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02)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02)

1. 黃連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黃連,主治心中煩悸也,兼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此說為至論,已有定評,余亦讚之。但言簡而旨深,初學者不易通曉,故為釋之。此心中煩悸,有二種意義:其一,當心臟部觸診時,有熱狀,即為充血或炎證之徵,而疾速之心悸動,應於手裡。其二,由腦之充血或炎證,致精神不安,是以「心中煩悸」四字,為此二意義之代表的術語,但於現代難通耳。然本藥之性能不漏,且無含蓄,故余將上文改竄之。

黃連者,由心臟部之觸診,而有充血或炎證之象徵,及心悸動疾速之情狀,與頭腔內外之臟器組織,由充血或炎證而有刺激症狀者為主目的,心下痞,吐下,腹中痛,出血等之證候為副目的而可用之。尚須參照下說,乃可擴充本藥之用途。

《本草綱目》曰

黃連根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求真按:「泣者,有淚無聲之意,即與流淚同義」),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本經》)

主五臟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求真按:「此膿血為黏血便之意」),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求真按:「本藥治濕熱,非利尿作用也」),開胃,厚腸(求真按:「開胃者,健胃作用之意。厚腸者,收斂作用之義也」),益膽(求真按:「是強神經作用之謂也」),療口瘡。(《別錄》)

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腸,長肉,止血(求真按:「本藥之止血作用為其消炎收斂作用之歸結也」),天行熱疾,止盜汗,並療瘡疥(求真按:「本藥治療以上諸證者,皆其消炎作用所致」)、小兒疳氣,殺蟲。(大明)

治鬱熱在中,煩躁,噁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元素)

主心病,逆而盛,心積伏梁。(好古)

去心竅惡血,解服藥過劑煩悶及巴豆、輕粉之毒。(時珍)

求真按:「由好古氏云主心積伏梁、時珍氏云去心竅惡血觀之,則本藥對於腦及心臟,有消炎止血作用可知矣。」

【發明】

元素曰:「黃連性寒,味苦,氣味俱厚。其用有六:瀉心臟火,一也。去中焦濕熱,二也。諸瘡必用,三也(求真按:「諸瘡不必用之」)。去風濕,四也(求真按:「此藥無去風濕之能」)。治赤眼暴發,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求真按:「血管係有充血或炎證之因而出血者,不問中部與否,此藥均能治之」)。」

成無己曰:「苦入心,寒勝熱。黃連、大黃之苦寒,以導心下之虛熱(求真按:『黃連雖不無導心下之虛熱,但大黃則不然』)。」

震亨曰:「黃連,去中焦濕熱而瀉心火。…下痢,胃口熱噤口者,用黃連人參煎湯,終日呷之。如吐,再強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劉完素曰:「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諸苦寒藥多泄,惟黃連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濕而止瀉痢,故治痢以之為君。」

白話文:

黃連的醫療功效

《藥徵》說:「黃連主要治療心中煩躁、心悸,也兼治心下痞悶、嘔吐、腹瀉和腹痛。」

這個說法非常精闢,已經有定論,我也贊同。但文字簡潔,含義深遠,初學者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來解釋一下。「心中煩悸」有兩種意思:第一種,當觸摸心臟部位時,感覺有發熱的現象,這表示可能是充血或發炎的徵兆,並伴隨著心跳加速的感覺。第二種,由於腦部充血或發炎,導致精神不安,所以「心中煩悸」這四個字,代表這兩種意義的術語,但在現代可能難以理解。然而,黃連的藥性沒有偏差,而且非常明確,所以我將原文稍作修改。

黃連這味藥,主要用於治療心臟部位觸摸時,有充血或發炎的現象,以及心跳加速的情況;同時,也用於治療頭部內外器官組織因充血或發炎而引起的刺激症狀。而心下痞悶、嘔吐、腹瀉、腹痛和出血等症狀,則是黃連可以輔助治療的。還需要參考以下內容,才能擴展黃連的用途。

《本草綱目》記載:

黃連根

【氣味】味苦,性寒,無毒。

【主治】治療因熱氣引起的眼睛疼痛,眼角受傷流淚,有明目的功效。也治療腸道疾病引起的腹痛、痢疾,以及婦女陰部腫痛。(《本經》)

主要治療五臟的冷熱失調,以及久瀉不止的黏液血便,能止渴、安驚,去除體內濕氣,有利於骨骼(這裡指的是治療濕熱,不是利尿作用),能開胃、健脾胃(這裡指的是健胃作用),使腸道功能恢復正常(這裡指的是收斂作用),能增強膽功能(這裡指的是強健神經的作用),還能治療口瘡。(《別錄》)

治療五勞七傷,能補氣、止心腹疼痛、驚悸煩躁、滋潤心腸、促進肌肉生長、止血(這裡指的是黃連的消炎收斂作用所致)、治療時行熱病、止盜汗,還能治療瘡疥(這裡指的是黃連的消炎作用所致)、小兒疳積和殺蟲。(大明)

治療鬱熱在體內引起的煩躁、噁心想吐、心下痞悶。(元素)

主要治療心臟疾病、心氣上逆過盛、心臟積聚。(好古)

能清除心竅內的瘀血,緩解因藥物過量引起的煩悶,以及巴豆、輕粉的毒性。(時珍)

求真按:從好古說的「主心積伏梁」和時珍說的「去心竅惡血」來看,黃連對於腦部和心臟,具有消炎止血的作用。

【發明】

元素說:「黃連性寒,味苦,氣味濃烈。它的作用有六種:一是瀉心火;二是去除中焦的濕熱;三是治療各種瘡瘍(求真按:其實不一定都需要用到黃連);四是去除風濕(求真按:黃連沒有去除風濕的作用);五是治療急性紅眼病;六是治療身體中部出血(求真按:只要是血管充血或發炎引起的出血,不論在身體哪個部位,黃連都能治療)。」

成無己說:「味苦入心,性寒能勝熱。黃連、大黃的苦寒之性,可以用來疏導心下的虛熱(求真按:黃連或許有疏導心下虛熱的作用,但大黃則沒有)。」

朱震亨說:「黃連,能去除中焦濕熱,瀉心火。…對於腹瀉、胃熱導致嘴巴緊閉的人,可以用黃連和人參煎湯,整天慢慢喝。如果喝了想吐,就再勉強喝。只要能喝下一口,情況就會好轉。」

劉完素說:「古方認為黃連是治療痢疾的最佳藥物。…很多苦寒藥都有瀉下的作用,只有黃連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濕,止瀉止痢,所以治療痢疾要用它作為主藥。」

張杲說:「各種疼痛、搔癢、瘡瘍都屬於心火旺盛。凡是治療瘡瘍,都以黃連、當歸為主藥。…凡是眼睛突然紅腫,疼痛難忍的,也適合用黃連、當歸(求真按:其實瘡瘍和眼疾,這兩味藥並不是特效藥,只是用到的地方比較多而已)。對於食物消化不良、心下痞悶的,必須用黃連、枳實。」

《本草備要》記載:「黃連,味大苦,性大寒,入心經,能瀉心火(王海藏說:『瀉心火其實應該瀉脾火』),鎮肝、涼血、燥濕、開鬱、除煩、解渴、益肝膽、使腸胃功能恢復正常、消除心臟的瘀血,治療腸道疾病、腹瀉(大便帶血叫作「澼」…,濕熱鬱積導致痢疾,黃連是治療痢疾的主要藥物)、痞悶(燥濕開鬱)、腹痛(清火)、心痛(心積)、眼睛痛、眼角受傷、癰瘡、疥瘡、酒毒、胎毒,能明目、定驚、除疳積、殺蛔蟲(蛔蟲喜歡甜味,討厭苦味)。體質虛寒的人,禁用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