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圖翼》~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運氣(上)
3. 太極圖論
太虛者,太極也,太極本無極,故曰太虛。天元紀大論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此之謂也。
太極者,天地萬物之始也。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孔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邵子曰:若論先天一事無,後天方要著工夫。由是觀之,則太虛之初,廓然無象,自無而有,生化肇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極,太極動靜而陰陽分。故天地只此動靜,動靜便是陰陽,陰陽便是太極,此外更無餘事。
朱子曰:太極分開,只是兩個陰陽,陰氣流行則為陽,陽氣凝聚則為陰,消長進退,千變萬化,做出天地間無限事來,以故無往而非陰陽,亦無往而非太極。夫太極者,理而已矣。朱子曰:象數未形理已具。又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先有此理。先儒曰:天下無理外之氣,亦無氣外之理。
故理不可以離氣,氣不可以外理,理在氣亦在,氣行理亦行。夫既有此氣,則不能無清濁而兩儀以判;既有清濁,則不能無老少而四象以分。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動靜有機,陰陽有變。由此而五行分焉,氣候行焉,神鬼靈焉,方隅位焉。河洛布生成之定數,卦氣存奇偶之化幾。
有死有生,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氣運之消長無端。體象有常者可知,變化無窮者莫測。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渾然太極之理,無乎不在。所以萬物之氣皆天地,合之而為一天地;天地之氣即五物,散之而為萬天地。故不知一,不足以知萬;不知萬,不足以言醫。
理氣陰陽之學,實醫道開卷第一義,學者首當究心焉。
白話文:
太極圖論
太虛就是太極,太極本就無極,所以稱為太虛。《天元紀大論》說:「太虛廣闊無垠,萬物化生於此」,就是這個意思。
太極是天地萬物最初的本源。《太始天元冊文》說:「太虛廣闊無垠,萬物化生於此。」老子說:「無名是天地之始,有名是天地之母。」孔子說:「《易經》有太極,由此生出陰陽。」邵雍說:「若論先天一體的虛無狀態,後天才能下功夫。」從這些觀點來看,太極之初,空闊無形,從無到有,化生萬物,從一而生,這就是太極。太極的動靜變化,就分成了陰陽。所以天地間只有動靜,動靜就是陰陽,陰陽就是太極,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了。
朱熹說:太極分開,只是陰陽兩種,陰氣流行就成為陽,陽氣凝聚就成為陰,陰陽消長進退,變化無窮,造就了天地間無限的事物,所以沒有什麼不是陰陽,也沒有什麼不是太極。太極就是指理。朱熹說:「陰陽的象數未成形,但理已經具備。」又說:「在天地未形成之前,總歸先有這個理。」前代儒者說:「天下沒有脫離於理的氣,也沒有脫離於氣的理。」
所以理不能離開氣,氣不能離開理,理存在於氣中,氣運行於理中。既有此氣,就必然有清濁之分,而陰陽由此而判別;既有清濁,就必然有老少之分,而四象由此而區分。所以清陽之氣為天,濁陰之氣為地,動靜各有其機理,陰陽不斷變化。由此而產生五行,氣候運行,神鬼靈異,四方方位。河圖洛書闡明了萬物生成的法則,卦象氣運體現了奇偶變化的機率。
有生有死,造化之運轉生生不息;有升有降,氣運之消長無窮無盡。事物本質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而變化的無窮無盡卻難以預測。因此,事物可以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大的可以建立天地,小的可以細微到毫毛,渾然一體的太極之理,無處不在。所以萬物的氣都來自天地,合起來就是一個天地;天地的氣就是五行的氣,散開來就是萬千天地。所以不了解一,就無法了解萬;不了解萬,就不能談論醫學。
理、氣、陰陽的學說,是醫學入門的第一要義,學習者應該首先深入研究。
4. 陰陽體象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五物之紀綱,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體象之道,自無而有者也。無者先天之氣,有者後天之形。邵子曰:天依形,地附氣;氣以造形,形以寓氣。是以開物者為先天,成物者為後天;無極而太極者先天,太極而陰陽者後天;數之生者先天,數之成者後天;無聲無臭者先天,有體有象者後天。先天者太極之一氣,後天者兩儀之陰陽,陰陽分而天地立,是為體象之祖,而物之最大者也。由兩儀而四象,由四象而五行。
程子曰:四象者,陰陽剛柔也。陰陽生天,剛柔生地。朱子曰:天之四象,日月星辰是也;地之四象,水火土石是也。邵子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陰陽之中,又有陰陽,故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剛柔之中,又有剛柔,故有太剛太柔,少剛少柔。
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體盡;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體盡。又曰:物之大者,莫若天地。天之大,陰陽盡之;地之大,剛柔盡之。陰陽盡而四時成,剛柔盡而四維成。四象既分,五行以出,而為水火木金土。
五行之中,復有五行,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陽相合,萬象乃生。本乎陽者親上,本乎陰者親下。在天為風雲雷雨,在地為河海山川,在方隅為東南西北,在氣候為春夏秋冬。東有應木之蒼龍,西有屬金之白虎。南方赤鳥,得火氣而飛昇;北陸玄龜,得水性而潛地。人稟三才之中氣,為萬物之最靈,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故二五之氣,無乎不具;萬有之技,無乎不能。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以應之;地之四象,人有氣血骨肉以應之。三百六十骨節,以應周天之度數;一萬三千五百息,以通晝夜之潮汐。故邵子曰:頭圓象天,足方履地,面南背北,左東右西,直立兩間之中,正居子午之位。又曰: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節可以觀天,掌文可以察地。
得氣之清而正者,為聖為賢;得氣之偏而濁者,為愚為不肖。近東南者多柔而仁,近西北者多剛而義,夷狄亦人而暴悍無札,以地有偏正,氣有純駁,稟賦所使,不期而然。故左氏以民之善惡,本乎六氣,謂陽稟多者剛而烈,陰稟多者懦而柔,躁戾者陽中之惡,狡險者陰中之乖。
是以水性主動而偏則流,火性主急而偏則烈,木性多和而偏則柔,金性多剛而偏則狠,土性多靜而偏則愚。至若禽獸草木,動植飛潛,無情有性,莫不皆然。禽獸橫生,草木倒生,橫生者首東尾西,倒生者枝天根地,亦皆有五氣之殊,四方之異。以動者而言,得木氣則角而仁柔,得金氣則齒而剛利,火性者飛而親上,水性者潛而就下,土性者靜而喜藏。西北之蟲,鱗甲而多蟄;東南之蟲,羽毛而常騰。
白話文:
陰陽體象
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萬物運行的根本,是萬物變化之源,也是生死之根本,更是神明居住的地方。
萬物的形體,是由無到有而形成的。無,指的是先天之氣;有,指的是後天之形體。邵雍說:天依附於形體,地依附於氣;氣化生形體,形體包容氣。所以,開闢萬物的是先天,完成萬物的是後天;無極而太極是先天,太極而陰陽是後天;數的產生是先天,數的形成是後天;無聲無臭的是先天,有形有體的是後天。先天是太極的一股氣,後天是兩儀的陰陽,陰陽分化,天地於是形成,這是萬物體象的根本,也是萬物中最重要的。由兩儀生四象,由四象生五行。
程頤說:四象,就是陰陽的剛柔。陰陽化生天,剛柔化生地。朱熹說:天的四象是日月星辰,地的四象是水火土石。邵雍說:天由動而生,地由靜而生。動的開始,陽氣就產生;動到極點,陰氣就產生;靜的開始,柔氣就產生;靜到極點,剛氣就產生。陰陽之中,又有陰陽,所以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剛柔之中,又有剛柔,所以有太剛太柔,少剛少柔。
太陽是太陽,太陰是月亮,少陽是星辰,少陰是星宿,日月星辰交相輝映,就構成了天體的全部;太柔是水,太剛是火,少柔是土,少剛是石,水火土石交相作用,就構成了地體的全部。又說:萬物中最大的,莫過於天地。天的廣大,包含了所有的陰陽;地的廣大,包含了所有的剛柔。陰陽的完整,造就了四季的變化;剛柔的完整,造就了四維的結構。四象既已分化,五行就出現了,即水火木金土。
五行之中,又包含五行,陰根植於陽,陽根植於陰,陰陽相互作用,萬物才能生長。本於陽的向上,本於陰的向下。在天,表現為風雲雷雨;在地,表現為河海山川;在方位,表現為東南西北;在氣候,表現為春夏秋冬。東方有屬木的蒼龍,西方有屬金的白虎;南方赤鳥,得到火氣而飛翔;北方玄武,得到水氣而潛藏。人體吸收天地之氣,是萬物中最靈性的,眼睛能看到萬物的顏色,耳朵能聽到萬物的聲音,鼻子能聞到萬物的氣味,嘴巴能嚐到萬物的味道。所以,天地間的各種氣息,人體都具備;萬物的技能,人體也都能掌握。
天的四象,人體有耳目口鼻與之相應;地的四象,人體有氣血骨肉與之相應。三百六十個骨節,與周天三百六十度相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與晝夜的潮汐相應。所以邵雍說:人的頭圓像天,腳方像地,面朝南背朝北,左邊是東,右邊是西,直立於天地之間,正處於子午線的位置。又說:天有四季,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手指的節紋可以觀察天象,手掌的紋路可以觀察地象。
得到氣息清正的人,就是聖人賢人;得到氣息偏濁的人,就是愚人和不肖之人。靠近東南的人,多柔善仁;靠近西北的人,多剛而義。夷狄之人雖然也是人,卻粗暴蠻橫,這是因為地域有偏正,氣息有純雜,禀賦使然,並非偶然。所以左丘明說,人的善惡,根源於六氣,認為陽氣多的人剛烈,陰氣多的人懦弱,暴躁的人是陽氣中的邪惡,狡詐的人是陰氣中的乖戾。
所以,水的特性是主動,偏則流動;火的特性是急躁,偏則暴烈;木的特性是平和,偏則柔弱;金的特性是剛強,偏則狠毒;土的特性是靜止,偏則愚笨。至於禽獸草木,飛潛動植,無論有情無情,都是如此。禽獸橫生,草木倒生,橫生的動物頭東尾西,倒生的植物枝向上根向下,也都各有五行之氣的不同,四方之氣的差異。就動植物而言,得到木氣的,有角且溫和;得到金氣的,有齒且剛強;火性的動物,飛翔而向上;水性的動物,潛伏而向下;土性的動物,靜止而喜歡隱藏。西北的蟲子,有鱗甲且多蟄伏;東南的蟲子,有羽毛且常飛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