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圖翼》~ 卷一 (2)
卷一 (2)
1. 陰陽體象
以植者而言,得東氣者多長而秀,得南氣者多茂而鬱,斯二者春夏榮而秋冬落;得西氣者多強而勁,得北氣者多堅而曲,斯二者春夏落而秋冬榮。凡萬物化生,總由二氣。得乾道者,於人為男,於物為牡;得坤道者,於人為女,於物為牝。乾類屬陽者多動,坤類屬陰者多靜。
方隅歲月,氣有不同,萬物適值其氣,隨所受而成其性。氣得中和,則天為至粹,地為至精,人為至德,飛為鸞鳳,走為麒麟,介為龜龍,草為芝蘭,木為松柏,石為金玉;氣得偏駁,則天有至眚,地有至幽,人有至戾,飛有鴟梟,走有狼虎,介有虺蜴,草有毒吻,木有枳棘,石有礓礫,孰匪陰陽之體象。
再自其形跡之有無而言,則晝夜旦暮,朔晦望弦,陰晴寒熱,大小方圓,高下升降,左右後先,夫婦男女,言動語默,呼吸表裡,浮沉出入,俯仰向背,血氣臟腑,輕重粗細,前後頭尾,皆體象之有形者也;又如動靜幽顯,盈虛消息,聲音律呂,志意善惡,曰鬼曰神,曰魂曰魄,曰變曰化,曰微曰極,皆體象之無形者也。然有此必有彼,有對必有待。
物各有父母,分牝牡於蜉蝣;物各一太極,包兩儀於子粒。如蚊喙至微,能通血氣;蝨睛最眇,亦辨西東。用是而推,則至廣至極,至微至精,隨氣而聚,觸幾而生,大不可量,小不可測,何莫非陰陽之至德,化工之精妙,亦豈可以造作而形容者歟!至若奇偶相銜,互藏其宅;一二同根,神化莫測。天為陽矣,而半體居於地下;地為陰矣,而五嶽插於天中。
高者為陽,而至高之地,冬氣常在;下者為陰,而汙下之地,春氣常存。水本陰也,而溫谷之泉能熱;火本陽也,而蕭丘之焰則寒。陰者宜暗,水則外暗而內明;陽體宜明,火則外明而內暗。聲於東而應於西,形乎此而影乎彼。浴天光於水府,涵地影於月宮。陽居盛暑,而五月靡草死;陰極嚴寒,而仲冬薺麥生。
此其變化之道,寧有紀極哉?第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而陰陽之氣,本同一體。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夫始者天地之立心,生者天地之作用。惟其以無心之心,而成不用之用,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則無窮。故有是象則有是理,有是理則有是用。
孰非吾道格致之學,所當默識心通者哉?余嘗聞之滑伯仁云: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得其理則象可得而推矣。使能啟原而達流,因此而識彼,則萬化之幾,既在吾心,而左右逢原,頭頭是道矣。孰謂陰陽體象之理為迂遠,而可置之無論哉?
白話文:
以植物來說,得到東方氣息的,多半會長得修長秀美;得到南方氣息的,多半會茂盛濃密。這兩種植物在春夏時節繁榮生長,秋冬時節則會凋零。得到西方氣息的,多半會強壯堅韌;得到北方氣息的,多半會堅硬彎曲。這兩種植物在春夏時節凋落,秋冬時節則會繁榮。所有萬物的化育生成,總是由陰陽二氣所主導。得到乾陽之道的,在人來說是男性,在動物來說是雄性;得到坤陰之道的,在人來說是女性,在動物來說是雌性。乾陽之類屬性偏向陽剛,所以多半好動;坤陰之類屬性偏向陰柔,所以多半好靜。
在不同的方位、時節,陰陽之氣也會有所不同,萬物如果恰好適應了當時的氣息,就會隨著所受到的氣息而形成其獨特的性質。如果陰陽之氣達到中和的狀態,那麼天就會清澈純粹,地就會精華充沛,人就會具有高尚的品德,飛禽會是鸞鳳,走獸會是麒麟,甲殼類會是龜龍,草本植物會是芝蘭,木本植物會是松柏,石頭會是金玉。如果陰陽之氣偏頗不均,那麼天就會有災禍,地就會陰暗幽深,人就會暴戾乖張,飛禽會是鴟梟,走獸會是狼虎,甲殼類會是毒蛇,草本植物會是毒草,木本植物會是荊棘,石頭會是碎石瓦礫。哪一樣不是陰陽體現的現象呢?
再從形體跡象的有或無來說,白天夜晚、早晨黃昏、月初月末、上弦下弦、陰天晴天、寒冷炎熱、大或小、方或圓、高或低、上升或下降、左或右、前或後、夫妻男女、言說或沉默、呼吸或表裡、浮或沉、進入或外出、俯或仰、向或背、血氣臟腑、輕或重、粗或細、前頭或後尾,這些都是陰陽體現的有形之物。另外,像動或靜、隱蔽或顯露、盈或虧、生長或消退、聲音音律、志向或意念、善或惡、鬼或神、魂或魄、變化或化育、細微或極致,這些都是陰陽體現的無形之物。然而有此就必有彼,有對立就必有相對應。
萬物都有父母,即使像蜉蝣這樣的小蟲也分雌雄;萬物都包含一個太極,即使像微小的種子也包含陰陽兩儀。例如蚊子的口器雖然極小,卻能吸取血液;跳蚤的眼睛雖然很小,也能分辨東西。由此推論,就能明白陰陽之氣無所不在,從廣闊到極點,從細微到精妙,都隨著陰陽之氣而凝聚,遇到機會就會產生變化,大到無法衡量,小到無法測量,哪一樣不是陰陽的極致德行,天地化育的精妙之處呢?又怎麼能用人為造作的語言來形容呢!至於奇數偶數互相銜接,互相隱藏其處所;一和二同源而生,其中的奧妙神化難以測度。天屬陽,卻有一半的體積位於地下;地屬陰,卻有五嶽插入雲霄。
高的地方屬陽,但是極高之地卻常年寒冷;低的地方屬陰,但是污穢之地卻能常年溫暖。水本屬陰,但是溫泉卻能發熱;火本屬陽,但是荒丘的火焰卻會寒冷。陰應當隱蔽,但是水卻外表黑暗內裡明亮;陽應當顯露,但是火卻外表明亮內裡黑暗。聲音在東邊發出卻在西邊回應,形狀在此處出現卻在彼處顯影。太陽的光芒照耀在水府,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月宮。陽氣旺盛的盛夏,五月時草木會枯死;陰氣極盛的嚴寒冬天,臘月時薺麥卻能生長。
陰陽變化的道理,哪裡有固定的規律呢?只是陰沒有陽就不能產生,陽沒有陰就不能形成,而陰陽之氣,本來就是同一體。易經說:偉大啊,乾陽之元,是萬物起始的根源;極致啊,坤陰之元,是萬物滋生的基礎。所謂的「起始」,是天地成立的根本心意;所謂的「滋生」,是天地運行的作用。正因為天地以無心的狀態來行其作用,才能成就那無所不能的作用,這就是萬物根源於一,卻變化無窮的原因。所以有了這種現象,就會有這種道理;有了這種道理,就會有這種作用。
哪一樣不是我們探求事物本質的學問,應該默默記在心中,融會貫通的呢?我曾經聽聞滑伯仁說過:最細微的是理,最明顯的是象,體和用本來就是同一源頭,顯和微之間沒有間隔。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能推演出事物的現象。如果能從源頭開始,通達其流向,從已知而認識未知,那麼萬物變化的奧妙,就都掌握在我們的心中,可以左右逢源,事事通達。又怎能說陰陽體象的道理是迂腐遙遠的,而可以不加理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