。即使有濕熱,也只要用黃芩來抵銷,用茵陳來滲濕就夠了。總之,治療陽明胃病,最重要的是滋養津液。這個方子裡的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等藥,就像豬苓湯用阿膠來滋養陰液的意思一樣。茵陳湯、黃芩的清熱去濕,就像豬苓湯用滑石、澤瀉來清除污垢的意思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