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卷下 (8)
卷下 (8)
1.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乾出汗。)
生脈冬味與參施。暑熱刑金脈不支。若認脈虛通共劑。操刀之咎屬伊誰。(人參五分。麥冬八分。五味子九分。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麥冬與五味子一起服用。暑熱傷金,脈絡虛弱。如果辨症錯誤,將虛脈當作通脈來治療,這就好比動手術出了差錯,責任可就大了。(人參五錢,麥冬八錢,五味子九錢,水煎服。)
陳修園曰。脈。資始於腎。資生於胃而會於肺。仲景於手足冷脈微欲絕症。取通脈四逆湯。以扶少陰之真陽。於心下悸脈結代。取復脈湯。以滋陽明之津液。皆救危之方也。孫真人制生脈散。為暑熱傷肺。肺傷則脈漸虛散為足慮。宜於未傷之前。取人參麥冬之甘潤。五味子之酸斂。
白話文:
陳修園說。脈搏。起始於腎臟,生發於胃而匯聚於肺臟。仲景在治療手足冰涼、脈搏微弱、瀕臨死亡的疾病時,採用通脈四逆湯來扶助少陰之真陽。在治療心下悸動、脈搏結代的疾病時,採用復脈湯來滋補陽明之津液。這些都是搶救危急情況的方劑。孫真人創制了生脈散。用於治療暑熱傷肺。肺臟受傷則脈搏逐漸虛弱渙散,令人擔憂。應當在還沒受傷之前,使用人參、麥冬之甘潤,五味子之酸斂。
無病之時。預服以保之。除暑月之外。不可以此為例也。今人惑於生脈之名。凡脈絕之證。每投立死。亦孫真人命名不正之貽禍也。一本作參麥散。較妥。○燥可去濕
白話文:
沒有生病的時候,可以預先服用本方以保健。除了暑天之外,不能以此為慣例。現在的人迷惑於生脈的藥品名稱,所以每當脈絡斷絕的證狀,都給人投藥,馬上就死了。這也是孫真人命名不正確而造成的禍害。藥方本來的名稱是參麥散,比較適當一點。乾燥可以去除濕氣。
2. 神木湯
主治三時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而發熱。及脾泄腸風。
術防甘草濕家嘗。(蒼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加蔥白生薑同煎。據云無汗用蒼朮。以代麻黃。有汗用白朮。以代桂枝。)神術名湯得意方。自說法超麻桂上。可知全未夢南陽。(仲景居南陽。王海藏以此方代麻黃湯桂枝湯。可知南陽之法。未嘗夢見也。)陳修園曰。
白話文:
蒼朮、防風、甘草這些藥,有人曾經用來治療濕邪。配伍蒼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再加入蔥白、生薑一起煎煮服用。據說,不發汗的用蒼朮來代替麻黃,發汗的用白朮來代替桂枝。這個藥方叫「神術名湯得意方」,自稱用法超過了麻黃和桂枝。可見,這個方子完全沒有考慮到張仲景的學說。(張仲景住在南陽,王海藏用這個方子代替麻黃湯和桂枝湯,可見他根本沒有考慮過南陽的學說。)陳修園說:
仲景麻桂及葛根柴胡等湯。步步是法。而大旨在養津液三字。王海藏此方。燥烈傷陰。先涸汗源。多致留邪發熱。正與仲景法相反。據云用代麻桂諸湯。平穩可法。其實貽禍匪輕也。須知此方與三陽之症無涉。惟大陰之風濕可用。內經謂春傷於風。邪氣流連而洞泄。至夏而餐泄腸澼者。
宜此燥劑。否則不可沾唇。
白話文:
仲景的麻桂和葛根柴胡等湯方,都有各自的法則。但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滋養津液。王海藏的這個方子,燥烈傷陰,首先就把汗液的來源給涸斷了,導致邪氣留滯,發燒不止。這完全與仲景的治療方法相反。有人說,可以用此方代替麻桂等湯藥,平穩有效。其實貽害不輕啊!要知道,這個方子與三陽病症無關,只適用於大陰的風濕。內經上說,春天受了風邪,邪氣在體內流連不止,到夏天就會導致洩瀉、腸胃不和。
3. 平胃散
治濕淫於內。脾胃不能剋制有積飲痞隔中滿者。
平胃散用樸陳皮。蒼朮合甘四味宜。(蒼朮泔浸二錢。厚朴薑汁炒陳皮甘草炙各一錢。薑棗煎。)除濕寬胸驅瘴癘。調和胃氣此方施。
白話文:
平胃散方的藥材包括厚朴和陳皮,加上蒼朮甘草四味藥材都很合適。(蒼朮先用淘米水浸泡二錢,厚朴切片炒薑汁,陳皮和甘草各炒炙一錢。用薑棗煎服。)用來去除濕氣,舒緩胸悶,驅趕瘴癘之氣,也能調理胃氣,讓你輕鬆舒適。
柯韻伯曰。內經以土運太過曰敦阜。其病腹滿。不及曰卑監。其病留滿痞塞。張仲景制三承氣湯。調胃土之敦阜。李東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監也。培其卑而使之乎。非削卑之謂也。蒼朮苦溫運脾。長於發汗。迅於除濕。故以為君。厚朴色赤苦溫。能助少火以生氣。故以為臣。
濕因於氣滯。故以行氣之陳皮為佐。脾得補而健運。故以補脾之甘草為使。名曰平胃。實所以調脾歟。
白話文:
柯韻伯說:〈黃帝內經〉以土運太過叫做敦阜。它的病症是腹部脹滿。不及叫做卑監。它的病症是腹滿、痞阻不通。張仲景制定了三承氣湯,來調節胃的敦阜。李東垣制定了平胃散,來平胃的卑監。培補卑陷之氣的方法是使之平復,不是削弱卑陷之氣。蒼朮苦溫,可以運行脾臟功能,擅長發汗,迅速除濕,所以作為君藥。厚朴性味辛溫,可以幫助少陽之火生氣,所以作為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