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圖翼》~ 序 (3)

回本書目錄

序 (3)

1.

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醫者,贊天地之生者也。人參兩間,惟生而已,生而不有,他何計焉?故聖人體天地好生之心,闡明斯道,誠仁孝之大端,養生之首務,而達人之必不可廢者。惟其理趣幽深,難於窮究,欲徹其蘊,須悉天人。蓋人之有生,惟天是命,天之所毓,惟人最靈。

故造化者天地之道,而斡旋者聖人之能,消長者陰陽之幾,而燮理者明哲之事,欲補天功,醫其為最。惟是死生反掌,千里毫釐,攸系匪輕,譚非容易。故不有精敏之思,不足以察隱;不有果敢之勇,不足以迴天;不有圓融之智,不足以通變;不有堅持之守,不足以萬全。凡此四者,缺一不可,必欲備之,則惟有窮理盡性,格物致知,以求聖人之心斯可也。

然心法之傳,止賴內經一書,苟欲舍是而言醫,不過索方書、求糟粕以圖僥倖,皆苟且之流耳。醫而苟且,害可勝言哉!故扁鵲採靈素之精要,設為八十一難以開來學,而邵庵虞先生曰:未必經之當難者,止此八十一條。蓋亦有感而云然。余因醉心有年,遂通為類注並圖翼、附翼等義,雖辭多煩贅,俚鄙不文,蓋亦慮初學之難明,而求悉於理耳。昔人云:醫者意也,意思精詳則得之。

余曰:醫者理也,理透心明斯至矣。夫扁鵲之目洞垣者,亦窺竅於理耳。故欲希扁鵲之神,必須明理;欲明於理,必須求經;經理明而後博採名家,廣資意見,其有不通神入聖者,未之有也。高明者以謂然否?通一子又序。

白話文:

[序]

人活著是天地間最大的德行,而醫生則是輔助天地使萬物生生不息的人。人活著,只是活著而已,不去佔有,還能有什麼計較呢?所以聖人體察天地愛護萬物生長的本心,闡明醫學之道,這正是仁孝的根本,養生的首要任務,也是達者必不可或缺的。但醫學道理深奧難懂,難以窮盡,想要徹底了解,必須通曉天地人三者的道理。因為人的生死,都掌握在天,而天地所孕育的,人是最靈敏的。

所以,天地運行的規律是造化的道理,而能調控這規律的是聖人的能力;陰陽消長的變化是自然界的趨勢,而能協調陰陽的是聰明睿智的人所做的事。想要補足天地之功,醫術是最重要的。然而生死只在一念之間,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責任重大,談何容易。所以,沒有精明敏銳的思維,就無法察覺隱微之處;沒有果敢的勇氣,就無法扭轉乾坤;沒有圓融通達的智慧,就無法應變萬千;沒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就無法做到萬無一失。這四者缺一不可,想要兼備,就必須窮究事物的道理,完善自身的品性,推究事物的本質,獲得真知,才能達到聖人的境界。

然而醫學心法的傳承,只依靠《內經》一書。如果拋開《內經》而談醫術,只不過是蒐集一些方劑,拾取一些糟粕,企圖僥倖成功,都是投機取巧的做法。醫生如果投機取巧,其危害難以言喻!所以扁鵲汲取《靈樞》、《素問》的精華,編寫了八十一難以闡明醫理,而邵庵虞先生說:未必經書中應該探討的難點,只有這八十一條。大概也是有感而發。我多年來醉心於醫學,於是將其整理分類,並添加圖表註釋,儘管文字冗長繁瑣,粗俗不文雅,但也是考慮到初學者不易理解,而希望他們能徹底明瞭醫理。古人說:醫術在於用心,心思精細就能掌握醫術。

我說:醫術在於明理,道理通透,心智清明才能達到醫術的最高境界。扁鵲目光如炬,也是因為他洞察了醫學的道理。所以想要達到扁鵲那樣的醫術境界,必須明瞭醫學道理;想要明瞭醫理,必須研讀經典;經書的道理明瞭之後,再廣泛學習名家醫論,吸收多方意見,這樣才能通達神明,達到聖人的境界,否則是不可能的。高明者認為如何呢?通一子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