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

《時方歌括》~ 卷上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9)

1. 三一承氣湯

即大承氣湯(方見真方歌括上卷陽明編。)加甘草二錢。

陳修園曰:仲景三承氣湯,盡美盡善,無可加減。劉河間於此方加甘草一味,便逾仲景矩矱。然意在調胃,於外科雜症等頗亦相宜,視陶節庵六一順氣湯,更高一格。

又按張憲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無專成之義。天尊地卑,一形氣也。形統於氣,故地統於天。形以承氣,故地以承天。胃,土也,坤之類也。氣,陽也,乾之屬也。胃為十二經之長,化糟粕,運精微,轉味出入,而成傳化之府。豈專以塊然之形,亦惟承此乾行不息之氣耳。

湯名承氣,確有取義,非取順氣之義也。憲公此解,超出前人。故余既錄於真方歌括後,而又重錄之,愈讀愈覺其有味也。惜其所著傷寒類疏,未刊行世。憲公諱孝培,古吳人也。

白話文:

三一承氣湯,其實就是大承氣湯(這個方子在《真方歌括》上卷陽明篇有詳細說明)再加上甘草二錢。

陳修園說:張仲景所創的三個承氣湯,已經非常完美,沒有任何增減的必要。劉河間在這個方子裡加了甘草這一味藥,就已經超越了仲景的規範。但是,他的用意是為了調和胃氣,對於外科等各種雜症,也相當適合,比起陶節庵的六一順氣湯,更加高明。

另外,張憲公說:「承」這個字,指的是下位承接上位,沒有獨自成就的意思。天尊貴,地卑下,天和地其實是一體的氣。形體由氣來統領,所以地是由天來統領。形體用來承接氣,所以地用來承接天。胃,屬土,是坤卦的類象。氣,屬陽,是乾卦的類象。胃是十二經脈的首領,負責消化食物殘渣,運送精華物質,將食物轉化成可用的能量,是身體傳輸轉化的重要場所。它不單單是一個有形的器官,更重要的是承接了乾卦運行不息的氣。

湯藥取名為「承氣」,確實有其道理,並不是要順氣的意思。憲公的解釋,超越了前人。因此,我已經在《真方歌括》後面收錄了這段話,現在又重新記錄一次,越讀越覺得其中道理深刻。可惜他所寫的《傷寒類疏》沒有公開刊行於世。憲公名叫孝培,是古吳人。

2. 溫脾湯

主治錮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溫脾桂附與乾薑。樸草同行佐大黃。泄瀉流連知痼冷。溫通並用效非常。(附子乾薑甘草桂心厚朴各二錢。大黃四分。水二杯。煎六分服。)

喻嘉言曰。許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溫藥下之之法。方中大黃一味不用。則溫藥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恐溫藥不能制。而洞泄或至轉劇。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白話文:

此方主要治療寒冷凝結在腸胃之間引起的腹瀉腹痛。應該先將寒邪去除,然後再調理身體,不可以因為害怕身體虛弱而延誤病情。

溫脾湯使用肉桂、附子和乾薑來溫暖身體,搭配厚朴、甘草一同作用,並以大黃來輔助。如果腹瀉持續不斷,就知道是頑固的寒冷所導致,需要溫補和疏通並用,效果才會顯著。(附子、乾薑、甘草、桂心、厚朴各二錢,大黃四分,用水兩杯煎煮至六分服用。)

喻嘉言說,許叔微制定的這個方子,很符合張仲景用溫藥來攻下病邪的方法。方子裡如果沒有大黃這一味藥,溫藥就無法將寒邪排出,而長期滯留的邪氣,不用攻下的方法是無法去除的。但是如果大黃用太多,又怕溫藥無法控制,導致腹瀉更加嚴重。因此,大黃的用量要仔細斟酌,這個用藥方法真是值得效法的。

3. 防風通聖散

風熱壅盛。表裡三焦皆實。 ○發表攻裡並用法。

防風通聖(散。河間。)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桔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力偏饒。(大黃酒蒸芒硝防風荊芥麻黃梔子白芍連翹川芎當歸薄荷白朮各五分。桔梗黃芩石膏各一錢。甘草二錢。滑石三錢。加薑蔥煎。)

吳鶴皋曰。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於鬲。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

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於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亦治失下發斑。三焦火實。全方除硝黃名曰雙解散。解表有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

復有當歸芍藥以和血。桔梗白朮甘草以調氣。營衛皆和。表裡俱暢。故曰雙解。本方名曰通聖。極言其用功之妙耳。

河間制此解利四時。冬寒春溫。夏熱秋燥。正令傷寒。凡邪在三陽表裡不解者。以兩許為劑。加蔥姜淡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裡即解。形氣強者。兩半為劑。形氣弱者。五錢為劑。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則為表實。倍加麻黃以汗之。因便硬不解。則為裡實。倍加硝黃以下之。

連進二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間過用寒涼。仲景傷寒初無下法。棄而不用。真可惜也不知其法神捷。莫不應手取效。從無寒中痞結之變。即有一二不鮮者。非法之未善。則必已傳陽明故也。

白話文:

[防風通聖散] 風熱邪氣過盛,導致身體內外,上、中、下三焦都呈現實證的狀態。

這個方劑是同時使用發散和攻下的方法。

防風通聖散(出自金代醫家劉完素,字河間):包含大黃、芒硝、荊芥、麻黃、梔子、白芍、連翹、甘草、桔梗、川芎、當歸、石膏、滑石、薄荷、黃芩、白朮等藥材,其中薄荷、黃芩、白朮的用量較多。(原方劑量為:大黃用酒蒸過、芒硝、防風、荊芥、麻黃、梔子、白芍、連翹、川芎、當歸、薄荷、白朮各五分;桔梗、黃芩、石膏各一錢;甘草二錢;滑石三錢,另外加入生薑、蔥一起煎煮。)

吳鶴皋認為,防風、麻黃是解表藥,能使停留在皮膚的風熱通過發汗排出;荊芥、薄荷是清上焦的藥,能使停留在頭頂的風熱通過鼻孔排出;大黃、芒硝是通利藥,能使停留在腸胃的風熱通過大便排出;滑石、梔子是通利水道的藥,能使停留在泌尿系統的風熱通過小便排出。風邪侵犯到胸膈,會使肺和胃受到邪氣影響,所以使用石膏、桔梗來清肺胃的熱邪。

而連翹、黃芩則能清除各經絡的遊走火邪。風邪作祟,主要與肝木有關,所以用川芎、當歸、白芍來調和肝血。另外,甘草、白朮可以調和胃氣、健運脾胃。劉完素擅長治療火熱病症,這個方劑的用意非常詳盡且全面。此方也能治療由於過度攻下而導致的發斑,以及三焦火熱實證。如果去除方中的芒硝、大黃,則此方被稱為雙解散。這個方劑解表使用了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等藥材;解裡使用了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等藥材。

另外,加入當歸、白芍來調和血分,加入桔梗、白朮、甘草來調和氣分,使得營衛調和,表裡通暢,所以稱為雙解。這個方劑之所以被命名為通聖,是為了強調它功效的神奇。

劉完素創製這個方劑是為了治療一年四季各種不同的外感病,不論是冬天的寒冷、春天的溫熱、夏天的炎熱、秋天的乾燥,或者是正令傷寒,凡是邪氣停留在三陽經的表裡之間而沒有解除的,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劑。通常劑量為二錢左右,加入蔥、薑和淡豆豉一起煎服。等待發汗和大便通暢,表裡的邪氣就能夠解除。身體強壯的人,劑量可以用到兩錢半;身體虛弱的人,劑量可以用到五分。如果初次服藥,因為出汗少而沒有解除病症,代表表邪偏實,可以加倍使用麻黃以促進發汗;如果因為大便乾硬而沒有解除病症,代表裡邪偏實,可以加倍使用芒硝、大黃以促進排便。

連續服用兩劑,一定要使身體發汗、大便通暢,病症才能解除。現在的人不了解這個方劑的奧妙,認為劉完素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並且認為張仲景的《傷寒論》中並沒有使用攻下的方法,因此就捨棄不用,實在是太可惜了。其實這個方劑的療效非常迅速,往往都能夠藥到病除,而且從來沒有出現過因寒涼藥物而導致腹中痞塞的副作用。即使偶爾有一兩個療效不好的案例,也不是因為這個方劑不好,而是因為病邪已經傳入陽明經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