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卷下 (13)
卷下 (13)
1. 龍膽瀉肝湯
治脅痛,口苦;耳聾,耳腫;筋痿,陰濕熱癢,陰腫;血濁,溲血。
龍膽瀉肝通澤柴。車前生地草歸偕。梔芩一派清涼品。濕熱肝邪力可排。 (膽草三分。梔子,黃芩,澤瀉,柴胡各一錢。車前子,木通各五分。當歸三分。甘草,生地各三分。)
龍膽、柴胡,瀉肝膽之火。佐以黃芩、梔子、木通、車前、澤瀉,俾濕火從小便而出也。然瀉之過甚,恐傷肝血;故又以生地、當歸補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以甘草緩其急。且欲以大甘之味,濟其大苦,不令過於泄下也。
白話文:
治療脅肋疼痛、口苦、耳聾耳腫、筋脈痿軟、陰部潮濕發熱搔癢、陰囊腫大、小便混濁帶血等症狀。
這個方子用龍膽草來瀉肝火,並搭配柴胡來疏通肝氣,再加入黃芩、梔子、木通、車前子、澤瀉等藥材,使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但是過度瀉火可能會損傷肝血,所以又加入生地、當歸來補養肝血。肝臟功能失調時,會感到拘急不適,因此用甘草來緩和這種急迫的感覺,也藉由甘甜的味道來調和苦味,避免過度瀉下。
(龍膽草三分,梔子、黃芩、澤瀉、柴胡各一錢,車前子、木通各五分,當歸三分,甘草、生地各三分。)
2. 當歸蘆薈丸
治肝經實火:頭暈目眩,耳聾耳鳴,驚悸搐搦,躁擾狂越,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脅作痛,陰囊腫脹。凡屬肝經實火,皆宜服之。
當歸蘆薈黛梔將,木麝二香及四黃。龍膽其成十一味,諸凡肝火盡能攘。 (當歸膽草酒洗、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青黛水飛、蘆薈各五錢;木香二錢五分;麝香五分炒。神麯糊丸,薑湯下,每服二十丸。)
陳修園曰:五臟各有火,而肝火最橫。肝火一動,每挾諸經之火,相持為害。故以青黛、蘆薈、龍膽,入本經而直折之;又以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黃柏瀉腎火,梔子瀉三焦火,分諸經而瀉之,而最橫之肝火,失其黨援,而乃平。然火旺則血虛,故以當歸之補血者為君。火旺則胃實, 故以大黃之通滯者為臣。氣有餘便是火,故以麝香之主持正氣,神麯之化導積氣,木香之通行滯氣者為佐。氣降,火亦降,自然之勢也。況又得芩、連、梔、柏,分瀉各經;青黛、蘆薈、龍膽,直折本經;內外應合以為之使乎!立法最奇,向來為庸解所掩,茲特闡之。
白話文:
這個藥方「當歸蘆薈丸」是用來治療肝經實火引起的各種症狀,像是頭暈眼花、耳鳴耳聾、心悸抽搐、煩躁不安、行為失常、大便乾硬、小便不順暢,甚至是胸部或脅肋疼痛、陰囊腫脹等。凡是屬於肝經實火的病症,都適合服用此藥。
這個藥方的主要成分包括當歸、蘆薈、青黛、梔子、木香、麝香,以及黃芩、黃連、黃柏、大黃和龍膽草等共十一味藥材。其中,當歸和龍膽草用酒洗過,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用一兩,大黃、青黛、水飛過的蘆薈各用五錢,木香用二錢五分,麝香用五分炒過。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用神麯糊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送服。
陳修園認為,五臟都有可能產生火氣,但肝火最為強盛。一旦肝火旺盛,往往會牽連其他經絡的火氣,互相助長而造成危害。因此,使用青黛、蘆薈和龍膽草來直接撲滅肝經本身的火氣;同時用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黃柏瀉腎火、梔子瀉三焦火,將各經絡的火氣分開清除,讓最強勢的肝火失去其他火的支援,自然就能平息。
此外,火氣旺盛會導致血虛,因此用當歸補血作為主要藥材;火氣旺盛也會導致腸胃積滯,所以用大黃來通便。體內的氣若過剩就會產生火氣,因此用麝香來扶正,用神麯來消化積滯的氣,用木香來疏通停滯的氣。當氣順暢下降時,火氣也會跟著下降,這是自然而然的趨勢。更何況還有黃芩、黃連、梔子、黃柏來分別清除各經絡的火,以及青黛、蘆薈、龍膽草來直接清除肝經的火,內外配合,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用。這個藥方的配伍非常精妙,可惜過去被庸醫所忽略,現在特別加以闡明。
3. 犀角地黃湯
主治吐衄便血。婦人血崩赤淋。
犀角地黃芍藥丹。(生地兩半。白芍一兩。丹皮犀角各二錢半。每服五錢。)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
柯韻伯曰:氣為陽,血為陰,陽密乃固,陽盛則傷陰矣。陰平陽秘,陰虛者,陽必湊之矣。故氣有餘即是火,火入血室,血不營經,即隨逆氣而妄行。上升者出於口鼻,下陷者出於二便。雖有在經在腑之分,要皆心肝受熱所致也。心為營血之主,心火旺則血不寧,故用犀角生地酸鹹甘寒之味,以清君火。肝為藏血之室,肝火旺則血不守,故用丹皮芍藥辛苦微寒之品,以平相火。此方雖曰清火,而實滋陰之劑。蓋血失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陰不足者,當補之以味,勿得反傷其氣也。若用芩連膽草梔柏以瀉其氣,則陽之劇者,苦從火化;陽已衰者,氣從苦發,燎原而飛越矣。
白話文:
主要治療吐血、流鼻血、便血等出血症狀,以及婦女的血崩、小便赤痛。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犀角、生地黃、芍藥、牡丹皮。(生地黃用兩半的量,白芍藥用一兩的量,牡丹皮和犀角各用二錢半的量。每次服用五錢。)這是因為血往上衝是因為胃熱、火邪侵擾所致,像是斑疹、黃疸、陽毒等症狀都可用此方治療。也可以加入柴胡、黃芩來疏伐肝火。
柯韻伯說:氣屬陽,血屬陰,陽氣穩固才能使陰氣固守,陽氣過盛就會損傷陰氣。陰陽平和協調,陰氣虛弱時,陽氣就會來侵擾。所以說氣有餘就是火,火進入血室,血就無法正常運行於經脈,就會隨著逆氣胡亂行走。向上衝就從口鼻出血,向下陷就從大小便出血。雖然出血部位有經脈和腑臟的區別,但根本原因都是心肝受熱所導致的。心是血液的主管,心火旺盛就會使血不安分,因此用犀角、生地黃這種酸鹹甘寒的藥物來清除心火。肝是儲藏血液的處所,肝火旺盛就會使血不守本分,因此用牡丹皮、芍藥這種辛苦微寒的藥物來平息肝火。這個方子雖然說是清火,但實際上是滋養陰液的藥劑。因為失血就會導致陰虛,陰虛就會使氣不足。所以陰液不足時,要用藥物來滋補它,千萬不可以反過來傷了氣。如果用黃芩、黃連、龍膽草、梔子、黃柏等藥物來瀉氣,那麼陽氣過於旺盛的,苦味藥反而會使火更盛;陽氣已經衰弱的,苦味藥反而會使氣更為耗散,如同野火般擴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