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歌括》~ 卷下 (2)
卷下 (2)
1. 礞石滾痰丸
治實熱老痰之峻劑。虛寒者不宜用。
隱君遺下滾痰方。礞石黃連及大黃。少佐沉香為引導。頑痰怪症力能匡。(青礞石三兩。用焰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煅至石色如金為度。水飛過。大黃酒蒸。黃芩酒洗。各八兩。沉香一兩。為末水丸。薑湯下。量虛實服。服過咽即便仰臥。令藥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飲食行動。
待藥氣自胃口漸下二腸然後動作飲食。服後喉間稠黏壅塞。乃藥病相拒故也。少頃藥力到自愈)
白話文:
隱君留下的治療滾痰的藥方。用白礬、黃連和大黃做主藥。少許沉香作引導藥。頑固的痰症,怪異的病症都能夠治癒。(青礬三兩。用硝石一兩。一起放入瓦罐中。用鹽泥封固。煅燒至石頭的顏色像金子一樣為止。研磨成粉後過篩。大黃用酒蒸。黃芩用酒洗。各八兩。沉香一兩。研磨成粉,用水做丸劑。用薑湯送服。根據虛實的狀況服用。服用後立刻仰臥。讓藥物慢慢地下去。半日內不可飲食和行動。
柯韻伯曰脾為生痰之原。肺為貯痰之器此無稽之談也。夫脾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而水津又上輸於肺。焉能凝結而為痰。惟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水聚而泛為痰也。則當曰腎為生痰之原。經云。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陽走五臟。濁陰歸六腑。肺為手太陰。獨受諸氣之清。
白話文:
柯韻伯說脾臟是生痰的根源,肺臟是貯藏痰液的器官,這說法沒有道理。脾臟是負責將胃裡的水液輸送至四面八方,水液又會向上匯集到肺部,怎麼能夠凝結成痰呢?只有腎臟是胃的閘門,如果閘門不靈光,就會導致水液聚集而形成痰。因此,應該說腎臟纔是生痰的根源。經典中說,穀物所產生的物質是濁氣,呼吸所吸收的空氣是清氣。清陽之氣運行於五臟,濁陰之氣歸於六腑。肺臟是手太陰經,獨得諸氣之清。
而不受有形之濁。則何可貯瘦。惟胃為水穀之海。萬物所歸。稍失轉輸之職。則濕熱凝結為痰。依附胃中而不降。當日胃為貯痰之器。斯義也。惟王隱公知之。故治老痰之方。不涉脾肺。而。責。之。胃。腎。二黃礞石。稟中央之黃色。入通中宮者也。黃芩能清理胃中無形之氣。
白話文:
而不被有形的濁氣所污染。那麼哪能儲藏痰濕呢?只有胃是水穀的歸宿。萬物所歸屬。稍微失去了轉輸的職能。那麼濕熱凝結就形成了痰。依附在胃中而不下降。當日胃就是儲藏痰的器物。就是這個意思。只有王隱公知道。所以治療老痰的方法。不涉及脾肺。而是。責怪。之。胃。腎。二黃礞石。秉承中央的黃色。能夠進入通達中宮。黃芩能夠清理胃中無形的氣。
大黃能盪滌胃中有形之質。然痰之為質。雖滑而黏。善棲泊於腸胃曲折之處而為巢穴。不肯順流而下。仍得綠涯而升。故稱老痰。二黃以滋潤之品。只能直行而泄。欲使委曲而導之。非其所長也。故選金石以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濕之本。而其性之悍。可以迅掃其曲折依伏之處。
白話文:
大黃具有清理腸胃中具體物質的功能。可是痰的物質特質,雖然油滑黏膩,卻偏愛寄居在腸胃曲折的地方,形成巢穴。它不肯順著水流而下,反倒是貼著邊緣向上升,所以被稱為老痰。而大黃屬於滋潤的藥品,只能直行而下,想要讓它迂迴曲折地引導痰,並不是它的長處。因此選用金石類的藥材來輔助它。礞石的燥性可以去除濕的病根,而它的猛烈特性可以迅速清除痰液曲折依附的地方。
使濁穢不得臟滯而少留。此滾痰之所由名乎。又慮夫關門不開。仍得為老痰之巢臼。沉香為扎方之色。能納氣歸腎。又能疏通腸胃之滯。腎氣流通。則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石不黏著於腸。二黃不傷及於胃。一舉而三善備。所以功效若神也。
白話文:
讓身體裡的濁氣和黏膩髒污無法在體內停滯,而減少在體內停留的時間。這就是把痰液稱為「滾痰」的由來。又擔心阻塞的門戶沒有打開,仍然會成為頑固的痰液的巢穴和藏身之地。檀香具有針刺傷口的作用,能夠將氣引歸腎臟,也能夠疏通腸胃中阻塞的地方。腎的氣被疏通了,水液的髒污就不會殘留,痰液也就不會再形成了。而且讓黃連和黃芩不會粘附在腸中,這兩味藥不會至於傷害胃。一次用藥就達到三個好處,所以藥效顯著,如同神明一般。
2. 指迷茯苓丸
治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得轉移。
指迷最切茯苓丸。風化芒硝分外看。枳半合成四味藥。停痰伏飲勝靈丹。(半夏制二兩。茯苓二兩。風化硝二錢半。枳殼五錢。四味研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柯韻伯曰。痰飲之本。皆水也。水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此自陽入陰也。脾氣散精。
白話文:
最治痰飲的是茯苓丸。風化的芒硝分外珍貴。枳殼、半夏這兩種藥合成的四味藥。清除了停留的痰飲,賽過靈丹妙藥。(半夏二兩,製過。茯苓二兩。風化的硝二錢半。枳殼五錢。四味藥研成細末。用薑汁糊成丸,如桐子那樣大。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柯韻伯說。痰飲的根本,都是水。水進入胃中,遊溢精氣,往上輸送到脾。這是從陽進入陰。脾氣散發精氣。
上歸於肺。此地氣上升也。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是天氣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水入於經。而血乃成也。若陰陽不和。清濁相干。胃氣亂於中。脾氣難於升。肺氣滯於降。而痰飲隨作矣。痰與飲同源。而有陰陽之別。陽盛陰虛。則水氣凝而為痰。陰盛陽虛。則水氣溢而為飲。
白話文:
肺主上升,負責將水谷精微向上輸布到肺。而膀胱主下降,將水谷糟粕向下排出。水谷經過四肢百脈,分佈到五臟六腑,最後歸於經絡,化生為血液。如果陰陽不協調,清濁相互混雜,胃氣在體內就會紊亂,脾氣難以升發,肺氣滯於下降,於是痰飲就會產生。痰飲同源,但有陰陽之別。陽盛陰虛,則水氣凝結成痰。陰盛陽虛,則水氣溢出而成飲。
除痰者。降氣清火是治其標。補陰利水是治其本也。滌飲者。降氣燥濕是治其標。溫腎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兩者而合治之。半夏燥濕。茯苓滲濕。風硝軟堅。枳殼利氣。別於二陳之甘緩。遠於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劑歟。
○澀可固脫
白話文:
治療痰飲的方法,以降氣清火為標本之法。治療水飲的方法,以降氣燥濕為標本之法。此方想兼顧兩者同時治療。半夏可以燥濕,茯苓可以滲濕,芒硝能夠軟堅,枳殼可利氣,有別於甘緩的「二陳湯」,也與峻悍的「礞石膏」不同。這或許是平補身體的良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