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卷上 (13)
卷上 (13)
1. 升麻葛根湯
治陽明表熱下利。兼治痘疹初發。
錢氏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升麻三錢。葛根芍藥各二錢。炙草一錢。)陽明發熱兼頭痛。(及目痛鼻乾不得臥等症。)下利生斑疹痘良。
新訂症同太陽。而目痛鼻乾不眠稱陽明者。是陽明自病。而非太陽轉屬也。此方仿仲景葛根湯。惡薑桂之辛熱。大棗之甘壅而去之。以升麻代麻黃。便是陽明表劑。與太陽表劑迥別。葛根甘涼。生津去實。挾升麻。可以托散本經自病之肌熱。並可以升提與太陽合病之自利也。
然陽明下利。即是胃實譫語之兆。故以芍藥之苦甘。合用以養津液。津液不幹。則胃不實矣。至於疹痘。自里達表內外皆熱之症。初起亦須涼解。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是用來治療陽明經的表熱引起的腹瀉,也可用來治療痘疹剛發作的時候。
錢氏的升麻葛根湯,是由芍藥和甘草組成的方子,包含升麻三錢、葛根和芍藥各二錢、炙甘草一錢。主要治療陽明經發熱,同時伴有頭痛、眼睛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等症狀。也能治療腹瀉、長出斑疹或痘疹等症狀。
這種情況,雖然症狀和太陽經的病症類似,但眼睛痛、鼻子乾燥、失眠的狀況,被歸類為陽明經的病症,表示這是陽明經自身的病變,並非太陽經的病症轉移過來的。這個方子是仿照張仲景的葛根湯,但因為不喜歡生薑和桂枝的辛熱,以及大棗的甘甜滋膩,所以去掉了這些藥材。改用升麻代替麻黃,就成了陽明經的表證用藥,和太陽經的表證用藥完全不同。葛根性味甘涼,能生津液、去除實熱,配合升麻,可以托舉散發陽明經自身引起的肌肉發熱,同時也能升提和太陽經合併發病引起的腹瀉。
然而,陽明經的腹瀉,其實是胃部實熱、可能出現胡言亂語的前兆。所以,用芍藥的苦味和甘味,來滋養津液,津液充足,胃部就不會過於實熱了。至於疹子和痘痘,是從身體內部到外部都發熱的病症,剛開始發作的時候也需要用清涼的藥物來解除熱象。
2. 小續命湯
六經中風之通劑。
小續命湯(子金):桂附芎,麻黃參芍杏防風,黃芩防己兼甘草,風中諸經以此通。(通治六經中風,喎邪不遂,語言謇滯,及剛柔二痙,亦治厥陰風瀉。防風一錢一分,桂枝、麻黃、人參、酒芍、杏仁、川芎、黃芩、防己、甘草各八分,附子四分,薑棗煎服。)
陳修園曰:天地之噫氣為風,和風則生長萬物,疾風則摧折萬物。風之傷人者,皆帶嚴寒肅殺之氣,故此方桂芍姜草,即傷寒論之桂枝湯;麻杏甘草,即傷寒論之麻黃湯,二方合用,立法周到。然風動則火升,故用黃芩以降火;風勝則液傷,故用人參以生液;血行風自滅,故用芎芍以行血。
防風驅周身之風,為撥亂返正之要藥。附子補腎命之根,為勝邪固本之靈丹。防己紋如車輻,有升轉循環之用,以通大經小絡。藥品雖多,而絲絲入扣。孫真人詢仲景下之一人也。
白話文:
小續命湯是治療六經中風的通用方劑。
小續命湯(出自《子金方》):藥材包含桂枝、附子、川芎、麻黃、人參、白芍、杏仁、防風、黃芩、防己、以及甘草。此方能疏通各經絡中風邪,可治療中風引起的口眼歪斜、肢體不遂、言語不清,以及強直性痙攣和軟性痙攣,也能治療厥陰經的風瀉。藥材用量為:防風一錢一分,桂枝、麻黃、人參、酒炒白芍、杏仁、川芎、黃芩、防己、甘草各八分,附子四分,以薑、棗煎服。
陳修園說:天地之氣流動為風,和風能使萬物生長,而疾風則會摧毀萬物。風邪侵襲人體,通常都帶有寒冷肅殺之氣,所以此方使用桂枝、白芍、生薑、甘草,其實就是傷寒論中的桂枝湯;而麻黃、杏仁、甘草,則近似傷寒論的麻黃湯,將這兩方合併使用,考慮非常周全。然而,風邪會使火氣上升,因此使用黃芩來降火;風邪旺盛會損傷體液,所以使用人參來滋生津液;血液循環暢通,風邪自然消散,所以使用川芎和白芍來活血。
防風可以驅散全身的風邪,是撥亂反正的重要藥材。附子能夠補益腎陽,是扶正固本的靈丹妙藥。防己的紋路如同車輪的輻條,具有升降循環的功能,可以疏通大的經絡和小的絡脈。藥材雖然多樣,但都緊密配合。孫思邈可以說是醫學上僅次於張仲景的人。
3. 地黃飲子
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謂少陰氣厥不至。急當溫之。名曰痱症。
地黃飲子少陰方。桂附蓉苓並地黃。麥味遠蒲萸戟斛。薄荷加入煮須詳。(肉桂附子肉蓯蓉茯苓熟地黃麥冬五味子遠志菖蒲山茱萸巴戟天石斛各五分。薄荷葉七片。水一杯二分。煎八分溫服。)
陳修園曰。命火為水中之火。昔人名為龍火。其火一升。故舌強不語。以腎脈榮於舌本也。火一升而不返。故猝倒不省人事。以丹田之氣。欲化作冷風而去也。方用桂附蓯蓉巴戟以導之。龍升則水從之。故痰涎如湧。以痰之本則為水也。方用熟地茯苓山藥石斛以安之。火迸於心。
則神識昏迷。方用遠志菖蒲以開之。風動則火發。方用麥冬五味子以清斂之。腎主通身之骨。腎病則骨不勝任。故足廢不能行。方用十二味以補之。然諸藥皆質重性沉。以鎮逆上之火。而火由風發。風則無形而行疾。故用輕清之薄荷為引導。又微煎數沸不令諸藥盡出重濁之味。
俾輕清走於陽分。以散風。重濁走於陰分。以鎮逆。劉河間制方之妙。汪訒庵輩從未悟及。無怪時醫之憒憒也。
白話文:
地黃飲子這個方子,是治療舌頭僵硬說不出話、腳無力不能走路的症狀。這是因為少陰之氣衰竭無法到達所致,應該趕緊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這種病症叫做「痱症」。
地黃飲子是治療少陰虛弱的方劑,裡面包含肉桂、附子、肉蓯蓉、茯苓、熟地黃、麥冬、五味子、遠志、菖蒲、山茱萸、巴戟天、石斛等藥材,再加上薄荷一起煎煮,必須仔細留意煎藥的方法。(每味藥各用五分,薄荷葉用七片,加水一杯二分,煎煮至剩八分溫服。)
陳修園說:命門的火是水中之火,古人稱之為龍火。這種火如果往上衝,就會導致舌頭僵硬說不出話,因為腎脈是向上連結到舌根的。龍火如果向上衝而不返回,就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因為丹田的元氣想要化為冷風而散去。所以方子裡用了肉桂、附子、肉蓯蓉、巴戟天來引導龍火下行。龍火下降,水液也會跟著下降,所以會產生很多痰液,因為痰的本質是水。所以方子裡用了熟地黃、茯苓、山藥、石斛來安定水液。如果火衝到心,就會導致神智昏迷,所以方子裡用了遠志、菖蒲來開竅醒神。風會引動火氣,所以方子裡用了麥冬、五味子來清熱收斂。腎主宰全身的骨骼,腎虛弱就會導致骨頭無力,所以腳會廢掉不能走路。所以這個方子用了十二味藥材來補養腎氣。然而這些藥材大多質地厚重,藥性沉降,是用來鎮壓向上逆行的火氣。但火是因風而起,而風是無形且迅速流動的,所以用了輕清的薄荷來引導藥性。另外,要稍微煎煮幾次,不要讓所有藥材厚重的味道都釋放出來,讓輕清的藥性走入陽分,以驅散風邪;讓厚重的藥性走入陰分,以鎮壓逆氣。劉河間創製此方非常巧妙,而汪訒庵等人從未領悟其中的奧妙,也難怪現今的醫生會如此糊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