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50)
三、醫論 (50)
1. 29.少陽篇三陽合病之治法
愚遂為開生地黃、熟地黃、生山藥、大枸杞各一兩,玄參、沙參、淨萸肉各五錢,煎湯一大碗,分兩次溫飲下。此藥一日夜間連進兩劑。翌晨再診其脈,不足六至,精神亦見明瞭,自服藥後大便未行,遂於原方中去萸肉,加青連翹二錢,服後周身得汗,病若失。
白話文:
我於是開了生地黃、熟地黃、生山藥、大枸杞各一兩,玄參、沙參、淨萸肉各五錢,煎成一大碗湯藥,分兩次溫熱服用。這個藥方一天一夜連續服用兩劑。第二天早上再診察他的脈象,發現脈搏不到六至,精神也變得清醒多了。自從服藥後都沒有排便,於是在原來的藥方中去掉萸肉,加上青連翹二錢,服用後全身出汗,病好像消失了一樣。
2. 30.太陰病提綱及意義
病由少陽而愈者,借少陽之樞轉而外出也。乃有治不如法,其病不能借少陽之樞轉外出,而轉由腔上之膜息息透入腹中,是由少陽而傳太陰也。夫病既傳於太陰,其病情必然變易,自當另議治法,是則太陰經發現之病狀與其治法,又當進而研究矣。
《傷寒論》原文: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結硬。
脾為太陰之府,其處重重油脂包裹,即太陰之經也。蓋論其部位,似在中焦之內,惟其處油脂獨厚於他處,是太陰之經雖與三焦相連,而實不與三焦相混也。且《難經》謂脾有散膏半斤,即西人所謂甜肉汁,原系胰子團結而成,方書謂系脾之副臟,其分泌善助小腸化食,實亦太陰經之區域也。為其經居於腹之中間,是以腹滿為太陰經之的病。
其吐食、自利者,此經病而累及於府,脾病不能運化飲食,是以吐利交作也。其腹痛者,因病在太陰,中焦鬱滿而氣化不通也。下之必胸中結硬者,因下後脾氣下陷,不能散精以達於肺(《內經》謂脾氣散精,以達於肺),遂致鬱於胸中而為結硬也。
此節提綱甚詳,而未言治法,及下節匯通觀之,可自得其治法矣。
《傷寒論》原文: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唐容川曰:此節言太陰中風,脈若陽大而陰滑,則邪盛內陷矣。今陽不大而微,陰澀而又見長者,乃知微澀是邪不盛,不是正氣虛。長是正氣足,不嫌其微澀,故為欲愈也。
一人,年甫弱冠,當仲春之時,因伏氣化熱竄入太陰,腹中脹滿,心中煩躁,兩手腫疼,其脈大而濡,兩尺重按頗實。因思腹中者太陰之部位也,腹中脹滿乃太陰受病也,太陰之府為脾,脾主四肢,因伏氣化熱竄入太陰,是以兩手腫疼也,其兩足無恙者,因竄入太陰者,原系熱邪,熱之性喜上行,是以手病而足不病也。為其所受者熱邪,是以覺煩躁也。
因憶《傷寒論》太陰篇有謂「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今此證所現之脈,正與欲愈之脈相反,是不得不細商治法也。為疏方,用生萊菔子、生雞內金各三錢以開其脹滿,滑石、生杭芍各六錢以清其煩躁,青連翹、生蒲黃各四錢以愈其兩手腫疼,按方煎服兩劑,諸病皆愈。
誠以太陰之病原屬濕熱,其濕熱之鬱蒸於上者,服此湯後得微汗而解,其濕熱之陷溺於下者,服此湯後亦可由小便分利而解矣。若執此案之方以治前節所言之病,於方中加法半夏三錢,則在上之吐可止,再加生山藥八錢,下焦之利亦可愈,至方中之連翹、蒲黃,不但能治手腫疼,即腹中作痛服之亦能奏效,將方中藥味,略為增加以治前節之病,亦可隨手治愈也。
白話文:
[30.太陰病的概述及其意義]
疾病如果從少陽病痊癒,是因為病勢藉著少陽經的調節功能而順利排出體外。然而,如果治療方式不當,疾病無法透過少陽經的調節功能向外排出,反而進一步從腹部表面的薄膜滲入腹腔,這就表示疾病從少陽經傳到了太陰經。一旦疾病傳到太陰經,病情自然會有所變化,因此必須考慮不同的治療方法。接下來,我們應進一步探討太陰經相關的病症表現和治療策略。
根據《傷寒論》,太陰經的疾病特徵包括腹部脹滿、嘔吐、食慾不振、嚴重的腹瀉以及偶發的腹痛。如果進行瀉下治療,可能會導致胸部結塊僵硬。
脾臟是太陰經的主宰,周圍被多層脂肪包覆,這些脂肪就是太陰經的組成部分。從位置上看,它似乎位於中焦內部,但由於該處脂肪比其他部位更厚,所以雖然太陰經與三焦相鄰,卻不會混同。此外,《難經》提到脾臟有一半斤的分散油脂,也就是西方醫學中的胰腺組織,這是脾臟的附屬器官,其分泌物有助於小腸消化食物,同樣屬於太陰經的範疇。由於太陰經位於腹部中央,因此腹部脹滿成為太陰經疾病的特徵。
嘔吐和腹瀉是由於太陰經疾病影響到脾臟功能,導致無法正常消化飲食。腹痛則是因為疾病在太陰經,使得中焦部位鬱積,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進行瀉下治療後胸部結塊僵硬,是因為脾氣下陷,無法將精華物質散佈到肺部,進而造成胸部氣血鬱積。
這一節詳細闡述了太陰經的病症,但並未提及具體治療方法。結合下一節內容,我們可以找到相應的治療策略。
根據《傷寒論》,太陰經風邪侵襲時,四肢會感到煩躁疼痛,若脈象顯示陽氣微弱、陰氣沉澀且持續時間較長,表示病情有望恢復。
舉例來說,一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在春季時節,因潛伏的氣血化熱進入太陰經,出現腹部脹滿、心煩意亂、雙手腫痛的症狀,脈象顯示大而軟弱,兩腳踝處的脈搏重按之下仍顯實象。經過分析,腹部脹滿是太陰經的特徵,太陰經的主宰脾臟負責控制四肢,潛伏的氣血化熱進入太陰經導致雙手腫痛,而雙腳未受影響,因為熱邪傾向於向上行,所以手部受病而腳部無恙。患者感覺煩躁的原因是受到熱邪的影響。
根據《傷寒論》的記載,太陰經風邪侵襲時,四肢煩躁疼痛,若脈象顯示陽氣微弱、陰氣沉澀且持續時間較長,表示病情有望恢復。然而,這個案例的脈象與病情有望恢復的情況相反,因此必須仔細思考治療策略。開出藥方,使用生萊菔子、生雞內金各三錢來緩解脹滿感,滑石、生杭芍各六錢來減輕煩躁感,青連翹、生蒲黃各四錢來治療雙手腫痛。服用兩劑後,所有症狀都得到改善。
太陰經的疾病通常與濕熱有關,濕熱在上部鬱蒸的情況下,服用此湯後會通過微汗得到緩解;濕熱在下部的情況下,服用此湯後也能通過小便得到改善。如果用這個案例的藥方來治療前述的病症,在藥方中加入法半夏三錢,可以止住上方的嘔吐;再加入生山藥八錢,可以治療下焦的腹瀉。藥方中的連翹、蒲黃不僅能治療手部腫痛,對於腹部疼痛也有療效。在治療前述病症時,稍微調整藥方成分,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