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圖翼》~ 卷一 (4)
卷一 (4)
1. 鬥綱解
一歲四時之候,皆統於十二辰。十二辰者,以鬥綱所指之地,即節氣所在之處也。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醜,謂之月建。天之元氣,無形可觀,觀鬥建之辰,即可知矣。
白話文:
一年四季的時間,都統屬十二地支。十二地支,是根據北斗星柄所指的位置,來決定節氣所在的方位。正月對應寅,二月對應卯,三月對應辰,四月對應巳,五月對應午,六月對應未,七月對應申,八月對應酉,九月對應戌,十月對應亥,十一月對應子,十二月對應醜,稱為月建。上天的元氣,無形無相不可見,可以通過觀測斗柄所指的地支,來瞭解元氣的變化。
鬥有七星,第一曰魁,第五曰衡,第七曰杓,此三星謂之鬥綱。假如正月建寅,昏則杓指寅,夜半衡指寅,平旦魁指寅,余月仿此。
白話文:
北斗七星中,第一顆稱為魁,第五顆稱為衡,第七顆稱為杓,這三顆星被稱為北斗綱。比如說正月在寅(東北方),黃昏時杓星指向寅方,半夜時衡星指向寅方,拂曉時魁星指向寅方,其他月份以此類推。
2. 十二辰次六合解
十二辰次者,如星紀、析木之類,十二次也;斗杓所指之月,十二建也;日月所會之次,十二辰也。如子月日月會於星紀,乃在牛宿度中;丑月日月會於玄枵,乃在虛宿度中。天地之氣建在子,會在醜;建在醜,會在子;建在寅,會在亥;建在亥,會在寅。十二宮相合皆然,所以謂之六合。前二圖當參看。
白話文:
所謂「十二辰次」,指的是星紀、析木等,總共有十二個「次」;「十二建」是指北斗斗柄指向的月份;「十二辰」是指日月相會的「次」。例如,子月時日月相會於星紀,即在牛宿的範圍內;丑月時日月相會於玄枵,即在虛宿的範圍內。天地之氣在子月建立,在丑月相會;在丑月建立,在子月相會;在寅月建立,在亥月相會;在亥月建立,在寅月相會。十二宮的相合關係都如此,所以稱為「六合」。可以參考前面兩張圖。
3. 二十八宿過宮歌
奎二過戌胃四酉,畢七從申未井九。柳四方才過午行,張十五度歸蛇首。軫十過辰氐二卯,尾三到寅鬥四醜。女星二度入子宮,危十三兮從亥走。
白話文:
奎宿在戌時運行,胃宿在酉時運行。
畢宿在申時、未時運行,井宿在酉時、戌時運行。
柳宿在午時運行。
張宿在巳時運行,運行到15度時進入蛇宿的範圍。
軫宿在辰時運行,氐宿在卯時運行。
尾宿在寅時運行,鬥宿在醜時運行。
女宿在子時運行。
危宿在亥時運行,運行到13度時離開亥宮。
4. 二十八宿說
二十八宿,史記作二十八舍。如角亢氐房心尾箕,為東方七宿,位應蒼龍,共計七十五度。鬥牛女虛危室壁,為北方七宿,位應玄武,共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奎婁胃昴畢觜參,為西方七宿,位應白虎,共八十度。井鬼柳星張翼軫,為南方七宿,位應朱雀,共一百一十二度。
白話文:
二十八星宿,在《史記》中記載為二十八舍。
- 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代表蒼龍,共計七十五度。
- 北方七星:鬥、牛、女、虛、危、室、壁,代表玄武,共計九十八度四分之一度。
- 西方七星:奎、婁、胃、昴、畢、觜、參,代表白虎,共計八十度。
- 南方七星:井、鬼、柳、星、張、翼、軫,代表朱雀,共計一百一十二度。
自房至畢十四宿為陽主晝,自昴至心十四宿為陰主夜,此經星之不動而分主四方晝夜者,總計一百六十八星,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成周天之額數,而凡陰陽氣數之變化,莫不昭著於此,醫家不可不知。
白話文:
從房宿到畢宿的14個星宿屬於陽性,主管白天;從昴宿到心宿的14個星宿屬於陰性,主管夜晚。這些星宿恆定不變,但分主四方白天和夜晚。它們總共有168顆恆星,佔365度四分之一,形成周天的總數。所有陰陽氣數的變化都明顯地體現在這裡,醫家不可不知曉。
5. 中星歲差考
中星者,所以驗歲時之氣候,每於平旦初昏,見於南方正午之位者是也,四時十二月以次而轉。第在堯時天心建子,甲辰冬至,日次虛鼠;漢太初冬至,日次牽牛;唐大衍冬至,日次南鬥;宋至今冬至,日次南箕。又堯時中星昏中昴,今則昏中近奎矣。古今不同如此,始見歲差有度也。
白話文:
中星是一個用於驗證季節氣候的星象,每當黎明和黃昏時,它會出現在南方正午的位置,並且隨著四季和十二個月而移動。
在堯舜時代,中星在子時(冬至)位於虛鼠星座,而到了漢太初時期,中星在冬至時位於牽牛星座,唐朝大衍時期則位於南鬥星座,而從宋朝至今,中星在冬至時位於南箕星座。
此外,在堯舜時代,中星的昏星位於昴宿星附近,如今則昏星位於奎宿附近。這些變化說明瞭古今之間的時間差是有規律的,也證明瞭歲差的存在。
歲差者,以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歲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天度行四分之一而稍有餘,日行四分之一而頗不足,故天度常舒,日度常縮,天漸差而西,日漸差而東,此所以古今有導,自堯時至今已差五十餘度。
白話文:
歲差指的是,天球有 365 度 4 分之一度,年間有 365 天 4 分之一天。天球運行 4 分之一度時會稍有餘度,太陽運行 4 分之一度時會略有不足。因此,天球的度數會逐漸增加,太陽的度數會逐漸縮減。天球漸漸向西偏移,太陽漸漸向東偏移。所以,從古至今都有「歲差」的現象。從堯帝時代到現在,已經偏移了 50 多度。
東晉虞喜謂約以五十年差一度,何承天以為太過,乃倍其年而又覺不及,至隋劉焯取二家之說而折中之,謂七十五年差一度,自後諸說不同,至元世祖用郭守敬所造授時歷,謂六十六年有奇差一度者,似為近之;然歲久時更,恐尚有未能必者。茲並錄之,以見歲差之概。
白話文:
東晉的虞喜認為50年差一度,何承天認為過少,就把年數增加一倍,但仍覺得不夠。到了隋朝,劉焯綜合了兩者的說法,認為75年差一度。之後,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說法。到了元世祖時期,使用了郭守敬製作的授時歷,認為66年零一些天差一度,這比較接近實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曆法也在不斷更改,恐怕還會有不確定的部分。我將這些說法都記錄下來,讓大家瞭解歲差的大概情況。
6. 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說
五運行大論曰: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奎壁臨乾,當戊土之位;角軫臨巽,當己土之位。遁甲經亦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然而曰門曰戶,必有所謂,先賢俱未詳及。
白話文:
《老子》中,本是道,如,相,要,非,大地,為之,兵,命
予嘗考周天七政躔度,則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類,四月入胃昴畢,五月入觜參,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張;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末,以交於軫,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氐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鬥牛,正月入女虛危,至二月復交於春分而入奎壁矣。
白話文:
我曾經研究過天上的七顆星體運行,春分時節二月中旬,太陽進入壁宿初度,然後往南移動,經過奎宿團,四月進入胃星、昴宿星和畢宿,五月進入觜宿、參宿,六月進入井宿和鬼宿,七月進入柳宿、星宿和張宿;秋分時節八月,太陽進入翼宿末度,交會軫宿,然後往北移動,九月進入角宿和亢宿,十月進入氐宿、房宿和心宿,十一月進入尾宿和箕宿,十二月進入鬥宿和牛宿,正月進入女宿、虛宿和危宿,到二月再次交會春分,進入奎宿和壁宿。
是日之長也,時之暖也,萬物之發生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軫始。故曰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夫既司啟閉,要非門戶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又如春分日躔壁初,故言奎壁;秋分日躔翼末,何以不言翼軫而言角軫?蓋自角以後十四宿,計一百七十三度四分度之一;自奎以後十四宿,計一百九十二度。度有不齊,此秋之所以在翼末,而經言角軫者,正以翼度將完而角軫正當其令。
白話文:
春天晝長夜短,氣候溫暖,萬物生長,都是從奎宿和壁宿開始的;秋天晝短夜長,氣候寒冷,萬物收斂,都是從角宿和軫宿開始的。因此說,春分主管開啟,秋分主管閉合。既然春分和秋分負責開啟和閉合天地,不正是門戶嗎?然而,從奎宿和壁宿往南,太陽逐漸接近陽道,所以稱為「天門」;從角宿和軫宿往北,太陽逐漸接近陰道,所以稱為「地戶」。另外,春分那天太陽運行在壁宿的開始,所以說「奎壁」;秋分那天太陽運行在翼宿的末尾,為什麼不說「翼軫」而說「角軫」呢?因為從角宿開始的十四個星宿,總共有 173 度 4 分度之 1 的距離;從奎宿開始的十四個星宿,總共有 192 度。由於距離不同,所以秋分雖然在翼宿的末尾,但典籍中說「角軫」,是因為翼宿的距離即將結束,而角軫正好當令。
且奎壁角軫為對待之宿,而奎壁為西北之交,角軫為東南之交,故經云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也。是以伏羲六十四卦方圖,以乾居西北,坤居東南,正合天門地戶之義。凡候之所始,即道之所生,有不可不通也。
白話文:
奎星、壁星、角星、軫星這些星座互相對應,其中,奎星、壁星位於西北交界,角星、軫星位於東南交界。因此,醫書中說奎星、壁星、角星、軫星是天地之間的門戶。這就是伏羲在《易經》六十四卦中將乾卦安排在西北,坤卦安排在東南的道理,正好符合天門地戶的含義。凡是推測病情所依據的基礎,也是道氣產生的起始,因此對於這些知識必須深入理解。
7. 氣數統論
氣者天地之氣候,數者天地之定數。天地之道,一陰一陽而盡之,升降有期而氣候行,陰陽有數而次第立。次第既立,則先後因之而定;氣候既行,則節序由之而成。節序之所以分者,由寒暑之再更;寒暑之所以更者,由日行之度異。每歲之氣,陽生於子而極於午,陰生於午而極於子,陽之進者陰之退,陽之退者陰之生,一往一來,以成一歲。朱子曰:冬至前四十五日屬今年,後四十五日屬明年。
白話文:
氣指天地之間的氣候變換,數指天地間運行法則。天地運行規律,陰陽交替運行。陰陽交替運行有規律,升降變化有時間。陰陽有次序,所以有先後之別;氣候按照規律變化,所以有不同的節氣。節氣之所以分開,是因為寒暑交替;寒暑交替,是因為太陽運行的距離不同。每年的氣候,陽氣從冬至開始,逐漸增強到夏至為極點,陰氣從夏至開始,逐漸增強到冬至為極點。陽氣增長時陰氣減弱,陽氣減弱時陰氣增長,一來一往,形成一年。朱熹說:冬至前四十五天屬於今年,後四十五天屬於明年。
子時前四刻屬今日,後四刻屬明日。邵子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是俱言一歲之氣,終始皆在於子半,而冬至之日,正當斗柄建於子中,是為一歲之首尾也。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者,以周天之度,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天之行速,故於一晝一夜,行盡一周而過日一度。
白話文:
臨近子時的前四刻(晚上11:20-11:40)屬於今天,後四刻(晚上11:40-12:00)屬於明天。邵雍說:「冬至子夜正中間,天道沒有變化。」這兩句話都是說明一年的氣運,始終都在子時正中間。而冬至這一天,正好北斗柄指向子時正中,這是一年之中循環的開始和結束。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二十五刻,這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總共是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度。地球運動速度很快,所以一天一夜的時間內,地球會繞太陽轉一圈,經過太陽一次。
日行稍遲,每日少天一度,凡行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少天一周,復至舊處而與天會,是為一歲。故歲之日數,由天之度數而定;天之度數,實由於日之行數而見也。歲有十二月者,以月之行天,又遲於日,每日少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又曰:百分度之三十七。)積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與日合朔而為一月。
白話文:
太陽(的東昇)每天都比前一天遲一點,在一年中的歲差(落日)約少了一天。這樣,經過三百六十五天又五分之二的時間,太陽就繞天轉了一圈,回到原來的位置與地球會合,這就是一年。
因此,一年的天數是由於太陽運行的度數而定的。而太陽運行的度數,實際上是由於日行(每天自東向西移動)的次數而知道的。
一年有十二個月,是因為月亮繞地球一週比太陽繞地球一週更慢,比太陽在歲差中落後了十三度零四分之七度(或說比三百六十分度落後了三十七分之三度)。這樣,月亮經過二十九天九百四十分之四百四十分之一,與太陽會合,就完成了一個月。
歲有十二會,故為十二月。鬥有十二建,故為十二辰。鬥之所建地上辰,辰之所會天上次,鬥與辰合而月建昭然矣。故十一月建在子,一陽卦復;十二月建在醜,二陽卦臨;正月建在寅,三陽卦泰;二月建在卯,四陽卦大壯;三月建在辰,五陽卦夬;四月建在巳,六陽卦乾;五月建在午,一陰卦姤;六月建在未,二陰卦遁;七月建在申,三陰卦否;八月建在酉,四陰卦觀;九月建在戌,五陰卦剝;十月建在亥,六陰卦坤,是為一歲之氣而統言其月日也。月日既定,時序乃分,四而分之,是為四季,曰春、曰夏、曰秋、曰冬。
白話文:
一年有十二次太陽到達特定星座的時間,稱為「十二會」,因此纔有十二月。北斗七星經過的十二個星座稱為「十二建」,因此又有十二個地支。北斗七星所經過的星座在地面上的地支稱為「辰」,辰所對應的星座稱為「會」。北斗七星和地支相結合,就可以明確知道每個月的星座。
所以,十一月對應子地支,一陽卦為「復」;十二月對應醜地支,二陽卦為「臨」;正月對應寅地支,三陽卦為「泰」;二月對應卯地支,四陽卦為「大壯」;三月對應辰地支,五陽卦為「夬」;四月對應巳地支,六陽卦為「乾」;五月對應午地支,一陰卦為「姤」;六月對應未地支,二陰卦為「遁」;七月對應申地支,三陰卦為「否」;八月對應酉地支,四陰卦為「觀」;九月對應戌地支,五陰卦為「剝」;十月對應亥地支,六陰卦為「坤」。這說明瞭一年的氣候變化,並統稱這段時間為某月某日。
確定了月和日,季節才能區分出來,將一年分成四個部分,就是春、夏、秋、冬。
春為陽始,陽始則溫,故曰少陽,少陽數七,陰中陽也,其氣木,自東而西,其令生,自下而上,春者蠢也,言萬物之蠢動也。夏為陽極,陽極則熱,故曰老陽,老陽數九,陽中陽也,其氣火,自南而北,其令長,自長而茂,夏者大也,言萬物之盛大也。秋為陰始,陰始則涼,故曰少陰,少陰數八,陽中陰也,其氣金,自西而東,其令收,自上而下,秋者收也,言萬物之收斂也。
白話文:
春天是陽氣開始發生的時節,陽氣開始發作就會溫暖,所以稱做少陽。少陽的數字是七,是陰中之陽。它的氣屬於木,從東方往西方運行。它的作用是生發萬物,從下往上生長。春天是萬物蠢蠢欲動的時期,所以稱它為「蠢」。
夏天是陽氣最強盛的時節,陽氣旺盛就會炎熱,所以稱做老陽。老陽的數字是九,是陽中之陽。它的氣屬於火,從南方往北方運行。它的作用是長養萬物,從幼小到茂盛。夏天是萬物繁茂盛大的時期,所以稱它為「大」。
秋天是陰氣開始發生的時節,陰氣開始發作就會涼爽,所以稱做少陰。少陰的數字是八,是陽中之陰。它的氣屬於金,從西方往東方運行。它的作用是收斂萬物,從上往下收斂。秋天是萬物收斂的時期,所以稱它為「收」。
冬為陰極,陰極則寒,故曰老陰,老陰數六,陰中陰也,其氣水,自北而南,其令藏,自下而閉,冬者終也,言萬物之盡藏也。土為充氣,其位象君,故不主時,分王四季,各一十八日。以五分而分四季,每分各得七十二日,以成一歲之數。
白話文:
冬天是陰氣最強盛的時候,陰氣極盛就會產生寒冷,所以稱之為「老陰」。老陰的數目是六,是陰中之陰。它的氣屬水,從北方流向南方。它的功能是收藏,從下面向上封閉。冬天是萬物終了的季節,表示萬物都已經收藏起來了。土是充實萬物的氣,它的位置像君王,所以它不主宰時間。土氣分佈在四季中,各佔十八天。用五次分割法將四季分開,每次分割得到的結果都是七十二天,從而完成一年的時間週期。
然而一歲之氣始於子,四季之春始於寅者何也?蓋以建子之月,陽氣雖始於黃鐘,然猶潛伏地下,未見發生之功,及其歷醜轉寅,三陽始備,於是和風至而萬物生,萌芽動而蟄藏振,遍滿寰區,無非生意,故陽雖始於子,而春必起於寅。是以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醜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
白話文:
但是,一年的陽氣從子月開始,而四季的春天從寅月開始,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建子之月,陽氣雖然從黃鐘開始萌生,但仍然潛伏在地下,尚未顯現出生發的功效。等到經過丑月轉入寅月,三陽(太陽、少陽、陽明)才具備,於是帶來和煦的春風,滋潤萬物生長,草木萌芽,蟄伏的動物甦醒,整個寰宇充滿生機,所以雖然陽氣開始於子月,但春天必定從寅月開始。因此,寅、卯、辰三個月為春季,巳、午、未三個月為夏季,申、酉、戌三個月為秋季,亥、子、醜三個月為冬季,每個季節又分別分為孟月(開始的三分之一)、仲月(中間的三分之一)、季月(最後的三分之一)。
由四季而分為八節,則春秋有立而有分,夏冬有立而有至。四季何以言立?立者建也,謂一季之氣,建立於此也。春秋何以言分?分者半也,謂陰陽氣數,中分於此也。故以刻數之多寡言,則此時晝夜各得五十刻,是為晝夜百刻之中分。以陰陽之寒暄言,則春分前寒而後熱,秋分前熱而後寒,是為陰陽寒熱之中分。
白話文:
一年四季依序分為八個節氣,其中春秋季節有立春、立秋,以及春分、秋分;夏冬季節有立夏、立冬,以及夏至、冬至。
為什麼春秋季節的節氣要用「立」字呢?因為「立」指的是建立的意思,代表著一個季節的氣候開始於此。
為什麼春秋季節的節氣要用「分」字呢?因為「分」指的是一半的意思,代表著陰陽之氣在這個時候達到平衡,彼此各佔一半。
從晝夜時間長短來看,春分和秋分這兩個節氣,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各佔五十刻,也就是說,晝夜總共一百刻,在春分和秋分時,白天和黑夜各佔一半。
從陰陽寒熱的變化來看,春分之前天氣偏寒,之後轉為溫暖;秋分之前天氣偏熱,之後轉為寒冷。這也代表著陰陽的寒熱之氣在春分和秋分時,彼此各佔一半。
以日行之度數言,則春分後,日就赤道之北,(赤道者,天之平線,居兩極之中,各去九十一度三分度之一,橫絡天腹,以紀經緯之度數也。日行之路,謂之黃道。月行之路,謂之白道。)秋分後,日就赤道之南,是為日行南北之中分。故春分曰陽中,秋分曰陰中也。夏冬何以言至?至者極也,言陰陽氣數,消長之極也。
白話文:
以一天的運行來說,春分之後,陽光到達赤道的北邊(赤道是天的平面,位於兩極之間,各自離赤道九十一度三分之一,橫貫天體,以記錄經緯度)。陽光的運行路徑稱為黃道,而月亮的運行路徑則稱為白道。秋分之後,陽光來到赤道的南邊,這就形成了陽光在南北之間的分界。因此,春分被稱為陽氣的中點,秋分則被稱為陰氣的中點。那麼,夏天和冬天又該怎麼看待呢?所謂的「至」就是極限的意思,指的是陰陽之氣的變化,達到大小的極點。
故以刻數之多寡言,則夏至晝長五十九刻,夜長四十一刻,冬至晝長四十一刻,夜長五十九刻,是為晝夜長短之至極。以陰陽之寒暄言,則冬至陰極而陽生,夏至陽極而陰生,是為陰陽寒熱之至極。以日行之度數言,則冬至日南極而北返,夏至日北極而南返,是為日行南北之至極。
白話文:
,
故冬至曰陽始,夏至曰陰始也。至真要大論曰,氣分謂之分,氣至謂之至,至則氣同,分則氣異者是也。由四季而分為二十四氣,則每季各得六氣。如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為春之六氣,而四季各六也。由二十四氣而分為七十二候,則每氣各得三候,如禮記。
白話文:
因此冬至表示陽氣開始,夏至表示陰氣開始。至真要大論中說,氣候的分界稱為「分」,氣候的轉變稱為「至」,「至」則氣候相同,「分」則氣候不同。
將一年四季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個季節各包括六個節氣。例如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就是春天的六個節氣,而四季各包含六個節氣。
再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包含三個候,正如禮記所述。
月令及呂氏春秋云,立春節,初五日東風解凍為初候,次五日蟄蟲始振為二候,後五日魚陟負冰為三候也。候之所以五日者,天數五以竟五行之氣也。六節藏象論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也。然而一歲之中,復又有大六氣以統之者,曰風熱暑濕燥寒,分司天在泉,左右間氣,以行客主之令。斯天地之氣,如環無端,周而復始,而億萬斯年,運行不息矣。
白話文:
《月令》和《呂氏春秋》記載:立春日,東風解凍是第一候,五日後蜇居的昆蟲開始甦醒是第二候,再五日後魚兒逆流上浮,把冰塊託於背鰭上是第三候。之所以將季節分為五日一候,是因為天數五行,五個五日才能涵蓋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氣候變化。
《六節藏象論》說,五日稱之為候,三候稱之為氣,六氣稱之為時,四季稱之為歲。一年之中,還有更大範圍的六氣統攝其他氣候,分別是風、熱、暑、濕、燥、寒。這些氣候分佈在泉水和天空,控制著天地間的氣候變化。天地之氣就像一個沒有終點的環,周而復始,億萬年來運行不息。
然而既有其氣,亦必有其數,數非氣不行,氣非數不立,故易傳曰,天地之數,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然太極未動,氣未見也,數何有焉?及自動而生陽,便有一數,自動而靜,便是二數,靜極復動,便是三數,動極復靜,便是四數。朱子曰:兩儀者,始為一面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面以分太少也。
白話文:
雖然有氣,也一定有數,數不是氣的一部分,氣沒有數也不能建立。所以《易經》說,天地之數,是讓萬物生成運行的根據。但是太極還沒有運動,氣還沒有出現,數又從何而來呢?當太極自行運動而產生陽氣時,就有了第一個數;當它自行靜止時,就是第二個數;靜極而動,就是第三個數;動極而靜,就是第四個數。朱熹說:兩儀是最初形成的一面用來區分陰陽;四象是接著形成的兩面用來區分太少。
是數之所起,亦惟陰陽而已。(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夫一者太極也,二者陰陽也,三者陰陽之交也,陰陽交而萬物生矣。)陽數奇而屬天,陰數偶而屬地。天圓徑一而圍三,三各一奇,故曰參天,三三而九,陽數從此而流行;地方徑一而圍四,四為二偶,故曰兩地,二四合六,陰數從此而凝定。三二相合,是為五數,故圖書之數,皆以五居中也。
白話文:
數字的起源,也僅僅是陰陽而已。(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個是太極,兩個是陰陽,三個是陰陽交合,陰陽交合後就產生了萬物。)陽數是奇數,屬於天;陰數是偶數,屬於地。天的直徑為一,周長為三,有三奇,所以說參天。三個三就是九,陽數由此而流行。地的直徑為一,周長為四,四有兩個偶,所以說兩地。兩個四就是六,陰數由此而凝定。三個奇數和兩個偶數相加,就是五,所以圖書中的數字,都以五為中心。
河圖以天一生水,一得五而六,故地以六成之而居北;地二生火,二得五而七,故天以七成之而居南;天三生木,三得五而八,故地以八成之而居東;地四生金,四得五而九,故天以九成之而居西;天以五生土,五得五為十,故地以十成之而居中。生數為主而居內,成數為配而居外,此則河圖之定數也。
白話文:
河圖表示為「天一生水」,一得到五變成六,所以大地以六個數來形成並位於北方;再「地二生火」,二得到五變成七,所以天空以七個數來形成並位於南方;接著「天三生木」,三得到五變成八,所以大地以八個數來形成並位於東方;又「地四生金」,四得到五變成九,所以天空以九個數來形成並位於西方;最後「天以五生土」,五得到五變成十,所以大地以十個數來形成並位於中央。產生出的數字作為主體而放在內部,形成的數字作為配對而放在外部,這就是河圖規定的數目。
若以陰陽之次第老少參之,則老陽位一而數九,少陰位二而數八,少陽位三而數七,老陰位四而數六。陽主進,故由少陽之七,逾八至九而其進已極,故曰老陽;陰主退,故由少陰之八,逾七至六而其退已極,故曰老陰。陽數長,故少陽之七長於六,老陽之九長於八;陰數消,故少陰之八消於九,老陰之六消於七。此陰陽老少,消長進退之理也。
白話文:
從陰陽的順序和老少來對比,老陽居於第一位,數為九;少陰居於第二位,數為八;少陽居於第三位,數為七;老陰居於第四位,數為六。陽氣主進,所以從少陽的七,遞增至八再至九,其進展已經達到極點,故稱為老陽;陰氣主退,所以從少陰的八,遞減至七再至六,其退卻已經達到極點,故稱為老陰。陽數增長,所以少陽的七大於六,老陽的九大於八;陰數消減,所以少陰的八小於九,老陰的六小於七。這些就是陰陽老少,消長進退的道理。
故河圖以老陽之位一而配老陰之數六,少陰之位二而配少陽之數七,少陽之位三而配少陰之數八,老陰之位四而配老陽之數九,是又河圖陰陽互藏之妙也。故伏羲則之以畫八卦,孔子推之而為大衍,而三百八十四爻,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而乾坤萬物之數備矣。洛書之數,則陽為君而陰為臣,君居正而臣居側。
白話文:
因此,河圖以老陽位置一搭配老陰數字六,少陰位置二搭配少陽數字七,少陽位置三搭配少陰數字八,老陰位置四搭配老陽數字九,這就是河圖陰陽相互包涵的奧妙。所以伏羲根據這個繪製了八卦,孔子推演成大衍,而三百八十四爻,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乾坤萬物的數字就齊備了。洛書的數字,則陽為君而陰為臣,君居中而臣居旁。
故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於中,而縱橫之數皆十五。一居正北,得中為六,而合南方之九為十五;三居正東,得中為八,而合西方之七為十五;二居西南,得中為七,而合東北之八為十五;四居東南,得中為九,而合西北之六為十五。故大禹則之以敘九疇: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紀,五曰皇極,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徵,九曰福德。皇極居中,而八者環列於外。
白話文:
因此,穿九件衣服,穿一件鞋子,左邊穿三件,右邊穿七件。肩膀穿第二件和第四件,腳穿第六件和第八件,中間穿第五件,無論縱向還是橫向,數量都是十五。
第一件衣服在正北方,中間得到六,加上南方的九得到十五;第三件衣服在正東方,中間得到八,加上西方的七得到十五;第二件衣服在西南,中間得到七,加上東北方的八得到十五;第四件衣服在東南,中間得到九,加上西北方的六得到十五。
所以大禹將它用來排列九個範疇:第一是五行,第二是五事,第三是八政,第四是五紀,第五是皇極,第六是三德,第七是稽疑,第八是庶徵,第九是福德。皇極居中,其他八項環繞在外。
河圖之數,分生成而言其全,以生數為主而以成數合之,故河圖之位十,而數凡五十五;洛書之數,分奇偶而言其變,以四正之陽而統四隅之陰,故洛書之位九,而數凡四十五。合河洛二數,共成一百,乃為天地自然之全數。然二數雖有異同,而理則相為迭用,是以天地之數,始於一而全於十。
白話文:
河圖的數字分為「生成」和「成數」,以「生成」為主,「成數」配合使用。因此河圖有十個位置,數字總共為五十五個。洛書的數字則分為「奇」和「偶」,表示變化。四個正方的陽數統領四個角的陰數。因此洛書有九個位置,數字總共為四十五個。如果將河圖和洛書的數字加起來,總共是一百個,這表示天地自然界的全部數字。雖然河圖和洛書的數字有差異,但它們的原理卻相互配合使用。因此天地的數字,從一開始到十就完整了。
天數五,一三五七九是也;地數五,二四六八十是也。天數二十五,五其五也;地數三十,六其五也。小衍為十,兩其五也;大衍五十,十其五也。故又曰五為數祖。邵子曰:天地之本起於中。夫數之中者,五與六也。五居一三七九之中,故曰五居天中,為生數之主;六居二四八十之中,故曰六居地中,為成數之主。天元紀大論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
白話文:
天數有五個,分別是1、3、5、7、9。地數也有五個,分別是2、4、6、8、10。天數的總和是25,是由5的倍數5組成的。地數的總和是30,是由5的倍數6組成的。小衍之數是10,是5的兩倍。大衍之數是50,是5的十倍。所以又說五是數目的祖先。
邵雍說:天地本源於中間。數目中間的是5和6。5位於1、3、7、9的中間,所以說5居於天中,是生成之數的主宰;6位於2、4、8、10的中間,所以說6居於地中,是形成之數的主宰。
《天元紀大論》中說:天以6為節度,地以5為法則。
是以萬候之數,總不離於五與六也。而五六之用,其變見於昭著者,尤有顯證。如初春之桃五其瓣,天之所生也;深冬之雪六其出,地之所成也。造化之妙,夫豈偶然?故以五而言,則天有五星,地有五嶽,人有五常,以至五色、五味、五穀、五畜之類,無非五也。而十根於一,百根於十,小之而釐毫塵秒,大之而億兆無量,總屬五之所化,而皆統於天之五中也。
白話文:
因此,萬物的數量總離不開五與六。而五與六的作用,其明顯變化尤其具有顯著的證據。例如:早春的桃花有五瓣,這是天生的;深冬的雪花有六角形,這是地產生的。造化的奧妙,豈是偶然的?所以從五來說,天上五星,地下五嶽,人有五常,以及五色、五味、五穀、五畜等,莫不都是五。而且十源於一,百源於十,小的方面從極微小的毫末塵埃,大的方面到無量無數,總歸是五的變化,而都統屬於天之五中。
以六而言,則天有六合,歲有六氣,卦有六爻,以至六律、六呂、六甲、六藝之類,無非六也。而老陽之數三十六,老陰之數二十四,合之而為六十;少陽之數二十八,少陰之數三十二,合之亦為六十。總屬六之所化,而皆統於地之六中也。總之五為陽也,而五實統乎陰之六;六為陰也,而六實節於陽之五。
白話文:
以「六」這個數字來說,天有六合,一年有六氣,八卦有六爻,甚至六律、六呂、六甲、六藝等,都跟「六」有關。
而老陽的數字是三十六,老陰的數字是二十四,加起來是六十;少陽的數字是二十八,少陰的數字是三十二,加起來也是六十。這些數字都是由「六」變化而來,統屬於地之六中。
總之,五陽統於陰之六;六陰節於陽之五。
天元紀大論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得非天地之氣,總皆五六之所生成者歟?試舉一歲之氣及干支之數而言,從天用干,則五日一候,五陰五陽而天之所以有十干,甲戊以陽變,己癸以陰變,五之變也;從地用支,則六日一變,六剛六柔而地之所以有十二支,子巳以陽變,午亥以陰變,六之變也。十干以應日,十二支以應月。
白話文:
《天元紀大論》說:想要了解天地陰陽變化的人,應知道:順應天上的氣,它動而不息,所以五年一次向右運行;順應地上的氣,它靜而守其位置,所以六個月一次輪迴交會。五和六相互配合,七百二十年為一個紀。難道天地之氣,不都是由五和六相合而成的嗎?
試舉一年的氣候和干支的數目來說,從天上的角度看,以「幹」來計算,每五天是一個候,有五陰五陽的輪迴,所以天上共有十個「幹」,甲戊用以表示陽變,己癸用以表示陰變,這是五的變化;從地上的角度看,以「支」來計算,每六天一變,有六剛六柔的輪迴,所以地上共有十二個「支」,子巳用以表示陽變,午亥用以表示陰變,這是六的變化。十個「幹」用來對應一年中的十個節氣,十二個「支」用來對應一年的十二個月。
故一年之月兩其六,一月之日六其五,一年之氣四其六,一氣之候三其五。總計一年之數,三十六甲而周以天之五,三十子而周以地之六。故為十二月、(以二因六,得此。)二十四氣、(以十五日,歸三百六十,得此。)七十二候、(以五日,歸三百六十,得此。)三百六十日、(以三十日,因十二月,得此。
白話文:
因此,一年有六個月的時間與天地相合,一個月有五天與天地相合,一年的氣候有六個四分之一與天地相合,一段氣候有五個三分之一與天地相合。總計一年有三十六個甲子,並歸於天的五;有三十個子,並歸於地的六。所以一年有:
- 十二月(兩個甲子等於六,由此得出)
- 二十四節氣(十五天歸於三百六十,由此得出)
- 七十二候(五天歸於三百六十,由此得出)
- 三百六十天(三十天乘以十二月,由此得出)
)四千三百二十辰、(以十二辰,因三百六十日,得此。)十二萬九千六百分,(以三百六十日,因三百六十分,得此。)何非五六之所化?一歲之數如此,而元會運世之數亦如此。如一歲之統十二月,一月之統三十日,一日之統十二時,一時之統三十分;故一元之統十二會,一會之統三十運,一運之統十二世,一世之統三十年,而天地氣運之道,概乎此矣。惟是數之為學,圓通萬變,大則彌綸宇宙,小則纖悉秋毫。
白話文:
四千三百二十個時辰(以十二地支,對應三百六十天,因此得此數)。十二萬九千六百分鐘(以三百六十天,對應三百六十分,因此得此數)。何不從五行的變化中去理解呢?一年的時日數目是如此,而大運、小運、世運的數目也是如此。就像一年統轄十二個月,一個月統轄三十天,一天統轄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統轄三十分;所以一個元統轄十二會,一個會統轄三十運,一個運統轄十二世,一世統轄三十年。而天地氣運運行之道,概括起來就是如此。
但是數學的道理,變化無窮,大的可以包羅宇宙萬物,小的可以精緻到秋毫之末。
若夫拆一為二,拆二為四,拆四為八,拆八而十六,拆之到底,何有窮已。譬之因根而干,因干而枝,愈多則愈細,愈細則愈繁,固茫然莫可測其徼,而實則各得其一耳。故凡象之在天下,形之在地上,鬼神居幽冥之間,無不麗乎數。
白話文:
如果將一拆成二,二拆成四,四拆成八,八拆成十六,這樣一直拆下去,何時才能結束呢?就像從根部生出樹幹,從樹幹上長出樹枝,樹枝越多越細,越細則越繁密,根本無法估計其極限,但實際上每個樹枝都只得到一根樹幹的一部分。因此,凡是世間萬物,地上有形的物體,以及幽冥之中的鬼神,沒有不遵循數理規律的。
而先王所以察河洛之圖書,垂奇偶之名目,數天以度,數地以里,數神鬼以陰陽,數氣候以律呂,輕重者數以權衡,方圓者數以規矩,長短者數之以度,淺深者數之以量,歸除可以數消,因乘可以數長。然則仰而觀,俯而察,上而蒼天,下而黃泉,大含元氣,細入無倫,亦有能逃於數之外者否乎?故以天地而觀人,則人實太倉之一粟;以數而觀天地,則天地特數中之一物耳。
白話文:
古代帝王之所以研究河圖洛書的象徵,制定奇偶的規律,以度量來計算天時,以裏數來計算地理,以陰陽來計算鬼神,以律呂來計算氣候,以權衡來計算輕重,以規矩來計算方圓,以尺度來計算長短,以容器來計算深淺,可以相減的數可以消除,可以相乘的數可以增長。
既然如此,無論是仰望天空還是俯視大地,上至蒼天,下至黃泉,都充滿了元氣,細微到不可分割。難道還有什麼能逃脫數理規律嗎?所以從天地來看人,人不過是滄海一粟;從數理來看天地,天地也不過是眾多事物中的一部分罷了。
數之為學,豈易言哉!苟能通之,則幽顯高下,無不會通,而天地之大,象數之多,可因一而推矣。明乎此者,自列聖而下,惟康節先生一人哉。
白話文:
鑽研數學,豈是容易說得清的!如果能夠精通,那麼奧祕和顯露、高深和淺薄的事物,沒有什麼不能通曉,而天地間博大廣闊的道理,各種事物象徵和規律的多樣性,都可以由此推廣。明白這些道理的,自上古聖人以來,僅有康節先生一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