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時方歌括》~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四物湯

治一切血症熱血燥諸症。

2. 八珍湯

氣血雙補。

四物歸地芍川芎。血症諸方括此中。(當歸酒熟地各三錢。白芍二錢。川芎一錢半。)若與四君諸品合。(參朮苓草。)雙療氣血八珍崇。(四君補氣。四物補血。)

白話文:

四物湯歸地芍川芎,

血癥諸方都概括其中。

(當歸以酒洗淨,熟地各三錢,

白芍二錢,川芎一錢半。)

若與四君諸品合用,

(參、朮、苓、草。)

雙補氣血八珍湯最崇。

(四君補氣,四物補血。)

陳修園曰。四物湯。皆鈍滯之品。不能治血之源頭。即八珍湯氣血雙補。亦板實不靈。必善得加減之法者。方效。

白話文:

陳修園說,四物湯都是一些緩和停滯的藥物,不能治療血液的源頭。即使是八珍湯氣血雙補,也因為欠缺靈活性。必須善於增減藥物的劑量和種類,才能發揮療效。

3. 十全大補湯

氣血雙補。十補不一瀉法。

4. 人參養榮湯

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

體瘦倦。食少作瀉等症。若氣血兩虛。變見諸症。勿論其病。勿論其脈。但用此湯。諸症悉退。

桂耆加入八珍煎。大補功宏號十全。(八珍加黃耆肉桂。名十全大補湯。)再益志陳五味子。去芎辛竄養榮專。(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陳皮五味子遠志。名人參養榮湯。方用白芍一錢五分。人參白朮陳皮炙耆茯苓當歸桂心炙草各一錢熟地七分半。遠志五分。五味子十四粒。薑棗水煎。)

白話文:

將黃耆、肉桂加入八珍煎服,大補氣血,人參養榮湯。這味藥方有很大的補養功用,因此稱為「十全」。

再加入陳皮、五味子、遠志,去除川芎的辛竄之氣,這帖藥方專門用於養血補氣。

人參養榮湯的用藥比例如下:

白芍一錢五分、人參、白朮、陳皮、炙黃耆、茯苓、當歸、桂心、炙甘草各一錢、熟地七錢半、遠志五分、五味子十四粒。

煎煮時加入薑片和紅棗。

陳修園曰。十全大補湯。為氣血雙補之劑。柯韻伯病其補氣而不用行氣之品。則氣虛之甚者。無氣以受其補。補血而仍用行血之藥於其間。則血虛之甚者。更無血以流行。正非過貶語。而人參養榮湯之妙。從仲景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套出。何以知之以其用生芍藥為君知之也。

白話文:

陳修園說:十全大補湯是補氣血的藥方。柯韻伯批評它補氣卻不用行氣的藥材,導致氣虛很嚴重的人,沒有氣力來吸收補氣的藥效。補血卻仍然在方子中用到行血的藥物,導致血虛很嚴重的人,更加沒有血可以流動。柯韻伯的批評並不過分。人參養榮湯的妙處,是從仲景的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修改而來的。為什麼知道呢?因為人參養榮湯使用生芍藥為主藥。

芍藥苦平破滯。本瀉藥。非補藥也。若與甘草同用。則為滋陰之品。若與生薑大棗肉桂同用。則為和榮衛之品。若與附子乾薑同用。則能急收陽氣。歸根於陰。又為補腎之品。雖非補藥。昔賢往往取為補藥之主。其旨微矣。此方以芍藥為君。建中湯諸品俱在。惡飴糖之過甜動嘔。

白話文:

芍藥味苦、性平,具有破除滯氣的作用。在藥性上被歸類為瀉藥,而非補藥。然而,若是和甘草一起服用,則能滋養陰分。若是和生薑、大棗、肉桂一起服用,則能調和榮衛之氣。若是和附子、乾薑一起服用,則能迅速收回陽氣,使其歸根於陰分,成為補腎的藥品。雖然芍藥本身不是補藥,但古時的醫家往往將其作為補藥的主要成分,其用意深遠。方中的芍藥為主藥,包含了建中湯的所有藥物成分。因為不喜歡飴糖過於甜膩容易引起嘔吐。

故以熟地當歸白朮人參諸種甘潤之品代飴糖。以補至陰。然飴糖製造。主以麥櫱。麥為心谷。心者化血而奉生身也。故又代以遠志之入心。麥造為櫱。能疏遠而暢氣也。故又代以陳皮之行氣。建中湯中。原有胸滿去棗加茯苓之例。故用茯苓。細思其用意無非從建中套來。故氣血兩虛變見諸症者。

白話文:

因此我選擇利用熟地、當歸、白朮、人參等多種甘潤藥物來取代飴糖,以達到補陰的目的。

不過,飴糖的製作主要是以麥芽為主,麥子為心谷,心臟可以將血液轉化並維持身體生命,因此我又以遠志代入心臟功能,而麥芽製成飴糖能疏通遠志並促進氣血運行,所以我又以陳皮來行氣。

建中湯中原本就有胸悶而去除大棗,加入茯苓的例子,所以我使用茯苓。

經過仔細思考它的用意,發現不外乎是從建中湯中衍生而來,因此對於氣血虛弱並出現多種症狀的患者而言,這就是治療方法。

皆可服也。其以養榮名湯奈何。心主營而苦緩。必得五味子之酸以收之。使營行脈中而流於四臟。非若十全八珍之泛泛無歸也。○按神農本經云。芍藥氣味平苦無毒。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

白話文:

以上皆可服用。但用來滋養營血的湯劑,怎麼會沒有芍藥呢?心主宰脈管,但功能緩慢,一定要用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它。使血能運行在脈中並流佈四臟,這不像十全、八珍那樣漫無目的地泛用。○按神農本經說:芍藥氣味平,苦,無毒。主治邪氣腹痛,去除血痹。

破堅積寒熱。止痛利小便益氣。原文只此二十九字。後人妄改聖經。而曰微酸。是沒其苦泄攻堅之性。而加以酸斂和陰之名。則芍藥之真面目掩矣。不知古人用法。或取其苦以泄甘。或取其苦以制辛。或取其攻利以行補藥之滯。皆善用芍藥以為補。非以芍藥之補而用之也。但芍藥之性。

白話文:

芍藥可以破除堅硬的積塊,調節寒熱,止痛,利尿,益氣。原來的古籍中只有這二十九個字。後人擅自更改聖賢之言。還說芍藥微酸。這樣就失去了芍藥苦泄攻堅的特性。反而賦予它酸斂和陰的名稱。那樣就會掩蓋芍藥的真實面目了。不知道古人用芍藥的方法。有的是取其苦性來緩和甘性。有的是取其苦性來製約辛性。有的是取其攻利之性來促進補藥的流通。這些都是善用芍藥作為補藥的例子。並不是把芍藥當作補藥來使用的。只是芍藥的藥性。

略同大黃。凡泄瀉必務去之。此聖法也。本經不明。宋元以後。無不誤認為酸斂之藥。不得不急正之。

白話文:

大黃的性能與功效與整理相似。所有腹瀉疾病,必須用它來清除積滯。這是醫療的聖法。由於《本草經》沒有說清楚,從宋代、元代以後,都誤認為大黃有酸收斂的藥性。不得不趕緊矯正這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