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卷上 (6)
卷上 (6)
1. 還少丹
治脾腎俱虛,飯食無味,面少精采,腰膝無力,夢遺或少年陽痿等症。
楊氏傳來還少丹。茱蕷苓地杜牛餐。蓯蓉楮實茴巴枸。遠志菖蒲味棗丸。(山茱肉、山藥、茯苓、熟地黃、杜仲、牛膝、肉蓯蓉、楮實子、小茴香、巴戟天、去骨枸杞、遠志、去骨石菖蒲、五味子,各二兩;紅棗一百粒,姜煮去皮核;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淡鹽湯下,一日兩服;此丸功同八味丸,火未大虛者,更覺相宜。)
陳修園曰:此交通心腎之方也。姜附椒桂,熱藥也。熱藥如夏日可畏。此方諸品,固腎補脾,溫藥也。溫藥如冬日可愛。故時醫每奉為枕秘。然真火大衰者,斷非此方可以幸效。且柔緩之品,反有減食增嘔致泄之虞也。
白話文:
還少丹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脾腎兩虛的症狀,像是吃飯沒味道、臉色黯淡、腰腿痠軟無力、容易遺精或者年輕男性陽痿等問題。
楊氏傳下來的還少丹,配方是:山茱萸、山藥、茯苓、熟地黃、杜仲、牛膝、肉蓯蓉、楮實子、小茴香、巴戟天、去核枸杞、遠志、去核石菖蒲、五味子,每樣各二兩,再加上紅棗一百顆,用生薑煮過後去皮去核,再用煉製過的蜂蜜混合做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三錢,用淡鹽水送服,一天吃兩次。這個藥丸的功效跟八味丸相似,但對於體內虛火不是太嚴重的人,會更適合。
陳修園說,這個藥方是個能溝通心腎的方子。薑、附子、花椒、肉桂這些是熱性藥,熱性藥像夏天一樣讓人感到畏懼。而這個藥方中的其他藥材,都是能補腎健脾的溫性藥,溫性藥就像冬天一樣讓人感到舒適。所以,現在的醫生常常把它當作秘方。然而,如果體內真火衰弱得太嚴重,這個藥方是沒有效果的,而且這些藥性緩和的藥材,反而可能造成食慾不振、噁心想吐、腹瀉等不良反應。
2. 龜鹿二仙膠
大補精髓,益氣養神。
人有三奇:精、氣、神。求之任督守吾真。二仙膠取龜和鹿、枸杞、人參,共四珍。(鹿角血者十斤;龜板十斤;枸杞二十兩;人參十五兩;用鉛鐔如法熬膏;初服酒化一錢五分,漸加至三錢;空心服下。)
李士材曰:人有三奇:精、氣、神,生生之本也。精傷無以生氣;氣傷無以生神。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陽氣最全,善通督脈,足於精者,故能多淫而壽。龜得天地之陰氣最厚,善通任脈,足於氣者,故能伏息而壽。二物氣血之屬,又得造化之微,異類有情,竹破竹補之法也。人參清食氣之壯火,所以補氣中之怯;枸杞滋不足之真陰,所以補神中之火。是方也,一陰一陽,無偏勝之憂,入氣入血,有和平之美。由是精生而氣旺,氣旺而神昌。庶幾龜鹿之年矣。故曰二仙。
白話文:
大補精華,增益精氣、滋養精神。
人有精、氣、神三寶,是構成生命最重要的要素。要追求這三者,就必須守住任督二脈,保持真元。龜鹿二仙膠選用龜和鹿的精華,再搭配枸杞和人參這四種珍貴藥材。(選用鹿角血十斤、龜板十斤、枸杞二十兩、人參十五兩,用鉛鍋按照方法熬製成膏。剛開始服用時用酒化開一錢五分,之後逐漸加量到三錢,空腹服用。)
李士材說,人有精、氣、神這三寶,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根本。精受損就無法產生氣,氣受損就無法產生神。精不足的人,要用藥物來滋補。鹿吸收了天地間最充足的陽氣,能暢通督脈,因為精氣充足,所以性能力強而且長壽。龜吸收了天地間最渾厚的陰氣,能暢通任脈,因為氣足,所以能靜止呼吸而且長壽。這兩種動物都屬於氣血充盈的類別,又具有造化的奧妙。不同類別之間也有相互關聯,如同竹子破裂了可以用竹子修補一樣。人參可以清除因氣虛而產生的虛火,因此能補充氣虛。枸杞可以滋補不足的真陰,因此能補充神中的火氣。這個方子,一陰一陽,沒有偏盛的顧慮,既入氣分又入血分,有著平和的美好。這樣就能精生而氣旺,氣旺而神昌,可以達到像龜和鹿一樣長壽的目標,所以稱之為「二仙」。
3. 聖愈湯
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五心煩熱作渴等症,即四物湯加人參、黃耆。
柯韻伯曰:此方取參耆配四物,以治陰虛血脫等症。蓋陰陽互為其根,陰虛則陽無所附,所以煩熱燥渴,而陽亦亡;氣血相為表裡,血脫則氣無所歸,所以睡臥不寧,而氣亦脫。然陰虛無驟補之法,計在存陽;血脫有生血之機,必先補氣。此陽生陰長,血隨氣行之理也。故曰:
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前輩治陰虛,用八珍、十全,卒不獲效者,因甘草之甘,不達下焦;白朮之燥,不利腎陰;茯苓滲泄,礙乎生升;肉桂辛熱,動其虛火。此六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潤,服之則氣血疏通,內外調和,合於聖度矣。
陳修園曰:此方為一切失血之良藥,及血後煩熱,睡臥不寧,五心煩熱作渴,可以兼治。其止血,妙在川芎一味;其退熱,妙在黃耆一味;其熟睡止渴,妙在人參一味。柯韻伯以參耆為氣分陽藥,取配四物等語,亦未免為俗說所囿也。經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之流行,半隨衝任而行於經絡,半散於脈外而充於肌腠皮毛。凡一切失血之症,其血不能中行於經絡,外散於肌腠皮毛,故從竅道湧出不止。妙得川芎之溫行,又有當歸以濡之,俾血仍行於經絡;得川芎之辛散,又有黃耆以鼓之,俾血仍散於肌腠皮毛,源流俱清,而血焉有不止者乎?至於血後燥熱,得黃耆以微汗之,則表氣和而熱退,即當歸補血湯意也。睡臥不寧,血後陰虛所致,五臟屬陰,唯人參能兼補之。五臟之陰長,則五心之煩熱自除;煩熱既除,則津液自生,燥渴自已,諸症可以漸退矣。自宋元以後,無一人能讀本草經。此方疑有神助,非制方人識力所到也。柯韻伯卓卓不凡,但未讀本草經,未免闕憾。
○五臟有血,六腑無血。觀剖諸獸,腹心下夾脊包絡中多血,肝內多血,心脾肺腎中各有血,六腑無血。近時以吐血多者為吐胃血,皆耳食昔醫之誤。凡五臟血,吐出一絲即死。若吐血、衄血、下血及婦人血崩,皆是行於經絡與散於肌腠之血,溢於上為吐衄,滲於下為崩下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各種失血的狀況,或是因為血虛而導致的煩躁口渴、身體燥熱、睡不安穩,以及手心、腳心、胸口煩熱、口渴等症狀。它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入了人參和黃耆。
柯韻伯認為,這個方子是利用人參和黃耆搭配四物湯,來治療陰虛血脫等症狀。因為陰和陽是互相依存的,陰虛了,陽氣就沒有依附的地方,所以會出現煩熱口渴,陽氣也會跟著衰弱。氣血之間也是互相依存的,血脫了,氣就沒有歸宿,所以會睡不安穩,氣也會跟著脫失。但是陰虛不能馬上用大補的方法,要從保護陽氣入手,而血脫有自身恢復的機制,必須先補氣。這是陽氣生發陰氣、血隨氣運行的道理。所以說:
陰虛就會導致氣虛,氣虛就會死亡。以前的人治療陰虛,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常常沒有效果,是因為甘草的甜味不能到達下焦,白朮的燥性不利於滋養腎陰,茯苓的滲泄作用會阻礙氣的升發,肉桂的辛熱會引動虛火。這個方子裡所用的藥材,都是醇厚平和而且滋潤的,服用後能夠疏通氣血,調和內外,符合醫理。
陳修園認為,這個方子是治療各種失血的良藥,而且可以兼治失血後引起的煩熱、睡不安穩、手心腳心胸口煩熱、口渴等症狀。其中,止血的奧妙在於川芎這一味藥;退熱的奧妙在於黃耆這一味藥;能讓人安睡止渴的奧妙在於人參這一味藥。柯韻伯認為人參和黃耆是補氣分的陽藥,搭配四物湯,這種說法未免被世俗的觀點所限制了。中醫理論認為,中焦(脾胃)受納食物後,提取精華轉化為紅色液體,這就是血。血的運行,一半隨著衝脈和任脈在經絡中運行,一半散佈到脈外,充養肌肉和皮膚。凡是一切失血的症狀,都是因為血不能在經絡中正常運行,也不能散佈到肌肉和皮膚,所以會從竅道湧出不止。這個方子巧妙地利用了川芎的溫性來運行血,又用當歸來濡養血,使血仍然能在經絡中運行。利用川芎的辛散作用,又用黃耆來鼓動氣血,使血仍然能夠散佈到肌肉和皮膚。這樣一來,血的來源和流動都正常了,血自然就不會再流失了。至於失血後的燥熱,可以用黃耆來微微發汗,使表氣調和,熱就會消退,這和當歸補血湯的原理是一樣的。睡不安穩,是失血後陰虛引起的。五臟屬陰,只有人參能夠兼顧補益五臟之陰。五臟的陰氣充足了,手心腳心胸口的煩熱自然就會消除。煩熱消除了,津液自然會生成,口渴自然會停止。各種症狀就能逐漸消退了。自宋元以來,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讀懂《本草經》,這個方子的奧妙,似乎有神助,不是制方人僅憑自己的能力就能達到的。柯韻伯雖然非常傑出,但是沒有讀過《本草經》,未免有些遺憾。五臟有血,六腑無血。觀察解剖動物可以發現,腹部、心臟下方、脊椎兩旁的包絡中有很多血,肝臟內也有很多血,心、脾、肺、腎中各有血,而六腑中是沒有血的。現在有人認為吐血多的人吐的是胃血,這都是道聽途說了以前醫生的錯誤說法。凡是五臟的血,吐出一絲就會死亡。如果吐血、流鼻血、下血,以及婦女血崩,這些都是在經絡中運行以及散佈到肌肉和皮膚的血。如果血向上溢出就是吐血、流鼻血,如果血向下滲出就是血崩、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