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

《時方歌括》~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五皮散

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奇。(陳皮茯苓皮姜皮桑白皮大腹皮。)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虛膚脹此方宜。(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水腫。半身以上宜汗。半身以下宜利小便。此方於瀉水之中。仍寓調補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陳修園曰。此方出華元化中藏經。頗有意義。宜審其寒熱虛實。而加寒溫補瀉之品。

白話文:

五皮散這帖藥方使用五種不同的「皮」:陳皮、茯苓皮、生薑皮、桑白皮、大腹皮。也有人會用五加皮取代桑白皮。這個藥方適合用在因為脾虛而導致皮膚浮腫的狀況。(脾臟功能失調,無法將胃腸吸收的水分運送到全身,所以會產生水腫。如果是上半身的水腫,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是下半身的水腫,適合用利小便的方式治療。這個藥方在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的同時,也兼顧了調整和補養脾的功能。之所以都用藥材的「皮」,是因為水腫是水分積聚在皮膚表面,用「皮」類的藥材可以引導水分從皮膚排出。)

陳修園說,這個藥方出自華元化的《中藏經》,很有道理。使用時應該仔細辨別患者的寒熱虛實狀況,並適當加入性質寒涼或溫熱、具有補益或瀉下的藥材。

2. 二陳湯

治肥盛之人。濕痰為患。痰喘脹滿。

二陳湯用夏和陳。益以茯苓甘草臣。(半夏二錢。陳皮一錢。茯苓三錢炙。甘草八分。加姜煎。)利氣調中兼去濕。諸凡痰飲此為珍。

陳修園曰。此方為祛痰之通劑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動。濕也。茯苓滲濕以鎮其動。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藥。其餘半夏降逆。陳皮順氣。甘草調中。皆取之以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書。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嘔者。俱加半夏。古聖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窮古訓。

以半夏為祛痰之專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礬。致降逆之品。反為湧吐。堪發一嘆。以此方為三陽解表之劑。服之留邪生熱。至死不悟。余於真方桂枝湯下已詳言之。茲不復贅。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肥胖的人,因為體內濕氣產生痰的病症,像是痰多引起的喘、胸腹脹滿。

二陳湯的組成是半夏和陳皮,再搭配茯苓和甘草來輔助。(半夏用二錢,陳皮用一錢,茯苓用三錢並炙過,甘草用八分,再加生薑一起煎煮。)這個方子可以理氣、調理脾胃、同時去除濕氣,各種因為痰引起的病症,用這個方子都是很珍貴的。

陳修園說,這個方子是去除痰的一般通用方劑。痰的根本是水,茯苓可以控制水,從根本上治療;痰的產生是濕氣造成的,茯苓可以滲濕來鎮定濕氣的活動。這個方子裡,只有茯苓是治療痰的真正藥物,其他的半夏是降逆氣的,陳皮是順氣的,甘草是調理脾胃的,都是用來輔助茯苓的。所以張仲景的書中說,凡是痰多的人都加茯苓,想嘔吐的人都加半夏,這是古代聖賢不變的法則。現在的人不研究古人的教訓,

把半夏當成是專門去除痰的藥物,仿效稀涎散的方法,用明礬來炮製,使得降逆氣的藥物反而變成會引起嘔吐,真是令人感嘆。還有人把這個方子當成是治療三陽經表證的方劑,吃了反而會讓邪氣留滯體內、產生熱,到死都不明白。我已經在講真方桂枝湯時詳細說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說明。

3. 萆薢分清飲

萆薢分清主石蒲。草梢烏藥智仁俱。(烏藥益智仁石菖蒲萆薢各等分。甘草梢減半。)煎成又入鹽些少。(加鹽少許。)淋濁流連數服驅。(遺精。白濁。)

汪訒庵曰。萆薢能泄厥陰陽明濕熱。去濁分清。烏藥疏逆氣而止便數。益智固脾腎而開鬱結。石菖蒲開九竅而通心。甘草梢達腎莖而止痛。使濕熱去而心腎通。氣化行而淋濁止矣。此以疏泄為禁止者也。

白話文:

萆薢分清飲主要使用石菖蒲。加上草梢、烏藥、益智仁,這幾味藥材一起使用。(烏藥、益智仁、石菖蒲、萆薢各取等量,甘草梢減半。)煎煮完成後,加入少許鹽巴。(加入少許鹽巴。)這種藥方能治療淋濁、持續不斷的狀況,服用幾次就能驅除病症。(能治療遺精、白濁。)

汪訒庵說,萆薢能宣洩厥陰和陽明的濕熱,達到去除濁物、分清的作用。烏藥能疏通逆亂的氣,並停止頻尿。益智仁能固攝脾腎,並解開鬱結。石菖蒲能開通九竅,使心氣暢通。甘草梢能使藥力直達腎臟相關部位,並止痛。這樣能使濕熱去除,心腎功能暢通。當氣的運行恢復正常時,淋濁的症狀自然就會停止。這個藥方是以疏泄的方式來達到治療的效果。

4. 腎著湯

治寒濕腰痛。如帶五千錢。此帶豚為病。名曰腎著。

腰痛如帶五千錢。腎著湯方豈偶然。甘草茯苓姜與術。長沙老法譜新編。(甘草二錢。白朮乾薑茯苓各四錢。水煎服。即金匱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但分兩多少不同。)

陳修園曰。帶脈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此寒濕之邪。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腑。故其治。不在溫腎而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若用桂附。則反傷腎之陰矣。

白話文:

治療寒濕引起的腰痛,像腰間繫著五千個銅錢那麼重,這種腰痛是因為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生病,就像腰部被豬油浸潤一樣,所以稱為腎著。

腰痛像繫著五千個銅錢那麼重,用腎著湯治療豈是偶然?此方由甘草、茯苓、生薑和白朮組成,是依據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的老方法,重新編排而成。(甘草二錢,白朮、乾薑、茯苓各四錢,用水煎服。此方即是《金匱要略》中的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只是藥材分量多寡不同。)

清代醫家陳修園說:帶脈生病時,會感覺腰部鬆軟無力,像坐在水中一樣。這是因為寒濕之邪,不在腎臟的內部,而是在腎臟的外部。因此治療方法不是溫補腎臟,而是要溫煦脾土來克制水濕。如果使用肉桂或附子等溫熱的藥物,反而會傷害腎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