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礞石滾痰丸

治實熱老痰之峻劑,虛寒者不宜用。

隱君遺下滾痰方:礞石、黃連及大黃,少佐沉香為引導,頑痰怪症力能匡。(青礞石三兩,用焰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煅至石色如金為度,水飛過。大黃酒蒸,黃芩酒洗,各八兩。沉香一兩,為末水丸,薑湯下,量虛實服。服過咽即便仰臥,令藥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飲食行動。

待藥氣自胃口漸下二腸,然後動作飲食。服後喉間稠黏壅塞,乃藥病相拒故也,少頃藥力到自愈。)

柯韻伯曰:「脾為生痰之原,肺為貯痰之器」,此無稽之談也。夫脾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而水津又上輸於肺,焉能凝結而為痰?惟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水聚而泛為痰也。則當曰:「腎為生痰之原」。經云:「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陽走五臟,濁陰歸六腑。」肺為手太陰,獨受諸氣之清,

而不受有形之濁,則何可貯痰?惟胃為水穀之海,萬物所歸,稍失轉輸之職,則濕熱凝結為痰,依附胃中而不降。當曰:「胃為貯痰之器」,斯義也。惟王隱公知之,故治老痰之方,不涉脾肺,而責之胃、腎。二黃、礞石,稟中央之黃色,入通中宮者也。黃芩能清理胃中無形之氣,

大黃能盪滌胃中有形之質。然痰之為質,雖滑而黏,善棲泊於腸胃曲折之處而為巢穴,不肯順流而下,仍得緣崖而升,故稱老痰。二黃以滋潤之品,只能直行而泄,欲使委曲而導之,非其所長也,故選金石以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濕之本,而其性之悍,可以迅掃其曲折依伏之處,

使濁穢不得臟滯而少留,此滾痰之所由名乎?又慮夫關門不開,仍得為老痰之巢臼,沉香為扎方之色,能納氣歸腎,又能疏通腸胃之滯。腎氣流通,則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石不黏著於腸,二黃不傷及於胃,一舉而三善備,所以功效若神也。

白話文:

這是治療實熱引起的頑固痰液的猛藥。體質虛寒的人不適合使用。

這是隱君子遺留下來的滾痰方。藥材包含青礞石、黃連、大黃,並加入少許沉香作為引導。對於頑固的痰液和奇怪的病症有很好的療效。(青礞石三兩,用焰硝一兩一同放入瓦罐中,用鹽泥封固,煅燒至石頭顏色如金黃色,再用水飛法處理。大黃用酒蒸過,黃芩用酒洗過,各八兩。沉香一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做成藥丸。用薑湯送服。用藥劑量依照個人體質虛實調整。服藥後立即仰臥,讓藥慢慢往下走。半天內不可進食或活動。

等藥力從胃部逐漸往下走到大腸,然後再活動和進食。服藥後喉嚨間感到黏稠阻塞,這是藥力與病邪相抗拒的緣故,過一會兒藥力發揮作用就會自行緩解。)

柯韻伯說:脾是產生痰液的根源,肺是儲藏痰液的器官。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脾是運送胃裡的水液到身體各處,而水液又會向上輸送到肺,怎麼可能會凝結成痰呢?只有腎是胃的關卡,如果關卡不利,水液就會積聚而泛濫成痰。所以應該說腎是產生痰液的根源。《黃帝內經》說:接受食物的會變得渾濁,接受氣的會變得清澈。清陽之氣運行在五臟,濁陰之氣歸於六腑。肺屬於手太陰經,只接受清氣,不接受有形的濁物,又怎麼可能儲存痰液呢?只有胃是水穀的海洋,萬物所歸之處,如果稍有運化失常,濕熱就會凝結成痰,依附在胃中而不下降。所以應該說胃是儲藏痰液的器官。這個道理只有王隱公明白。所以他治療老痰的藥方,不涉及脾肺,而是針對胃和腎。礞石和黃芩都屬於中央的黃色,能進入中焦。黃芩能清理胃中無形的氣,

大黃能清除胃中有形的物質。然而痰的性質雖然滑膩,卻很黏稠,喜歡停留在腸胃彎曲的地方作為巢穴,不肯順著流勢往下走,還會再次上升,所以稱為老痰。黃芩和大黃這些滋潤的藥物,只能直行往下排泄,但想要讓它們彎曲地引導痰液,並非其所長。所以要選擇金石類的藥物來輔助。礞石的燥性可以去除痰液的濕氣,而它強悍的藥性可以迅速掃除彎曲依附的痰液,使污濁之物無法停留。這就是滾痰丸名稱的由來。又擔心腎關不開,仍然會成為老痰的巢穴,沉香的顏色是黑色,能納氣歸腎,又能疏通腸胃的阻塞,腎氣暢通,則水垢不留,而痰液不再產生,並且能讓礞石不黏著在腸道,讓大黃和黃芩不傷害到胃,一舉三得,所以功效如同神效。

2. 指迷茯苓丸

治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得轉移。

指迷最切茯苓丸。 風化芒硝分外看。 枳半合成四味藥。 停痰伏飲勝靈丹。 (半夏制二兩;茯苓二兩;風化硝二錢半;枳殼五錢;四味研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柯韻伯曰:痰飲之本,皆水也。水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此自陽入陰也。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此地氣上升也。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是天氣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水入於經,而血乃成也。若陰陽不和;清濁相干;胃氣亂於中;脾氣難於升;肺氣滯於降;而痰飲隨作矣。痰與飲同源,而有陰陽之別。陽盛陰虛,則水氣凝而為痰。陰盛陽虛,則水氣溢而為飲。

除痰者,降氣清火是治其標。補陰利水是治其本也。滌飲者,降氣燥濕是治其標。溫腎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兩者而合治之。半夏燥濕,茯苓滲濕,風硝軟堅,枳殼利氣。別於二陳之甘緩,遠於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劑歟。

○澀可固脫。

白話文:

這個方子「指迷茯苓丸」是用來治療停留在中脘部位(胃部)的潛伏痰飲,這種情況會導致手臂疼痛難以舉起,手腳也無法靈活轉動。

用「指迷茯苓丸」最為適合。這個方子的組成要特別注意風化芒硝。將枳殼、半夏這四味藥混合在一起,能有效治療停留在體內的痰飲,效果極佳。(製過的半夏二兩、茯苓二兩、風化硝二錢半、枳殼五錢,將這四味藥磨成粉末,用薑汁和成糊狀,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柯韻伯說,痰飲的根本原因都是水。水進入胃部後,會遊走並吸收精氣,然後向上輸送到脾臟,這屬於陽氣進入陰氣的過程。脾臟將精氣散發出去,再向上歸於肺部,這是地氣上升的過程。接著,疏通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這是天氣下降的過程。水的精華分佈到全身,運行於五臟六腑,水就能進入經絡,進而轉化成血液。如果陰陽失調,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胃氣在中部紊亂,脾氣難以升發,肺氣停滯不能下降,痰飲就會隨之產生。痰和飲雖然來源相同,但有陰陽之分。陽氣旺盛陰氣虛弱,水氣就會凝結成痰;陰氣旺盛陽氣虛弱,水氣就會溢出成為飲。

治療痰,降氣、清火是治標的方法,補陰、利水是治本的方法。治療飲,降氣、燥濕是治標的方法,溫腎、利水是治本的方法。這個方子的目的是同時治療痰和飲。半夏能燥濕,茯苓能滲濕,風硝能軟化堅硬的積聚,枳殼能疏通氣機。它與二陳湯的甘緩和緩不同,也與礞石的猛烈峻急不同,應該是屬於攻邪的平和之劑。

(最後一句,說明藥物可以固澀止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