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時方歌括》~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五皮散

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茯薑桑大腹奇。(陳皮茯苓皮薑皮桑白皮大腹皮。)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虛膚脹此方宜。(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水腫。半身以上宜汗。半身以下宜利小便。此方於瀉水之中。仍寓調補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陳修園曰。此方出華元化中藏經。頗有意義。宜審其寒熱虛實。而加寒溫補瀉之品。

白話文:

五皮飲使用五種皮。陳年橘皮、茯苓皮、生薑皮、桑白皮和大腹皮。(也可以用五加皮代替桑白皮。)如果脾虛導致皮膚腫脹,就可以用這個方子。(脾臟不能為胃運送津液,所以會水腫。身體上半身應該發汗,身體下半身應該利小便。這個方子在瀉水的時候,仍然兼顧調理和滋補。全部都使用皮的原因是,水液溢出到皮膚,就用皮來調理皮。)

2. 二陳湯

治肥盛之人。濕痰為患。痰喘脹滿。

二陳湯用夏和陳。益以茯苓甘草臣。(半夏二錢。陳皮一錢。茯苓三錢炙。甘草八分。加薑煎。)利氣調中兼去濕。諸凡痰飲此為珍。

白話文:

二陳湯使用夏枯草和陳皮。並加入茯苓和甘草作為臣藥。(半夏二錢。陳皮一錢。茯苓三錢炙。甘草八分。加入生薑煎煮。)它能理氣調中,兼能去濕。凡是痰飲之症,此方為良藥。

陳修園曰。此方為祛痰之通劑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動。濕也。茯苓滲濕以鎮其動。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藥。其餘半夏降逆。陳皮順氣。甘草調中。皆取之以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書。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嘔者。俱加半夏。古聖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窮古訓。

白話文:

陳修園說:這個方劑是治療痰症的通用方劑。痰的本質是水,茯苓可以制水,治療痰的根源。痰的活動是濕引起的,茯苓可以滲濕來平定痰的活動。方劑中只有這一味藥是治療痰症的主藥。其他的半夏可以降逆,陳皮可以順氣,甘草可以調中,都是作為茯苓的佐使藥而使用的。所以《仲景書》中說:凡是痰多的患者,都加茯苓。嘔吐的患者,都加半夏。這是古聖人不變的法則。現在的人不研究古代的訓導。

以半夏為祛痰之專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礬。致降逆之品。反為湧吐。堪發一嘆。以此方為三陽解表之劑。服之留邪生熱。至死不悟。余於真方桂枝湯下已詳言之。茲不復贅。

白話文:

以半夏為祛痰之主藥,仿照稀涎散的方法,用明礬製成降逆的藥品,反而會引起嘔吐,令人歎息。以此方為三陽解表之劑,服後邪氣留而不散,生熱不止,至死也不明白。我曾在真方桂枝湯下詳細說明過,這裡不再重複。

3. 萆薢分清飲

萆薢分清主石蒲。草梢烏藥智仁俱。(烏藥益智仁石菖蒲萆薢各等分。甘草梢減半。)煎成又入鹽些少。(加鹽少許。)淋濁流連數服驅。(遺精。白濁。)

白話文:

萆薢、石菖蒲、烏藥、智仁混合煎成藥汁,再加入少許鹽。用來治療遺精、白濁等症狀,服用數次即可見效。

汪訒庵曰。萆薢能泄厥陰陽明濕熱。去濁分清。烏藥疏逆氣而止便數。益智固脾腎而開鬱結。石菖蒲開九竅而通心。甘草梢達腎莖而止痛。使濕熱去而心腎通。氣化行而淋濁止矣。此以疏泄為禁止者也。

白話文:

汪訒庵說,萆薢能洩掉厥陰陽明濕熱,去除濁物,分清寒熱之別。烏藥能疏通逆氣,止住大便頻繁。益智能固護脾腎,化解鬱結。石菖蒲能疏通九竅,通達心氣。甘草梢能通達腎臟,止住疼痛。這樣,濕熱去除,心腎通暢,氣化正常運行,淋濁症狀就會消除。這是通過疏通泄瀉的方法來禁止疾病的方法。

4. 腎著湯

治寒濕腰痛。如帶五千錢。此帶豚為病。名曰腎著。

腰痛如帶五千錢。腎著湯方豈偶然。甘草茯苓薑與術。長沙老法譜新編。(甘草二錢。白朮乾薑茯苓各四錢。水煎服。即金匱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但分兩多少不同。)

白話文:

如果腰痛的症狀,就像腰部被五千枚銅錢壓著的感覺,這時使用「腎著湯」來治療,是非常合適的。配方裡有甘草、茯苓、生薑和白朮,出自於《長沙老法譜新編》。

(具體藥方如下:甘草二錢,白朮、乾薑和茯苓各四錢,以水煎煮後服用,此即《金匱》中的「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只是藥材的用量略有不同。)

陳修園曰。帶脈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此寒濕之邪。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腑。故其治。不在溫腎而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若用桂附。則反傷腎之陰矣。

白話文:

陳修園說:帶脈有疾病時,腰部會感到虛弱無力,好像坐在水中一樣。這是寒濕之邪造成的,不在腎臟的內臟,而在腎臟的外在組織。因此,治療的方法不在於溫暖腎臟來驅散寒氣,而在於溫暖脾土來克服水濕。如果使用桂附來治療,反而會損傷腎臟的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