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圖翼》~
1. 卷一
2. 運氣(上)
3. 太極圖論
太虛者,太極也,太極本無極,故曰太虛。天元紀大論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此之謂也。
太極者,天地萬物之始也。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孔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邵子曰:若論先天一事無,後天方要著工夫。由是觀之,則太虛之初,廓然無象,自無而有,生化肇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極,太極動靜而陰陽分。故天地只此動靜,動靜便是陰陽,陰陽便是太極,此外更無餘事。
朱子曰:太極分開,只是兩個陰陽,陰氣流行則為陽,陽氣凝聚則為陰,消長進退,千變萬化,做出天地間無限事來,以故無往而非陰陽,亦無往而非太極。夫太極者,理而已矣。朱子曰:象數未形理已具。又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先有此理。先儒曰:天下無理外之氣,亦無氣外之理。
故理不可以離氣,氣不可以外理,理在氣亦在,氣行理亦行。夫既有此氣,則不能無清濁而兩儀以判;既有清濁,則不能無老少而四象以分。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動靜有機,陰陽有變。由此而五行分焉,氣候行焉,神鬼靈焉,方隅位焉。河洛布生成之定數,卦氣存奇偶之化幾。
有死有生,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氣運之消長無端。體象有常者可知,變化無窮者莫測。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渾然太極之理,無乎不在。所以萬物之氣皆天地,合之而為一天地;天地之氣即五物,散之而為萬天地。故不知一,不足以知萬;不知萬,不足以言醫。
理氣陰陽之學,實醫道開卷第一義,學者首當究心焉。
白話文:
太極圖論
太虛就是太極,太極本就無極,所以稱為太虛。《天元紀大論》說:「太虛廣闊無垠,萬物化生於此」,就是這個意思。
太極是天地萬物最初的本源。《太始天元冊文》說:「太虛廣闊無垠,萬物化生於此。」老子說:「無名是天地之始,有名是天地之母。」孔子說:「《易經》有太極,由此生出陰陽。」邵雍說:「若論先天一體的虛無狀態,後天才能下功夫。」從這些觀點來看,太極之初,空闊無形,從無到有,化生萬物,從一而生,這就是太極。太極的動靜變化,就分成了陰陽。所以天地間只有動靜,動靜就是陰陽,陰陽就是太極,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了。
朱熹說:太極分開,只是陰陽兩種,陰氣流行就成為陽,陽氣凝聚就成為陰,陰陽消長進退,變化無窮,造就了天地間無限的事物,所以沒有什麼不是陰陽,也沒有什麼不是太極。太極就是指理。朱熹說:「陰陽的象數未成形,但理已經具備。」又說:「在天地未形成之前,總歸先有這個理。」前代儒者說:「天下沒有脫離於理的氣,也沒有脫離於氣的理。」
所以理不能離開氣,氣不能離開理,理存在於氣中,氣運行於理中。既有此氣,就必然有清濁之分,而陰陽由此而判別;既有清濁,就必然有老少之分,而四象由此而區分。所以清陽之氣為天,濁陰之氣為地,動靜各有其機理,陰陽不斷變化。由此而產生五行,氣候運行,神鬼靈異,四方方位。河圖洛書闡明了萬物生成的法則,卦象氣運體現了奇偶變化的機率。
有生有死,造化之運轉生生不息;有升有降,氣運之消長無窮無盡。事物本質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而變化的無窮無盡卻難以預測。因此,事物可以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大的可以建立天地,小的可以細微到毫毛,渾然一體的太極之理,無處不在。所以萬物的氣都來自天地,合起來就是一個天地;天地的氣就是五行的氣,散開來就是萬千天地。所以不了解一,就無法了解萬;不了解萬,就不能談論醫學。
理、氣、陰陽的學說,是醫學入門的第一要義,學習者應該首先深入研究。
4. 陰陽體象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五物之紀綱,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體象之道,自無而有者也。無者先天之氣,有者後天之形。邵子曰:天依形,地附氣;氣以造形,形以寓氣。是以開物者為先天,成物者為後天;無極而太極者先天,太極而陰陽者後天;數之生者先天,數之成者後天;無聲無臭者先天,有體有象者後天。先天者太極之一氣,後天者兩儀之陰陽,陰陽分而天地立,是為體象之祖,而物之最大者也。由兩儀而四象,由四象而五行。
程子曰:四象者,陰陽剛柔也。陰陽生天,剛柔生地。朱子曰:天之四象,日月星辰是也;地之四象,水火土石是也。邵子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陰陽之中,又有陰陽,故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剛柔之中,又有剛柔,故有太剛太柔,少剛少柔。
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體盡;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體盡。又曰:物之大者,莫若天地。天之大,陰陽盡之;地之大,剛柔盡之。陰陽盡而四時成,剛柔盡而四維成。四象既分,五行以出,而為水火木金土。
五行之中,復有五行,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陽相合,萬象乃生。本乎陽者親上,本乎陰者親下。在天為風雲雷雨,在地為河海山川,在方隅為東南西北,在氣候為春夏秋冬。東有應木之蒼龍,西有屬金之白虎。南方赤鳥,得火氣而飛昇;北陸玄龜,得水性而潛地。人稟三才之中氣,為萬物之最靈,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故二五之氣,無乎不具;萬有之技,無乎不能。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以應之;地之四象,人有氣血骨肉以應之。三百六十骨節,以應周天之度數;一萬三千五百息,以通晝夜之潮汐。故邵子曰:頭圓象天,足方履地,面南背北,左東右西,直立兩間之中,正居子午之位。又曰: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節可以觀天,掌文可以察地。
得氣之清而正者,為聖為賢;得氣之偏而濁者,為愚為不肖。近東南者多柔而仁,近西北者多剛而義,夷狄亦人而暴悍無札,以地有偏正,氣有純駁,稟賦所使,不期而然。故左氏以民之善惡,本乎六氣,謂陽稟多者剛而烈,陰稟多者懦而柔,躁戾者陽中之惡,狡險者陰中之乖。
是以水性主動而偏則流,火性主急而偏則烈,木性多和而偏則柔,金性多剛而偏則狠,土性多靜而偏則愚。至若禽獸草木,動植飛潛,無情有性,莫不皆然。禽獸橫生,草木倒生,橫生者首東尾西,倒生者枝天根地,亦皆有五氣之殊,四方之異。以動者而言,得木氣則角而仁柔,得金氣則齒而剛利,火性者飛而親上,水性者潛而就下,土性者靜而喜藏。西北之蟲,鱗甲而多蟄;東南之蟲,羽毛而常騰。
以植者而言,得東氣者多長而秀,得南氣者多茂而鬱,斯二者春夏榮而秋冬落;得西氣者多強而勁,得北氣者多堅而曲,斯二者春夏落而秋冬榮。凡萬物化生,總由二氣。得乾道者,於人為男,於物為牡;得坤道者,於人為女,於物為牝。乾類屬陽者多動,坤類屬陰者多靜。
方隅歲月,氣有不同,萬物適值其氣,隨所受而成其性。氣得中和,則天為至粹,地為至精,人為至德,飛為鸞鳳,走為麒麟,介為龜龍,草為芝蘭,木為松柏,石為金玉;氣得偏駁,則天有至眚,地有至幽,人有至戾,飛有鴟梟,走有狼虎,介有虺蜴,草有毒吻,木有枳棘,石有礓礫,孰匪陰陽之體象。
再自其形跡之有無而言,則晝夜旦暮,朔晦望弦,陰晴寒熱,大小方圓,高下升降,左右後先,夫婦男女,言動語默,呼吸表裡,浮沉出入,俯仰向背,血氣臟腑,輕重粗細,前後頭尾,皆體象之有形者也;又如動靜幽顯,盈虛消息,聲音律呂,志意善惡,曰鬼曰神,曰魂曰魄,曰變曰化,曰微曰極,皆體象之無形者也。然有此必有彼,有對必有待。
物各有父母,分牝牡於蜉蝣;物各一太極,包兩儀於子粒。如蚊喙至微,能通血氣;蝨睛最眇,亦辨西東。用是而推,則至廣至極,至微至精,隨氣而聚,觸幾而生,大不可量,小不可測,何莫非陰陽之至德,化工之精妙,亦豈可以造作而形容者歟!至若奇偶相銜,互藏其宅;一二同根,神化莫測。天為陽矣,而半體居於地下;地為陰矣,而五嶽插於天中。
高者為陽,而至高之地,冬氣常在;下者為陰,而汙下之地,春氣常存。水本陰也,而溫谷之泉能熱;火本陽也,而蕭丘之焰則寒。陰者宜暗,水則外暗而內明;陽體宜明,火則外明而內暗。聲於東而應於西,形乎此而影乎彼。浴天光於水府,涵地影於月宮。陽居盛暑,而五月靡草死;陰極嚴寒,而仲冬薺麥生。
此其變化之道,寧有紀極哉?第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而陰陽之氣,本同一體。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夫始者天地之立心,生者天地之作用。惟其以無心之心,而成不用之用,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則無窮。故有是象則有是理,有是理則有是用。
孰非吾道格致之學,所當默識心通者哉?余嘗聞之滑伯仁云: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得其理則象可得而推矣。使能啟原而達流,因此而識彼,則萬化之幾,既在吾心,而左右逢原,頭頭是道矣。孰謂陰陽體象之理為迂遠,而可置之無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