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49)
別論 (149)
1. 大柴胡湯之腹證
本方證之胸脅苦滿比諸小柴胡湯則甚強,屢達於肋骨弓下,其左右之內端相合,而連及於心下,則心下急。其餘波左右分歧,沿腹直肌至下腹部,即所謂「腹直肌之結實拘攣者」是也。而此胸脅苦滿,為柴胡及副藥之黃芩、枳實、大黃之所治。心下急,為枳實、芍藥及佐藥之大棗、大黃之所療。
腹直肌之結實拘攣(與瘀血性者異,以右側高度為常),為枳實、芍藥、大棗之所治也。故能精究是等之藥能者,即為意會腹證之捷徑也。
《醫方集解》本方條曰:「此少陽陽明也,故加減小柴胡、小承氣而成一方。少陽固不可下,然兼陽明腑證時,則當下,宜大柴胡湯。」
《直指附遺》曰:「大柴胡湯,治下痢舌黃口燥,胸滿作渴,身熱腹脹,譫語者,必有燥屎,宜於下後服木香、黃連之苦以堅之。」
求真按:「若微渴,則本方猶能治之,至其甚者,非加用石膏則無效。又下後用木香、黃連以止瀉,非也。因本方非主疏通大便,以驅逐病毒為目的。迄至其減盡為止,不拘便通之多少也。亦可持長用之,至病毒完全消失為止。假令瀉下的用本方,亦自能止瀉者也。」
又瘧疾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脈大者,則以此方微利為度。
求真按:「不可以微利為度,當以證盡為度。」
《傷寒緒論》曰:「傷寒斑發已盡,外勢已退,內實,不大便,譫語者,以小劑之涼膈散或大柴胡微下之。」
又潮熱,脅下汗出者,為膽實,宜大柴胡湯。手足心汗出者,為胃實,宜大承氣湯。
求真按:「此說供參考固佳,但不可妄從。」
《醫經會解》曰:「本大柴胡湯證,則當下(求真按:『本大柴胡湯證,則當以大柴胡湯下之之意』)。醫以丸藥下之而病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潮熱微利者,仍宜加芒硝以再下。」
連日不大便,熱盛煩躁,舌焦口渴,飲水短氣,面赤,脈洪實,加芒硝。
心下實滿,連左脅,難以轉側,大便閉而痛,加瓜蔞、青皮。
求真按:「此證宜本方合用小陷胸湯。」
昏亂譫語者,加黃連、山梔子。
求真按:「此證宜本方合用黃連解毒湯,兼用黃解丸。」
發狂,加生地、牡丹皮、玄參。
求真按:「此證宜本方合用桃核承氣湯。」
發黃,加茵陳、黃柏。
求真按:「此證宜本方合用茵陳蒿湯。」
鼻血,加犀角。
求真按:「此證宜本方加用石膏。」
夏月熱病,煩躁,脈洪大者,加知母、麥門冬、石膏。
求真按:「加知母、石膏,可也。加麥門冬,非也,因此藥物適於虛證,不適於實證故也。」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小柴胡湯證之腹滿拘攣而嘔劇者。治小柴胡湯證之胸腹拘攣而可下者。」
求真按:「此說是也,宜與前述腹證對照,其旨可了然矣。」
《芳翁醫談》曰:「一婦人妊娠數月,適當夏暑,下利,嘔噦,終而噓唏,噯氣不已。諸醫踟躕,家人狼狽,無法救治。尋發暈如眠,乃以熨斗盛炭火,用釅醋注火上,以薰患婦之鼻,別作大柴胡湯…使服之,暈乍止,熟眠而安。」
白話文:
大柴胡湯之腹證
此方適用於胸脅部滿悶疼痛,比小柴胡湯證更為嚴重,疼痛感往往延伸至肋骨弓下緣,左右兩側的疼痛在腹部正中會合,並延伸至心窩處,導致心窩部緊迫不適。疼痛感還會向左右兩側分佈,沿著腹直肌向下延伸至下腹部,這就是腹直肌結實拘攣的表現(與瘀血導致的腹肌拘攣不同,通常右側較為嚴重)。胸脅苦滿是由柴胡、黃芩、枳實、大黃等藥物治療;心窩部緊迫不適則由枳實、芍藥以及大棗、大黃等藥物治療。腹直肌的結實拘攣則由枳實、芍藥、大棗來治療。深入研究這些藥物的功效,就能快速理解大柴胡湯治療腹部症狀的原理。
《醫方集解》中記載,此方適用於少陽與陽明經皆病變的證候,因此在小柴胡湯和小承氣湯的基礎上加減而成。少陽經一般不宜瀉下,但如果同時出現陽明腑證,則需要瀉下,此時大柴胡湯適用。
《直指附遺》中記載,大柴胡湯用於治療下痢、舌苔黃厚、口乾、胸悶、口渴、發熱、腹脹、神志不清等症狀,通常伴有乾燥的糞便,建議瀉下後服用木香、黃連等苦味藥物以鞏固療效。
求真按:如果只是輕微口渴,本方仍可使用;但如果口渴嚴重,則必須加用石膏才能有效。瀉下後服用木香、黃連止瀉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本方並非主要用於通便,而是以驅除病邪為目的,直到病邪完全清除為止,不論大便通暢與否。本方也可長期服用,直到病邪完全消失。即使瀉下後,本方也能自行止瀉。
對於瘧疾,發熱多而畏寒少,眼睛疼痛,多汗,脈象有力者,應以輕微瀉下為度。
求真按:治療不應以輕微瀉下為標準,而應以病證消失為標準。
《傷寒緒論》中記載,傷寒病疹子已消退,外在症狀已減輕,但內在邪氣未除,大便不通,神志不清者,可用小劑量的涼膈散或少量大柴胡湯瀉下。
潮熱伴脅下汗出者,屬於膽實,宜用大柴胡湯;手足心汗出者,屬於胃實,宜用大承氣湯。
求真按:這些說法僅供參考,不可盲目遵從。
《醫經會解》中記載,適用於大柴胡湯的證候,則應當瀉下(求真按:意即使用大柴胡湯瀉下)。若用丸藥瀉下而病情無好轉,胸脅部仍滿悶並伴嘔吐,午後發熱,大便略溏者,應加用芒硝再次瀉下。
連日大便不通,發熱煩躁,舌苔乾燥,口渴,飲水後氣短,面紅,脈象有力者,應加用芒硝。
心窩部及左側脅肋部脹滿,難以翻身,大便不通且伴疼痛者,應加用瓜蔞、青皮。
求真按:此證宜用本方配合小陷胸湯。
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者,應加用黃連、山梔子。
求真按:此證宜用本方配合黃連解毒湯,並服用黃連解毒丸。
發狂者,應加用生地、牡丹皮、玄參。
求真按:此證宜用本方配合桃核承氣湯。
黃疸者,應加用茵陳、黃柏。
求真按:此證宜用本方配合茵陳蒿湯。
鼻出血者,應加用犀角。
求真按:此證宜用本方加石膏。
夏季熱病,煩躁,脈象有力者,應加用知母、麥門冬、石膏。
求真按:加知母、石膏可以,加麥門冬不可以,因為麥門冬適用於虛證,不適用於實證。
東洞翁對本方的定義是:治療小柴胡湯證候,伴有腹部脹滿拘攣且嘔吐劇烈者;治療小柴胡湯證候,伴有胸腹拘攣且可以瀉下者。
求真按:此說正確,應與前面所述的腹證相對照,其用意就一目瞭然了。
《芳翁醫談》中記載:一位婦女懷孕數月,正值夏季酷暑,出現腹瀉、嘔吐、呼吸困難、不停打嗝等症狀。多位醫生束手無策,家人十分焦慮。後來病人昏迷,便用熨斗盛炭火,在上面澆上濃醋,用醋煙熏病人鼻子,並另煎服大柴胡湯……病人昏迷狀態很快停止,安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