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51)
三、醫論 (51)
1. 31.太陰病桂枝湯證
太陰之病,有時可由汗解者,然必須病機有外越之勢,原非強發其汗也。
《傷寒論》原文: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脈浮者,乃太陰之病機外越,原可因其勢而導之,故可服桂枝湯以發其汗也。若其脈之浮而有力者,宜將桂枝減半(用錢半),加連翹三錢,蓋凡脈有浮熱之象者,過用桂枝,恆有失血之虞,而連翹之性涼而宣散,凡遇脈象之浮而有力者,恆得之即可出汗,故減桂枝之半而加之以發汗也。
恐其汗不出者,服藥後亦可啜粥,若間有太陰腹滿之本病者,可加生萊菔子三錢,蓋萊菔子生用,其辛辣之味不但可以消脹滿,又可助連翹發汗也。
白話文:
[31.太陰病使用桂枝湯的情況]
太陰病症有時候能透過出汗來緩解,但這必須在病情有往外發展趨勢的時候,並不是隨意強迫病人出汗。
根據《傷寒論》原文:如果太陰病人的脈象呈現浮動,可以考慮發汗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
脈象浮動,顯示太陰病的病情有往外發展的趨勢,可以順應這個趨勢引導治療,所以可以用桂枝湯來幫助出汗。但如果脈象不僅浮動且有力,則應將桂枝的份量減半,再加入三錢的連翹,因為脈象浮動且有熱象時,過度使用桂枝可能導致出血,而連翹性質偏涼又能宣散,遇到脈象浮動且有力的情況,通常加上它就可以出汗,因此減半桂枝用量,再加入連翹以促進出汗。
擔心無法出汗的話,服藥後可以喝點粥。如果同時伴有太陰病的腹部脹滿,可以再加入三錢的生萊菔子,因為萊菔子生用,其辛辣味道不但可以消除脹滿感,還能協助連翹發汗。
2. 32.太陰病宜四逆輩諸寒證
太陰自少陽傳來原無寒證,乃有其臟本素有寒積,經外感傳入而觸發之,致太陰外感之證不顯,而惟顯其內蓄之寒涼以為病者,是則不當治外感,惟宜治內傷矣。
《傷寒淪》原文: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陳修園曰:自利者,不因下而利也。凡利則津液下注,多見口渴,惟太陰濕土之為病不渴,至於下利者當溫之,而渾言四逆輩,所包括之方原甚廣。
王和安謂:溫其中兼溫其下宜四逆,但溫其中宜理中、吳茱萸,寒結宜大建中湯。濕宜真武湯,渴者宜五苓散,不渴而滑宜赤石脂禹餘糧湯。而愚則謂甘草乾薑湯、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諸方,皆可因證選用也。
白話文:
在[32.太陰病適合使用四逆湯類治療各種寒症]的段落中,內容提到: 太陰病並非從少陽病轉來時自然會帶有寒症,但若患者本身的臟器平時就積存著寒氣,當外感侵入觸發這些寒氣時,太陰病的外感症狀可能不會顯現,反而只呈現出體內長期累積的寒涼病症。這時,就不應針對外感進行治療,而是要針對內傷進行調理。
《傷寒論》原文中說:如果出現自發性腹瀉但不口渴的情況,屬於太陰病,因為患者的臟器本身就有寒氣。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進行治療,如四逆湯類的藥方。
陳修園解釋:自發性腹瀉,不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通常腹瀉會導致體內津液流失,病人會感到口渴,但太陰病的濕土病症卻不會引起口渴。對於這種情況,應使用溫熱的藥物進行治療,而「四逆湯類」所包含的藥方範圍很廣。
王和安認為:既要溫暖中焦也要溫暖下焦,可以使用四逆湯。單純溫暖中焦,可以使用理中湯或吳茱萸湯。寒結的狀況,可以使用大建中湯。濕重的狀況,可以使用真武湯。如果病人感到口渴,可以使用五苓散。如果病人不渴且腹瀉,可以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然而,我認為甘草乾薑湯、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等方,都可以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3. 33.太陰病壞證桂枝加芍藥湯及桂枝加大黃湯證
太陰之證,不必皆由少陽傳來也,又間有自太陽傳來者。然自少陽傳來,為傳經次第之正傳,自太陽傳來則為誤治之壞證矣。
《傷寒論》原文: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太陽病誤下之後,外感之邪固可乘虛而入太陰,究之,脾土驟為降下所傷,肝木即乘虛而侮脾土,腹中之滿而且痛,實由肝脾之相齟齬也。桂枝原為平肝、和脾(氣香能醒脾,辛溫之性,又善開脾瘀)之聖藥,而輔以芍藥、甘草、薑、棗,又皆為柔肝扶脾之品,是桂枝湯一方,若免去啜粥,即可為治太陰病之正藥也。至於本太陽證,因誤下病陷太陰,腹滿時痛,而獨將方中芍藥加倍者,因芍藥善治腹痛也。
試觀仲景用小柴胡湯,腹痛者去黃芩加芍藥,通脈四逆湯腹痛者,去蔥加芍藥此明徵也。若與甘草等分同用,為甘草芍藥湯,原為仲景復陰之方,愚嘗用之以治外感雜證、驟然腹痛(須審其腹痛非涼者),莫不隨手奏效。惟其所用之分量,芍藥倍於甘草是為適宜,蓋二藥同用原有化合之妙,此中精微固不易窺測也。且二藥如此並用,大有開通之力,則不惟能治腹痛,且能除腹滿也。
惟此方中芍藥加倍為六兩,甘草仍為二兩,似嫌甘草之力薄弱,服後或難速效,擬將甘草亦加重為三兩,應無藥性偏重之弊歟。
【桂枝加芍藥湯方】,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枝加大黃湯方】,即前方加大黃二兩。
白話文:
[33.太陰病變證使用桂枝加芍藥湯及桂枝加大黃湯的情況]
太陰病症不一定都是從少陽經傳過來的,也有時候直接從太陽經傳來。但是,從少陽經傳來的是正常的傳經過程,而從太陽經直接傳來的,往往是因為治療失誤造成的病情惡化。
《傷寒論》原文提到:原本是太陽病症,但醫生誤用下法治療,導致腹部出現時時疼痛的症狀,這就屬於太陰病症了,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湯。如果疼痛非常劇烈,則需使用桂枝加大黃湯。
在太陽病症被誤用下法後,外部侵襲的邪氣可能趁虛進入太陰經。脾臟因錯誤治療受到損傷,肝臟的機能也可能會趁虛而影響脾臟,導致腹部的脹痛。桂枝具有調節肝臟和脾臟功能的效果,加上芍藥、甘草、薑和棗子,這些藥材都有護肝養脾的功效。所以,桂枝湯去掉喝粥的步驟,就能成為治療太陰病症的良藥。對於原本太陽病症,因誤診而導致病情轉移到太陰經,腹部脹痛的情況,我們選擇增加方中的芍藥劑量,因為芍藥擅長緩解腹部疼痛。
看張仲景使用小柴胡湯,如果有腹痛的症狀,他會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使用通脈四逆湯,腹痛者,他會去掉蔥,加入芍藥。這就是明確的證據。如果芍藥和甘草等量使用,形成甘草芍藥湯,這是張仲景恢復陰氣的方子,我曾經用它來治療外感雜症,突然腹部疼痛(需確定不是冷性腹痛),效果立竿見影。只是使用的劑量,芍藥應該是甘草的兩倍,這樣才恰當。兩種藥物一起使用有化學反應般的奇效,這種微妙的效果並不容易理解。而且,兩種藥物同時使用,有強大的疏通作用,不僅能緩解腹痛,還能消除腹部脹滿。
然而,這個方子中,芍藥的劑量加倍到六兩,甘草還是隻有二兩,可能甘草的力量顯得較弱,服用後可能不會立即見效。我建議將甘草的劑量也增加到三兩,這樣應該不會有藥性過重的問題。
【桂枝加芍藥湯方】: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五種藥材,用水七升煮至剩三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桂枝加大黃湯方】:即上述方子加上大黃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