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圖翼

明朝醫家張介賓,以其對《黃帝內經》的深入鑽研與獨到闡釋,在中醫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重要著作《類經》,將奧博繁複的《內經》原文,依類分門,條理清晰,極大地方便了後學的研習。而為了進一步輔助讀者理解《類經》的註文,特別是針對原文中較為艱澀難明的部份,張介賓又撰寫了《類經圖翼》一書,共十一卷,刊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

《類經圖翼》之名,顧名思義,即是以圖解的方式,作為《類經》的羽翼輔助,旨在彌補《類經》註釋中某些方面(尤其針灸經穴)的不足與未盡之處。張介賓認為,《內經》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涵蓋陰陽變化、臟腑經絡、音律象數等諸多領域。欲窮其理,實屬不易。他在《類經》序中自述,初研《內經》時曾嘗試摘要,後發現經文言言金石,字字珠璣,無可摘遺,遂發憤將兩經(《素問》、《靈樞》)合為一體,類分十二門,命名《類經》,以期發隱就明,轉難為易,公之於人,俾後學瞭然。而《類經圖翼》的撰寫,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與圖文化呈現。

本書內容主要分為兩大塊:運氣與針灸。

運氣部分 (卷一至卷二)

這部分集中討論五運六氣學說,共收錄八十餘篇論述和圖表。張介賓在《內經》運氣學說的闡釋上用力甚深,被譽為闡釋《內經》運氣學說最為詳徹者之一。他並非孤立地講解運氣,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宇宙觀背景下。從提供的《卷一》開篇內容即可見一斑。他從太極圖論(太極、無極、陰陽、四象、五行)講起,探討天地萬物的生成原理、理氣關係、陰陽動靜變化,並將這些宇宙層面的概念與醫學緊密聯繫。他明確指出,「理氣陰陽之學,實醫道開卷第一義」,認為不明此根本原理,便不足以言醫。

在太極圖論中,張介賓徵引了《天元紀大論》、《老子》、《周易》、《邵子》(邵雍)等經典和先賢的論述,將「太虛」、「太極」、「無極」、「陰陽」等概念與宇宙的生成與變化聯繫起來,強調「理氣陰陽」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他引用朱熹等大儒的觀點,闡釋「理」與「氣」的關係,指出「天下無理外之氣,亦無氣外之理」,強調理氣不相離,氣行則理亦行。這種將醫學根植於廣闊的宇宙哲學和理學思想的闡釋方式,體現了明代醫家受當時學術思潮影響的特點,也顯示了張介賓力圖從根本上把握《內經》精髓的努力。他認為,不明瞭宇宙生成的「一」與「萬」,便無法理解醫學中的氣化生變。

緊隨太極圖論的陰陽體象部分,則更深入地闡述了陰陽作為天地之道、五物紀綱、變化父母、生殺本始、神明之府的地位。張介賓區分了「先天」與「後天」的概念,將「無極而太極」視為先天之氣,「太極而陰陽」視為後天之形。他引用程頤、朱熹、邵雍等人的觀點,將陰陽、剛柔與天地四象(日月星辰、水火土石)聯繫起來,進一步細化了陰陽內部的層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和剛柔內部的層次(太剛、太柔、少剛、少柔),並將其與天地萬物的具體形態和變化聯繫起來。這部分內容為理解五運六氣的氣化、消長、盛衰奠定了哲學和物理基礎。透過圖解,張介賓可能旨在將這些抽象的哲學概念以更直觀的方式呈現,幫助讀者理解運氣變化的內在機理與外在表現。

總的來說,運氣部分不僅是對《內經》相關篇章的解讀,更是張介賓將天地大道與人體生理病理相聯繫的體現。他從最根本的宇宙生成論入手,層層深入,闡釋了運氣作為天地之氣運行規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圖表的運用,則有利於將這些複雜的週期和關係系統化、視覺化,增強理解和記憶。

針灸部分 (卷三至卷十一)

這是《類經圖翼》篇幅最長的部分,佔全書絕大部分。這部分意在補充發揮《類經》在《內經》有關針灸經穴方面註釋的未盡之處。內容編排上,首論經絡俞穴,這應是對《內經》中經絡循行、臟腑所屬、俞穴定位與主治的系統梳理和補充說明,輔以圖解,使得複雜的經絡系統和穴位位置更為清晰。

其次載有針灸要穴歌及諸證灸法要穴。這部分更偏向臨床實用。針灸要穴歌是以歌訣形式將常用或重要的俞穴及其主治功用編寫出來,便於記憶和應用,是古代針灸學術傳承常用的方式。諸證灸法要穴部分則針對各種常見疾病,列舉相應的灸療要穴和方法。這表明《類經圖翼》不僅涵蓋了針灸的基礎理論(經絡俞穴),也深入到臨床的選穴配穴和治療方法。

相較於運氣部分,《針灸》部分更廣泛地徵引有關資料。這反映了張介賓在針灸學上的匯通百家精神。針灸的發展歷經多個朝代,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和文獻。張介賓在闡釋《內經》針灸思想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將前人重要的針灸論述、經驗和方法融入其中,使得這部分內容更加豐富和實用。這種綜合性的特點,也提升了《針灸》部分的參考價值。圖解在此部分的應用,對於展示經絡循行路線、穴位位置圖、以及某些針灸操作手法(雖然原文未提供圖例,但「圖翼」之名暗示了這種可能性)至關重要,能夠幫助學習者更直觀地掌握針灸知識。

《類經圖翼》的整體價值與特色

  1. 對《類經》的完善與補充: 《類經圖翼》是張介賓《類經》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並非獨立成書,而是圍繞《類經》展開,特別針對運氣和針灸這兩個相對複雜或臨床應用性強的領域進行深化和圖解。它填補了《類經》在這些方面的某些空白,使得張介賓對《內經》的闡釋更加全面和完整。

  2. 圖文並茂的教學輔助: 「圖翼」的精髓在於「圖」。在古代,圖解是極為重要的知識傳播和學習工具,尤其對於空間概念強、循行複雜的經絡穴位,以及抽象的運氣運行規律。圖解能夠將文字難以表達或需要反覆想像的內容直觀化,極大地降低了學習難度,正如《序》中所言,務俾後學瞭然,見便得趣。

  3.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運氣部分從宇宙觀和哲學高度闡釋天地之理與人體之氣的關係,是高層次的理論探討;針灸部分則落實到經絡、穴位、治療方法,是臨床應用的直接指導。這種結構安排,體現了張介賓醫學思想中理論與實踐並重的特點。

  4. 繼承與創新的體現: 張介賓對《內經》的推崇備至,認為它是醫道的心法傳承,這是繼承。但他不拘泥於原文和前人註解,勇於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類分、闡釋、補充,並利用圖解這一形式,這體現了他的創新精神。他在針灸部分廣泛徵引前人資料,也是對前賢經驗的繼承與整合。

  5. 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類經》及其附屬著作(包括《圖翼》、《附翼》)是明清以後研習《內經》的重要參考體系。張介賓對運氣學說的系統闡釋和對針灸學的整理補充,對後世醫家研究這兩部分內容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用資料。尤其在《內經》難以索解之處,《類經》體系的分類和註釋,以及《圖翼》的輔助,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從張介賓的自序中可以看出,他不僅是一位醫術精湛的醫家,更是一位富有哲學思考的學者。他將醫學視為「贊天地之生者」,是「贊天地之生者」,是與「仁孝之大端,養生之首務」相關的事業。他強調醫者須「精敏之思」、「果敢之勇」、「圓融之智」、「堅持之守」,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根本在於「窮理盡性,格物致知」,即深入鑽研經典,理解天地之理。他批判當時醫者不讀《內經》,僅憑經驗或方書行醫的現象,認為這是「索方書、求糟粕以圖僥倖」,對病人造成嚴重危害。他認為,醫道應當是「理」,「理透心明斯至矣」。這說明了他對《內經》及其所蘊含的宇宙哲學、生命原理的高度重視,這也正是他在《類經圖翼》開篇便論述太極、陰陽的原因。

《類經圖翼》作為《類經》的補充,其價值與《類經》相輔相成。它以圖解的形式,特別在理論抽象的運氣和應用性強的針灸領域,為讀者提供了一條更為便捷的學習路徑。對於希望深入理解《黃帝內經》、系統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技能的學者而言,這部書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現存的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並附刊《類經附翼》,為現代讀者提供了研習張介賓整個《類經》體系的便利。

總而言之,《類經圖翼》是明代醫家張介賓所著的一部重要中醫典籍。它作為《類經》的補充,以圖解方式深入闡釋了《內經》中的運氣學說和針灸經穴內容。運氣部分從宇宙生成論出發,將天地之理與人體之氣相聯繫,闡釋運氣變化的規律;針灸部分系統梳理經絡俞穴,收載針灸歌訣和灸法要穴,注重臨床實用。全書圖文並茂,內容豐富,體現了張介賓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廣博的學術視野,對後世中醫學,特別是運氣學說和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和臨床參考價值。


序 (1)

序 (2)

序 (3)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六 (13)

卷六 (14)

卷六 (15)

卷六 (16)

卷六 (17)

卷六 (18)

卷六 (19)

卷六 (20)

卷六 (21)

卷六 (22)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七 (12)

卷七 (13)

卷七 (14)

卷七 (15)

卷七 (16)

卷七 (17)

卷七 (18)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

卷八 (7)

卷八 (8)

卷八 (9)

卷八 (10)

卷八 (11)

卷八 (12)

卷八 (13)

卷八 (14)

卷八 (15)

卷八 (16)

卷八 (17)

卷八 (18)

卷八 (19)

卷八 (20)

卷九 (1)

卷九 (2)

卷九 (3)

卷九 (4)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 (4)

卷十 (5)

卷十 (6)

卷十 (7)

卷十一 (1)

卷十一 (2)

卷十一 (3)

卷十一 (4)

卷十一 (5)

卷十一 (6)

卷十一 (7)

卷十一 (8)

卷十一 (9)

卷十一 (10)

卷十一 (11)

卷十一 (12)

類經附翼卷一 (1)

類經附翼卷一 (2)

類經附翼卷一 (3)

類經附翼卷一 (4)

類經附翼卷一 (5)

類經附翼卷一 (6)

類經附翼卷一 (7)

類經附翼卷一 (8)

類經附翼卷一 (9)

類經附翼卷一 (10)

類經附翼卷二 (1)

類經附翼卷二 (2)

類經附翼卷二 (3)

類經附翼卷二 (4)

類經附翼卷二 (5)

類經附翼卷二 (6)

類經附翼卷二 (7)

類經附翼卷二 (8)

類經附翼卷二 (9)

類經附翼卷二 (10)

類經附翼卷二 (11)

類經附翼卷二 (12)

類經附翼卷三 (1)

類經附翼卷三 (2)

類經附翼卷三 (3)

類經附翼卷三 (4)

類經附翼卷三 (5)

類經附翼卷三 (6)

類經附翼卷三 (7)

類經附翼卷三 (8)

類經附翼卷三 (9)

類經附翼卷三 (10)

類經附翼卷三 (11)

類經附翼卷三 (12)

類經附翼卷三 (13)

類經附冀卷四 (1)

類經附冀卷四 (2)

類經附冀卷四 (3)

類經附冀卷四 (4)

類經附冀卷四 (5)

類經附冀卷四 (6)

類經附冀卷四 (7)

類經附冀卷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