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

《時方歌括》~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十味地黃丸

治上熱下寒。服涼藥更甚等症。

即桂附地黃丸倍用桂附。加芍藥元參各四兩。

陳修園曰。此孫真人千金翼方也。芍藥能斂木中之火氣。以歸其根。元參能啟水中之精氣。以交於上。故加此二味於八味丸中。一以速附子之下行。一以防肉桂之上僣。凡口舌等瘡。面紅目赤。齒牙浮動。服涼藥而更甚者。此為秘法。

白話文:

治療上熱下寒的病症,像是服用寒涼藥物後反而更嚴重的狀況。

這個藥方其實是桂附地黃丸,但是把桂枝和附子的用量加倍,再加入芍藥和元參各四兩。

陳修園說,這個方子是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記載的。芍藥可以收斂肝木中的火氣,使它回到根本;元參可以啟動腎水中的精氣,使它向上運行。因此在八味丸的基礎上加入這兩味藥,一個是為了加速附子的下行,一個是為了防止肉桂的過度上行。凡是出現像是口舌生瘡、臉紅眼赤、牙齒鬆動等症狀,而且服用寒涼藥物後反而更嚴重的,使用這個藥方是個秘密的好方法。

2. 正元丹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時陰火上衝,則頭面赤熱,眩暈噁心,濁氣逆滿,則胸脅刺痛,臍肚脹急。

即四君子湯加山藥黃耆。(人參三兩,用川附子一兩五錢煮汁收入,去附子。○黃耆一兩五錢,用川芎一兩酒煮收入,去川芎。○山藥一兩,用乾薑三錢煎汁收入,去乾薑。○白朮二兩,用陳皮五錢煮汁收入,去陳皮。○茯苓二兩,用肉桂六錢酒煮汁收入,去肉桂。○甘草一兩五錢。

用烏藥一兩煮汁收入,去烏藥。○上五味,除茯苓用文武火緩緩焙乾,勿炒傷藥性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紅棗一枚,煎數沸,入益一捻和滓調服,服後飲熱酒一杯,以助藥力。○按煉蜜為丸,每服三錢,更妙。

陳修園曰,此方出虞天益製藥秘旨,頗有意義。張石頑醫通之註解亦精。石頑云,方本千金方一十三味,卻取附子等辛燥之性,逐味分制,四君耆薯之中,其力雖稍遜原方一籌,然雄烈之味,既去真滓,無形生化有形,允為溫補少火之馴劑,而無食氣之虞,真千金之功臣也。

白話文:

這個「正元丹」的藥方,是用來治療因為命門火衰弱,導致無法滋養脾胃,出現上吐下瀉、手腳冰冷的情況。有時候還會有虛火往上衝,導致頭臉發紅發熱、頭暈想吐,或是體內濁氣逆流,造成胸口、脅肋刺痛,肚臍周圍脹滿緊繃的症狀。

這個藥方的基礎是四君子湯,再加上山藥和黃耆。其中:

  • 人參三兩,用一兩五錢的川附子煮汁後取出附子,只用藥汁。
  • 黃耆一兩五錢,用一兩的川芎用酒煮汁後取出川芎,只用藥汁。
  • 山藥一兩,用三錢的乾薑煮汁後取出乾薑,只用藥汁。
  • 白朮二兩,用五錢的陳皮煮汁後取出陳皮,只用藥汁。
  • 茯苓二兩,用六錢的肉桂用酒煮汁後取出肉桂,只用藥汁。
  • 甘草一兩五錢。
  • 另外用一兩的烏藥煮汁後取出烏藥,只用藥汁。

以上除了茯苓之外,其他五味藥材都用文火慢慢烘乾,不要炒過頭以免損壞藥性,然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三片生薑、一顆紅棗一起煮沸,加入少許鹽,連藥渣一起調服,服藥後再喝一杯熱酒,以幫助藥效發揮。如果將藥粉用蜂蜜煉成藥丸,每次服用三錢,效果更好。

陳修園認為,這個藥方出自虞天益的《製藥秘旨》,很有道理。張石頑在《醫通》中的註解也很精闢。張石頑說,這個藥方原本是出自《千金方》的十三味藥,但是這個藥方只取附子等辛燥之性,並且分開處理,雖然藥力比原方稍微遜色一點,但已經去除過於強烈的藥性,使無形的氣可以轉化成有形的精氣,是一種溫和補益的藥方,不會有耗損氣力的疑慮,真是功勞很大的藥方。

3.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怪盜汗,嗜臥少食,或大便不調,心脾疼痛,瘧痢鬱結,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症者,最宜之。

歸脾湯內術耆神。(白朮、黃耆、炙茯神各二錢。)參志香甘與棗仁。(人參、酸棗仁炒研各二錢,遠志、木香各五分,甘草炙一錢。)龍眼當歸十味外。(龍眼肉五枚,當歸二錢。)若加熟地失其真。(本方只十味,薛氏加山梔、丹皮各一錢,名為加味歸脾湯,治脾虛發熱頗效。近醫加熟地黃,名黑歸脾湯,則支離甚矣。)

陳修園曰:此方彙集補藥,雖無深義,然亦純而不雜。浙江、江蘇市醫,加入熟地黃一味,名為黑歸脾湯,則不通極矣。《內經》陰陽二字,所包甚廣,而第就臟腑而言,言陽盛陽衰者,指陽明而言,言陰盛陰衰者,指太陰而言。太陰者,脾也。《神農本經》補陰與補中二字互用,蓋以陰者中之守也。

陰虛即是中虛,中虛即是陰虛。後人錯認其旨,謂參、耆、白朮為氣藥,補陽;歸、地、芍藥為血藥,補陰;謂薑、桂、附子為熱藥,補陽;謂知、柏、生地為寒藥,補陰。滿腔都是李士材、薛立齋、張景岳之庸論,則終身為誤人之庸醫矣。

今即以此方言之,方中諸品,甘溫補脾,即是補陰之劑。而命方不為補而為歸者,歸還其所固有也。妙在遠志入心以治其源,即《內經痿論》所謂「心主身之血脈」,《生成篇》所謂「諸血者皆屬於心」之旨也。木香入脾以治其流,《本草經》名為五香,五為土數,香又入脾,藉其盛氣,以噓血歸脾之義也。

方雖平鈍,頗得《金匱要略》「調以甘藥,令飲食增進,漸能充血生精,以復真陰之不足」。若加入熟地黃,則甘緩劑中,雜以壅滯之品,恐緩者過緩,壅者增壅,脾氣日困,不能輸精入腎,欲補腎反以戕腎矣。又有逍遙散加入熟地黃,名為黑逍遙散,更為無知妄作。吾知數年後,

必將以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生脈散等方,加入此味,名為黑四君子、黑六君子、黑生脈散矣。堪發一嘆。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為思慮過度損傷脾臟,導致脾臟無法統攝血液,引起血液不正常運行;或是出現健忘、心悸、容易受驚嚇、盜汗、喜歡躺著休息、食慾不佳、大便不順暢、心脾疼痛、瘧疾痢疾鬱積不散;或因為生病用藥不當,過度損傷脾臟而導致各種變症,這種情況最適合使用此方。

歸脾湯的組成有白朮、黃耆、炙茯神各二錢,人參、炒過的酸棗仁各二錢,遠志、木香各五分,炙甘草一錢,龍眼肉五枚,當歸二錢。總共十味藥。如果加入熟地黃,就會失去這個方子的原本功效。這個方子本來只有十味藥,薛氏加了山梔子、牡丹皮各一錢,稱為加味歸脾湯,治療脾虛發熱效果不錯。但現在的醫生加入熟地黃,稱為黑歸脾湯,實在是離譜至極。

陳修園說:這個方子匯集了許多補藥,雖然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但藥性純粹而不雜。浙江、江蘇的醫生在裡面加入熟地黃,稱作黑歸脾湯,真是太不通情理了。《內經》所說的陰陽,範圍非常廣泛,但就臟腑而言,說陽氣旺盛或衰弱,指的是陽明胃;說陰氣旺盛或衰弱,指的是太陰脾。太陰就是脾。《神農本草經》中「補陰」和「補中」這兩個詞可以通用,因為陰是中焦的守護者。

陰虛其實就是中虛,中虛就是陰虛。後人錯誤理解這個道理,認為人參、黃耆、白朮是補氣的藥,是補陽的;當歸、熟地黃、芍藥是補血的藥,是補陰的;認為生薑、桂枝、附子是熱性藥,是補陽的;知母、黃柏、生地是寒性藥,是補陰的。腦子裡充滿了李士材、薛立齋、張景岳這些庸醫的錯誤觀點,一輩子都會是個誤人子弟的庸醫。

就拿這個方子來說,方中的藥物都是甘溫補脾的,其實就是補陰的藥。這個方子不叫「補脾湯」而叫「歸脾湯」,是因為要讓脾恢復它原本的功能。這個方子巧妙之處在於,用遠志來入心經,從根本上治療,這符合《內經》中說的「心主一身的血脈」,以及《生成篇》所說的「各種血液都歸屬於心」的道理。用木香入脾經,治療血液運行的下游,木香在《本草經》中被稱為五香,五是土的數字,香氣又能入脾,藉助脾臟的旺盛之氣,把血引導回脾臟。

這個方子雖然看似平和,卻很符合《金匱要略》中「用甘味的藥物來調養,讓飲食增加,逐漸能補充血液和精氣,恢復真陰的不足」的原則。如果加入熟地黃,就會在甘溫和緩的藥物中,混入壅滯的藥物,恐怕會讓本來就緩慢的變得更緩慢,讓本來就壅滯的更加壅滯,脾氣會一天比一天虛弱,不能將精氣輸送到腎臟,反而會損傷腎臟。還有逍遙散加入熟地黃,稱為黑逍遙散,更是無知妄為。我預料幾年之後,一定會有人把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生脈散等方子,加入熟地黃,稱為黑四君子湯、黑六君子湯、黑生脈散了。實在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