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49)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49)

1. 29.少陽篇三陽合病之治法

少陽篇,有三陽並病之證,提綱中詳其病狀而未列治法,此或有所遺失歟?抑待後人遇此證自為擬方歟?愚不揣固陋,本欲擬一方以補之,猶恐所擬者未必有效,今試即其所載病狀以研究其病情,再印徵以生平所治之驗案,或於三陽合病之治法,可得其彷彿歟。

《傷寒論》原文: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陶華氏謂,此節所言之病,當治以小柴胡加葛根、芍藥。而愚對於此證有治驗之案二則,又不拘拘於小柴胡湯中加葛根、芍藥也。試詳錄二案於下,以質諸醫界。

一人年過三旬,於初春患傷寒證,經醫調治不愈。七八日間延為診視。頭疼,周身發熱,噁心欲吐,心中時或煩躁,頭即有汗而身上無汗,左右脈象皆弦,右脈尤弦而有力,重按甚實,關前且甚浮。即此脈論,其左右皆弦者,少陽也,右脈重按甚實者,陽明也,關前之脈浮甚者,太陽也,此為三陽合病無疑。其既有少陽病而無寒熱往來者,緣與太陽、陽明相併,無所為往無所為來也。

遂為疏方:生石膏、玄參各一兩,連翹三錢,茵陳、甘草各二錢,俾共煎湯一大盅頓服之,將藥服後,俄頃汗出遍體,近一點鐘,其汗始竭,從此諸病皆愈。其兄頗通醫學,疑而問曰:此次所服藥中分毫無發表之品,而服後竟由汗解而愈者何也?答曰:出汗之道,在調劑其陰陽,聽其自汗,非可強發其汗也,若強發其汗,則汗後恆不能愈,且轉至增劇者多矣。

如此證之三陽相併,其病機本欲借徑於手太陰之絡而外達於皮毛,是以右脈之關前獨浮也,乃因其重按有力,知其陽明之積熱,猶團結不散,故用石膏、玄參之涼潤者,調劑其燥熱,涼熱化合,自能作汗,又少加連翹、茵陳(可代柴胡)以宣通之,遂得盡隨病機之外越者,達於皮毛而為汗解矣,此其病之所以愈也。

又治一人,年近三旬,因長途勞役,感冒甚重,匆匆歸家,臥床不起。經醫診治,半月病益加劇。及愚視之,見其精神昏憒。讝語不休,肢體有時惕動不安,其兩目直視,似無所見,其周身微熱,而間有發潮熱之時,心中如何,詢之不能自言,其大便每日下行皆系溏糞,其脈左右皆弦細而浮,數逾六至,重按即無。

根據此證之肢體惕動、兩目直視,且間發潮熱者,少陽也;精神昏憒、讝語不休者,陽明也;其脈弦而甚浮者,乃自少陽還太陽也,是以謂之三陽合病也。《傷寒論》少陽篇所謂三陽合病,然《傷寒論》中所言者,是三陽合病之實證,而此症乃三陽合病之虛證,且為極虛之證。凡三陽合病以病已還表,原當由汗而解,此病雖虛,亦當由汗而解也。

特以脈數無根,真陰大虧,陽升而陰不能應,是以不能化合而為汗耳。治此證者,當先置外感於不問,而以滋培其真陰為主,連服數劑,俾陰分充足,自能與陽氣化合而為汗,汗出而病即愈矣。若但知病須汗解,當其脈數無根之時,即用藥強發其汗,無論其汗不易出也,即服後將汗發出,其人幾何不虛脫也。

白話文:

在少陽篇中,有描述到三陽同時患病的情況,雖然詳細地描繪了病症的狀態,但並未列出治療方法,這可能是遺漏,還是留待後世醫者遇到相同病情自行開方呢?我自知學識淺薄,本想開立一方以補足,但又擔心所開的藥方未必有效。現在,我嘗試依據文中描述的病狀來研究病情,再結合我平時治療經驗,或許可以對三陽合病的治療方式有些許理解。

《傷寒論》中記載:三陽合病,脈象浮大,患者只想睡眠,閉眼就會出汗。

陶華認為,這種病情應使用小柴胡湯加上葛根、芍藥治療。我對於這種病情,有兩個治療成功的案例,但並未嚴格遵循在小柴胡湯中加入葛根、芍藥的原則。讓我詳細記錄這兩個案例,供醫界參考。

一個三十多歲的人,在初春患上風寒,經過醫生治療仍未能康復。七八天後,我被邀請去診斷。他有頭痛,全身發熱,噁心想吐,心中偶爾會感到煩躁,頭部有汗,但身體沒有汗,雙手脈象都呈現弦狀,右手脈象尤其強烈,深度按壓更顯實象,關前脈象特別浮。從脈象看來,左右都呈現弦狀是少陽的特徵,右手脈象深按實象是陽明的特徵,關前脈象浮象是太陽的特徵,這是三陽合病無疑。他有少陽病,但無寒熱往來,因為與太陽和陽明病同時存在,所以沒有寒熱交錯的情況。

於是,我開立了生石膏、玄參各一兩,連翹三錢,茵陳、甘草各二錢,讓患者煎湯一次服用。服藥後不久,全身開始出汗,約一小時後汗才停,自此各種病狀都痊癒了。他的哥哥懂一些醫學,疑惑地問:這次服的藥中完全沒有發汗的成分,為什麼服後會透過出汗康復呢?我回答:出汗的方式是調節陰陽平衡,讓身體自然出汗,而不是強迫出汗。如果強迫出汗,通常不會痊癒,甚至可能使病情惡化。

像這種三陽合併的病情,其病機本來就希望通過手太陰絡道,外達皮毛,所以右手脈象關前會特別浮。由於脈象深度按壓有力,可知陽明的積熱尚未消散,因此使用生石膏、玄參來調節燥熱,冷熱化合,自然能出汗。再加上少量的連翹、茵陳(可代替柴胡)以幫助宣通,於是隨著病情發展,達到皮毛而出汗,病也就康復了。

另一個案例,一位接近三十歲的人,因為長途勞累,感染嚴重的風寒,匆忙回家後,就躺在牀上無法起身。經過醫生診治,病情半個月後反而更加嚴重。我診斷時,看到他精神恍惚,胡言亂語,肢體偶爾抽搐不安,兩眼直視,好像什麼都沒看到,全身微熱,偶爾會出現潮熱,心中感覺如何,問他也無法回答,他的大便每天都有排泄,但都是稀便,脈象左右都細弱而浮,心跳超過每分鐘一百次,深度按壓就沒有脈象。

根據這個病情,肢體抽搐、兩眼直視,偶爾出現潮熱,是少陽的特徵;精神恍惚、胡言亂語是陽明的特徵;脈象細弱而浮,是由少陽回歸太陽的表現,所以稱之為三陽合病。《傷寒論》中的少陽篇提到的三陽合病,然而,《傷寒論》中描述的是三陽合病的實證,而這個病例是三陽合病的虛證,而且是非常虛弱的病情。一般來說,三陽合病因為病已經回到表面,應該透過出汗而康復,這個病雖然虛弱,也應該透過出汗而康復。

只是因為脈象快速而無根,真陰大量流失,陽氣上升而陰氣無法跟上,所以無法產生汗水。治療這種病情,應該先不管外感,而是以滋養真陰為主,連續服用幾劑,等到陰氣充足,自然能與陽氣化合而產生汗水,汗水出來後,病就會好了。如果只知道病需要出汗才能康復,在脈象快速而無根的時候,就用藥物強迫出汗,不論汗水是否容易出來,即使服藥後出汗,病人很可能會虛脫。

我為他開立了生地黃、熟地黃、生山藥、大枸杞各一兩,玄參、沙參、淨萸肉各五錢,煎一大碗湯,分兩次溫熱服用。這個藥一天一夜內連服兩劑。第二天早上再次診脈,心跳不到每分鐘六十次,精神也變得清醒,自從服藥後大便沒有排泄,於是在原方中去掉淨萸肉,加入青連翹二錢,服藥後全身出汗,病狀就像消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