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圖翼》~ 序 (1)
序 (1)
1. 序
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臣,互相討論,發明至理,以遺教後世,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焉。
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按晉皇甫士安甲乙經敘曰: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而或者謂素問、針經、明堂三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夫戰國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敘,業已闢之,此其憶度無稽,固不足深辨。
而又有目醫為小道,並是書且弁髦置之者,是豈巨慧明眼人歟?觀坡仙楞伽經跋云:經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豈知難經出自內經,而僅得其什一,難經而然,內經可知矣。夫內經之生全民命,豈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
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儒其可不盡心是書乎?奈何今之業醫者,亦置靈素於罔聞,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所謂業擅專門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經文奧衍,研閱誠難,其於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運微,印大聖上智於千古之邈,斷乎不能矣。自唐以來,雖賴有啟玄之注,其發明玄秘盡多,而遺漏亦復不少。
蓋有遇難而默者,有於義未始合者,有互見深藏而不便檢閱者。凡其闡揚未盡,靈樞未注,皆不能無遺憾焉。及乎近代,諸家尤不過順文敷演,而難者仍未能明,精處仍不能發,其何裨之與有。
初余究心是書,嘗為摘要,將以自資,繼而繹之,久久,則言言金石,字字珠璣,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遺,因奮然鼓念,異有以發隱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而公之於人,務俾後學瞭然,見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誤己誤人,咸臻至善。於是乎詳求其法,則唯有盡易舊制,顛倒一番,從類分門,然後附意闡發,庶晰其韞;然懼擅動聖經,猶未敢也。
粵稽遠古,則周有扁鵲之摘難,晉有玄晏先生之類分,唐有王太僕之補削,元有滑櫻寧之撮鈔。鑑此四君子而後意訣,且此非十三經之比,蓋彼無須類而此欲醒瞶指迷,則不容不類以求便也。由是,遍索兩經,先求難易,反復更秋,稍得其緒,然後合兩為一,命曰類經。類之者,以靈樞啟素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裡,通其義也。
兩經既合,乃分為十二類。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攝生類;生成之道,兩儀主之,陰陽既立,三才位矣,故二曰陰陽類;人之有生,臟氣為本,五內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臟象類;欲知其內,須察其外,脈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脈色類,臟腑治內,經絡治外,能明終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經絡類;萬事萬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後,握其要矣,故六曰標本類;人之所賴,藥食為天,氣味得宜,五宮強矣,故七曰氣味類;駒隙百年,誰保無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論治類;疾之中人,變態莫測,明能燭幽,二豎遁矣,故九曰疾病類;藥餌不及,古有針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針刺類;至若天道茫茫,運行今古,苞無窮協惟一,推之以理,指諸掌矣,故十一曰運氣類;又若經文連屬,難以強分,或附見於別門,欲求之而不得,分條索隱,血脈貫矣,故十二曰會通類。
白話文:
[序]
《黃帝內經》是古代三墳之一。相傳從軒轅黃帝時代起,他和岐伯、鬼臾區等六位大臣共同討論,闡明了至理,用以教化後世。書中文字高深奧妙,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間涵蓋人事,從大的陰陽變化到小的草木昆蟲,音律象數的起源,臟腑經絡的運行,都一一詳細地闡述。
真是偉大啊!至高無上啊!它流傳不朽,展現了無盡的仁慈,開拓了百姓的壽命,其德行與天地同在,與日月並存,豈僅僅是治病的方術而已?據晉代皇甫士安《甲乙經》敘述說:《黃帝內經》共十八卷,現在的《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合稱《內經》。但有些人認為《素問》、《針經》、《明堂》三書不是黃帝所作,像是戰國時期的作品。然而,戰國時期的文字風格能與之相比擬嗎?宋代高保衡等人在序言中已經駁斥了這種說法,這些臆測毫無根據,不必深究。
也有人認為醫術是小道,輕視並貶低此書,這真是目光短淺之輩嗎?看蘇軾《楞伽經跋》云:「經書之中,最難懂的經書,句句都是道理,字字都是方法。」難道不知道《難經》出自《內經》,卻只得到了它的十分之一嗎?既然《難經》如此,那麼《內經》就更值得重視了。《內經》能使百姓延年益壽,豈能比得上十三經在啟迪民心方面的作用呢?所以玄晏先生說:人身有八尺之軀,卻不懂醫術,這簡直就是行屍走肉。
即使有忠孝之心,慈愛善良的本性,面對君父危難,子女受苦,卻無能為力,這也是聖賢為何要深入思考、極力探討,闡明其道理的原因。由此可見,儒家學者怎能不認真研讀此書呢?然而,現在很多從事醫術的人,卻對《靈樞》、《素問》置之不理,不明白生命奧妙的關鍵,盲目行事,導致他人夭亡;邪氣勝過正氣,使人失去長壽。所謂專精於某一門學科的人就是如此啊!其原因正是因為經文深奧難懂,研讀確實不易,如果對大道尚未明瞭,卻想憑藉它來通曉神明,運用精微之術,在千古之後依然顯現出聖賢的智慧,那絕對是不可能的。自唐代以來,雖然有了啟玄的注釋,闡明了很多深奧玄妙之處,但也遺漏不少。
有的地方因過於艱難而被忽略,有的地方與義理不相符,有的地方因深奧難懂而不方便查閱。總而言之,闡釋不完善,沒有注釋《靈樞》,都存在遺憾。到了近代,各家注釋大多只是順著原文闡述,難點仍然未能解決,精妙之處仍然未能發揮,有什麼益處呢?
我最初鑽研此書,曾作過摘要,以供自己學習,後來不斷深入研究,時間久了,發現字字珠璣,句句精華,竟不知哪些可以取捨,於是奮起精神,希望能將隱晦的地方闡明,將困難的地方簡化,完全闡明其奧妙,並公之於人,務必使後學能夠一目瞭然,方便學習,由淺入深,全面掌握其本源,這樣就不會誤己誤人,都能達到至善的境界。於是仔細探求其方法,唯有徹底改變舊的體例,重新編排,按照類別分類,然後再附上自己的闡釋,才能使其更加清晰明瞭;但是又擔心擅自改動聖賢之書,所以還不敢輕易動手。
回顧古代,周代有扁鵲的《難經》,晉代有玄晏先生的分類,唐代有王太僕的增補刪減,元代有滑櫻寧的摘錄。參考這四位前輩的做法後,我有了主意,而且這與十三經不同,因為十三經不需要分類,而這本書為了方便理解,必須分類。因此,我遍覽兩經,先從容易的部分入手,反覆研讀,逐漸掌握了其脈絡,然後將兩經合二為一,命名為《類經》。所謂「類」就是以《靈樞》闡明《素問》的精微,《素問》闡明《靈樞》的奧妙,兩者相互印證,貫通其義理。
兩經合一後,分為十二類。人世間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生死,能夠保持真氣,符合天道,所以第一類是攝生類;生成之道,陰陽主宰,陰陽既立,三才定位,所以第二類是陰陽類;人的生命,臟腑之氣為根本,五臟六腑都通暢,三垣才能調和,所以第三類是臟象類;想要了解內部,必須觀察外部,脈象和面色可以通曉神明,判斷吉凶,所以第四類是脈色類;臟腑治內,經絡治外,能夠明瞭始終,四大才能安穩,所以第五類是經絡類;萬事萬物,都有本末,知道先後順序,就能掌握其要領,所以第六類是標本類;人賴以生存的,藥食是根本,氣味得宜,五臟才能強健,所以第七類是氣味類;人生百年,誰能保證平安無恙,治療得法,危急就能轉危為安,所以第八類是論治類;疾病侵入人體,變化莫測,明智之人能洞察隱情,邪氣才能消失,所以第九類是疾病類;藥物治療不及時,古代有針灸療法,九種針灸方法可以深入奧妙,大道超凡脫俗,所以第十類是針刺類;至於天道浩瀚無垠,運行於古今,包羅萬象,唯有一種法則,推導其理,就能掌握其中奧妙,所以第十一類是運氣類;還有經文互相連貫,難以強行分割,有些內容在別的類別中也有提及,想要尋找卻找不到,需要條分縷析,才能理清脈絡,所以第十二類是會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