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卷下 (8)
卷下 (8)
1.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乾出汗。)
生脈冬味與參施,暑熱刑金脈不支。 若認脈虛通共劑,操刀之咎屬伊誰?
(人參五分,麥冬八分,五味子九分。水煎服。)
陳修園曰:脈資始於腎,資生於胃而會於肺。仲景於手足冷脈微欲絕症,取通脈四逆湯,以扶少陰之真陽;於心下悸脈結代,取復脈湯,以滋陽明之津液;皆救危之方也。孫真人制生脈散,為暑熱傷肺,肺傷則脈漸虛散為足慮。宜於未傷之前,取人參、麥冬之甘潤,五味子之酸斂,無病之時,預服以保之。除暑月之外,不可以此為例也。今人惑於生脈之名,凡脈絕之證,每投立死;亦孫真人命名不正之貽禍也。一本作參麥散,較妥。
○燥可去濕。
白話文:
生脈散,是治療因暑熱損傷元氣,導致氣短、疲倦、口渴、多汗的方子。
這個方子由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在暑熱侵襲,傷害肺金之氣,導致脈象虛弱的時候使用。如果脈象虛弱就隨意使用這個方子,可能會造成醫療上的過失。 (人參五分、麥冬八分、五味子九分,用水煎服。)
陳修園說,脈搏的根本在於腎,來源於胃的運化,最終會聚於肺。張仲景針對手腳冰冷、脈象微弱甚至快要消失的症狀,使用四逆湯來扶助腎的陽氣。針對心悸、脈搏結代(不規律)的症狀,使用復脈湯來滋養胃的津液。這些都是救治危重病症的方法。
孫思邈創製生脈散,是用於治療暑熱損傷肺氣,肺氣受損就會導致脈搏逐漸虛弱甚至消散的狀況。在還沒有嚴重損傷之前,就應該先用人參、麥冬的甘甜滋潤之性,搭配五味子的酸澀收斂之性來治療。
在沒有生病的時候,可以預先服用來保護身體。但除了暑熱的月份之外,不應該隨便使用這個方子。現在的人被「生脈」這個名稱迷惑,凡是脈搏快要消失的病症就投用此方,結果往往導致死亡。這也是孫思邈命名不當造成的禍害。有版本將此方稱為「參麥散」,比較妥當。另外,乾燥的情況可以使用祛濕的方法治療。
2. 神木湯
[主治三時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而發熱,及脾泄腸風。
術防甘草濕家嘗。(蒼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加蔥白生薑同煎。據云無汗用蒼朮,以代麻黃湯。有汗用白朮,以代桂枝湯。) 神術名湯得意方,自說法超麻桂上;可知全未夢南陽。(仲景居南陽,王海藏以此方代麻黃湯、桂枝湯;可知南陽之法,未嘗夢見也。) 陳修園曰:
仲景麻桂及葛根柴胡等湯,步步是法,而大旨在養津液三字。王海藏此方,燥烈傷陰;先涸汗源;多致留邪發熱;正與仲景法相反。據云用代麻桂諸湯,平穩可法;其實貽禍匪輕也。須知此方與三陽之症無涉,惟太陰之風濕可用。內經謂春傷於風,邪氣流連而洞泄,至夏而飧泄腸澼者,宜此燥劑;否則不可沾唇。]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為季節變化而感受外邪,以及因為寒邪侵入體內,或是吃了生冷食物而引起的發熱。也治療脾虛導致的腹瀉,以及腸道受風引起的腹瀉。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蒼朮、防風、甘草,給濕氣重的人用。(蒼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再加蔥白、生薑一起煎煮。據說沒有汗用蒼朮,來取代麻黃湯;有汗用白朮,來取代桂枝湯。)這個方子叫「神術湯」,據說療效很好,還說比麻黃湯、桂枝湯更好。但其實根本不了解仲景的醫學思想。(仲景住在南陽。王海藏用這個方子取代麻黃湯、桂枝湯,可見他根本不了解南陽仲景的醫學。)陳修園說:
仲景的麻黃湯、桂枝湯,以及葛根湯、柴胡湯等方子,每一步都有其道理,但最根本的目標是在於保養身體的津液。王海藏這個方子太過燥烈,會傷害陰液,先讓汗液枯竭,反而容易讓邪氣殘留,導致發熱,這和仲景的治療原則完全相反。雖然有人說這個方子可以用來取代麻黃湯、桂枝湯,而且藥性平和,其實這樣用會造成很大的禍害。要知道這個方子和太陽、陽明、少陽這些症狀都沒有關係,只有太陰經的風濕證才可以用。《黃帝內經》說春天感受風邪,邪氣會停留在體內,導致腹瀉,到夏天可能會有嚴重的腹瀉,這種情況就適合用這個方子來燥濕。否則,一般情況下,千萬不要隨便使用。
3. 平胃散
[治濕淫於內,脾胃不能剋制,有積飲痞隔中滿者: 平胃散用樸陳皮,蒼朮合甘四味宜。(蒼朮泔浸二錢,厚朴薑汁炒,陳皮,甘草炙各一錢,薑棗煎。)除濕寬胸驅瘴癘,調和胃氣此方施。
柯韻伯曰:內經以土運太過曰敦阜,其病腹滿;不及曰卑監,其病留滿痞塞。張仲景制三承氣湯,調胃土之敦阜;李東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監也。
培其卑而使之乎,非削卑之謂也。蒼朮苦溫運脾,長於發汗,迅於除濕,故以為君。厚朴色赤苦溫,能助少火以生氣,故以為臣。
濕因於氣滯,故以行氣之陳皮為佐。脾得補而健運,故以補脾之甘草為使。名曰平胃,實所以調脾歟?]
白話文:
治療體內濕氣過盛,脾胃功能無法制約,導致飲食積滯、胸腹痞悶、脹滿等症狀。
平胃散使用蒼朮、厚朴、陳皮、甘草這四味藥,是合適的配方。(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使用二錢,厚朴用薑汁炒過、陳皮、炙甘草各用一錢。再用生薑、大棗一起煎煮。)這個方子可以去除濕氣、寬胸理氣、驅除瘴癘,調理胃氣。
柯韻伯說,《內經》認為脾土運化功能太過叫「敦阜」,病症是腹部脹滿。運化功能不及叫「卑監」,病症是腹中積滯、痞塞。張仲景創製了三承氣湯,來調理脾土運化太過的「敦阜」;李東垣創製了平胃散,來調理脾土運化不及的「卑監」。是培補它的不足,使其恢復正常,而不是要削減它,這不是削弱脾胃的功能。蒼朮味苦性溫,能夠運化脾氣,擅長發汗,而且能迅速去除濕氣,因此作為主藥。厚朴色紅味苦性溫,能夠幫助脾胃的火氣產生動力,因此作為輔助藥。
濕氣是因為氣機鬱滯而產生的,所以用能行氣的陳皮來輔助。脾得到補益,就能夠健康地運化,所以用補脾的甘草來引導藥效。這個方子叫做平胃散,實際上是為了調理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