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圖翼》~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足厥陰肝經穴

肝經穴歌

足厥陰經一十四,大敦、行間、太衝是。中封、蠡溝伴中都,膝關、曲泉、陰包次。五里、陰廉上急脈,章門才過期門至。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一共有十四個穴位: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靠近中都穴,膝關、曲泉、陰包在下一個。五里關、陰廉再往上是急脈穴,過期門穴後纔到章門穴。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一云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足厥陰所出為井。刺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白話文:

大敦穴位於足部大拇指外側的末端,與指甲邊緣距離如韭菜葉寬,在三道紋路的中央。另一種說法認為,內側的是隱白穴,外側的是大敦穴。此穴屬足厥陰經的井穴。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十次呼吸,灸三壯。

主治卒心痛汗出,腹脹腫滿,中熱喜寐,五淋七疝,小便頻數不禁,陰痛引小腹,陰挺出,血崩,屍厥如死。病左取右,病右取左。孕婦產前產後,皆不宜灸。一云凡疝氣腹脹足腫者,皆宜灸之,以泄肝木,而脾胃之土自安。

白話文:

適用症狀:

  • 心臟病發作伴有出汗
  • 腹脹腫脹
  • 體內發熱,喜歡睡覺
  • 五淋(小便頻數、灼熱、尿急、尿痛、尿少)和七疝(腹痛、腹脹、便祕、噁心、嘔吐、腹瀉、發燒)
  • 小便頻數失禁
  • 陰痛牽引到小腹
  • 陰莖勃起
  • 血崩
  • 屍厥(像死了一樣)

治療方法:

  • 病症在左側,取右側的穴位
  • 病症在右側,取左側的穴位

對孕婦來說,無論是產前還是產後,都可以施灸。

另外一種說法:

  • 凡是疝氣、腹脹、腳部腫脹的,都適合施灸,這樣可以疏泄肝臟的木氣,讓脾胃的土氣得到安寧。

玉龍賦云:兼期門,能治堅痃疝氣。

千金云:大便難,灸四壯。又治五淋,灸三十壯。又失尿不禁,灸七壯,小兒灸一壯。又尿血灸隨年壯。

席弘賦云:大便秘結宜燒此。

百證賦云:兼照海,善蠲寒證。

通玄賦云:能除七疝之偏墜。

天星秘訣云:兼長強,治小腸氣痛。

乾坤生意云:兼三陰交,治小腸氣痛。又治一切冷氣,連臍腹結痛,小便遺溺。

行間,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一云在足大指次指歧骨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動脈應手。足厥陰所溜為滎。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白話文:

行間穴位於腳大拇指間動脈的凹陷處。另外一說法位於腳大拇指和相鄰的腳趾歧骨間,有筋上下包覆,前後有小骨尖,穴位正好位於凹陷的中央,有動脈可以觸摸到。屬於足厥陰經的滎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呼息,艾灸三壯。

主治嘔逆咳血,心胸痛,腹脅脹,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息,中風口喎四逆,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癲疾短氣,肝積肥氣,痎瘧洞泄,遺尿癃閉,崩漏白濁,寒疝少腹腫,腰痛不可俯仰,小兒驚風。一曰主便赤溺難白濁,胸背心腹脹痛,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木氣自下。

白話文:

主治嘔吐反胃、咳血、心胸疼痛、腹部脹痛,面色蒼白如死人,終日不得安寧,中風導致口齒不清、四肢麻痹,咽喉乾渴煩躁,閉上眼睛也不想看東西,眼中流淚,嘆息,癲癇、氣短,肝積聚肥氣,瘧疾、腹瀉不止,遺尿或小便不通,崩漏帶下,寒疝導致小腹腫脹,腰痛無法彎腰或仰頭,小兒驚風。另外,還可以治療大便赤黃難解、小便渾白,胸背、心腹脹痛,排出熱氣後體熱自然消除,木氣通過下焦排出。

神農經云:治小腹脹,心疼,寒濕肺氣,可灸七壯。

千金云:小兒重舌,灸行間,隨年壯。又莖中痛,灸五十壯。又失尿不禁,灸七壯。

百證賦云:兼睛明,可治雀目汗氣。又云:兼湧泉,療消渴。

通玄賦云:治膝腫腰疼。

捷法云:兼膻中、水分、關元、三里、三陰交,治血蠱。

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一云一寸五分。)內間陷者中,動脈應手。一云在足大指本節後,行間上二寸,內間有絡亙連至地五會二寸骨罅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所注為腧,即原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白話文:

太衝穴位於大腳趾根部第二關節後方二寸(也有說是一寸五分)。內側有凹陷處,用手指觸摸會感到脈搏跳動。另一種說法是位於大腳趾根部第二關節後方,沿著腳縫向上二寸,內側有一條筋脈延伸到地五會穴二寸的骨縫之間,用手指觸摸凹陷處會感到脈搏跳動。此穴是足厥陰經的腧穴,也就是經氣原點。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主治虛勞嘔血,恐懼氣不足,嘔逆發寒,肝瘧令人腰痛,嗌乾胸脅支滿,太息浮腫,小腹滿,腰引少腹痛,足寒,或大小便難,陰痛遺溺溏泄,小便淋癃,小腹疝氣,腋下馬刀瘍瘻,胻酸踝痛,女子月水不通,或漏血不止,小兒卒疝。

白話文:

主治虛弱勞損,吐血,恐懼不安,氣短,嘔吐反胃,發冷,肝臟引起的瘧疾導致腰痛,喉嚨乾燥,胸脅脹痛,嘆息,浮腫,小腹脹滿,腰腹疼痛,足冷,或大便或小便困難,陰部疼痛,失禁,腹瀉,小便淋漓不通,小腹疝氣,腋下馬刀瘡,胻部痠痛,踝關節疼痛,女性月經不來,或月經淋漓不止,小兒突然發生的疝氣。

神農經云:治寒濕腳氣痛,行步難,可灸三壯。

千金云:產後出汗不止,刺太衝急補之。又云:凡上氣冷發,嘔逆不食,腹中雷鳴,不限壯數,從痛灸至不痛止,炷如雀矢。又治氣短下氣,灸五十壯。此穴並主肺痿。又治不得尿,灸五十壯。又治虛勞浮腫,灸百壯。

白話文:

《千金方》說:產後出汗不止,刺太衝穴急補。又說:凡是上氣冷發,嘔逆不能進食,腹中雷鳴,不管病發間隔多久,從疼痛處灸到不痛為止,每炷灸條像麻雀的箭。又治療氣短下氣,灸五十壯。這個穴位也主治肺痿。又治療不能排尿,灸五十壯。又治療虛勞浮腫,灸一百壯。

席弘賦云:兼合谷,治並連肩脊痛難忍。又兼百會、照海、陰交,治咽喉疾。又治腳痛膝腫,針三里、懸鐘、三陰交、二陵,更向太衝引氣。

白話文:

《席弘賦》中說:同時使用合谷穴,可以治療從肩部延伸到背部的疼痛,這種疼痛難以忍受。另外,同時使用百會穴、照海穴和陰交穴,可以治療咽喉疾病。同時治療腳痛和膝蓋腫脹,可以在三里穴、懸鐘穴、三陰交穴和二陵穴針灸,並再向太衝穴導引氣血。

標幽賦云:能除心脹咽痛。

通玄賦云:治行步難移最奇。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能治生死病,能醫驚癇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動,七疝偏墜腫,眼目似云蒙,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白話文:

馬丹陽《天星祕穴》說:此穴能治療致命的疾病,能醫治癲癇、咽喉腫痛、心臟脹痛、雙腿不能動彈、七個疝氣偏墜腫脹、眼睛像被雲霧遮蓋,還能治療腰痛,扎針下去見效神奇。

中封(一名懸泉)在足內踝前一寸,筋里宛宛中。一云在內踝前一寸,斜行小脈上,貼足腕上大筋陷中,仰足取之。足厥陰所行為經。刺四分,留七呼,灸三壯。千金云:五十壯。

白話文:

中封穴(也稱作玄泉穴)位於足內腳裸骨前一寸,在肌筋隱約之間。另一種說法:位於內腳裸骨前一寸,在斜行的細小脈絡上,靠近腳腕上大肌筋的陷處,要仰起腳來取穴。是足少陰經循行的路線。針刺四分深,留針七次呼吸時間,艾草溫熱三次。千金要方記載:艾草溫熱五十次。

主治痎瘧,色蒼蒼然善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溲白,大便難,小腹腫痛五淋,足厥冷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痿厥筋攣,失精,陰縮入腹相引痛,或身微熱。一云能止汗出。

白話文:

主治: 痎瘧病。

症狀:

  • 臉色蒼白,經常嘆息,看起來快死了。
  • 怕冷,尿液清白。
  • 大便困難,小腹腫痛。
  • 五淋(小便不通、尿血、尿白濁、尿痛、尿頻)。
  • 腳底發冷,不想吃東西。
  • 身體麻木不仁。
  • 寒疝、痿痺、抽筋。
  • 遺精,陰莖縮入腹中並疼痛。
  • 身體可能有輕微的發熱。

此外,還有人說它能止汗。

千金云:夢泄遺精陰縮,灸五十壯。又治五淋不得尿,灸二七壯。又治鼓脹,灸二百壯。又治癭氣,灸隨年壯。

玉龍賦云:合三里,治行步艱楚。

蠡溝(一名交儀),在足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疝痛,小腹滿痛,癃閉臍下積氣如石,數噫,恐悸少氣,足脛寒酸,屈伸難,腰背拘急,不可俯仰,月經不調,溺下赤白。

白話文:

主治疝氣疼痛,小腹脹痛,小便不通且臍下積聚空氣硬如石頭,經常嘆氣,心悸氣短,小腿冰冷痠痛,彎曲或伸展都有困難,腰和背僵硬緊張,無法前後彎腰,月經不調,小便有血色或白色。

中都(一名中郄),在足內踝上七寸,當胻骨中,與少陰相直。足厥陰郄。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壯。

主治腸癖㿉疝小腹痛,濕痹,足熱脛寒,不能行立,婦人崩中,產後惡露不絕。

膝關,在犢鼻下二寸旁陷者中。刺四分,灸五壯。

主治風痹,膝內腫痛引臏,不可屈伸,及寒濕走注,白虎歷節風痛,不能舉動,咽喉中痛。

曲泉,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文頭取之。足厥陰所入為合。刺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㿉疝陰股痛,小便難,少氣,泄痢膿血,腹脅支滿,膝痛筋攣,四肢不舉,不可屈伸,風勞失精,身體極痛,膝脛冷,陰莖痛,實則身熱目痛,汗不出,目䀮䀮,發狂衄血喘呼,痛引咽喉,女子陰挺出,少腹痛,陰癢血瘕。

白話文:

主治:

  • 腹股溝疝氣、陰囊疼痛
  • 小便困難
  • 氣喘
  • 腹瀉、膿血痢疾
  • 腹脅脹滿
  • 膝蓋疼痛、肌肉痙攣
  • 四肢無法抬舉,無法彎曲伸展
  • 風寒造成的虛勞、精氣損傷
  • 全身劇烈疼痛
  • 膝蓋和小腿發冷
  • 陰莖疼痛
  • 病情嚴重時會出現發熱、眼睛疼痛、出汗異常、眼睛睜大失神、狂躁、流鼻血、喘息
  • 疼痛延伸至咽喉
  • 女性陰道脫垂
  • 小腹疼痛
  • 陰部瘙癢、血瘀

千金云:男子失精,膝脛冷疼,灸百壯。

席弘賦云:兼照海、陰交,更求氣海、關元同瀉,治七疝小腹痛神效。

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側有槽者中。足厥陰別走者。刺六分,灸三壯、七壯。

主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難,遺尿,月水不調。

五里,在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千金翼曰:在陰廉下二寸。刺六分,灸五壯。

主治腸風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四肢不能舉。

陰廉,在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去氣衝二寸,動脈陷中。(羊矢在陰旁股內約文縫中,皮肉間有核如羊矢。)刺八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陰廉穴位,在羊矢穴的下方斜向上三寸處,再向上二寸,動脈隱在其中。(羊矢穴位於陰穴旁邊,股內靠近大腿內側皺褶處,皮膚和肌肉之間有如羊矢般的核狀物。)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三呼,灸三壯。

主治婦人不妊,若經不調未有孕者,灸三壯即有子。

急脈,氣府論曰:厥陰毛中急脈各一。王氏注曰:在陰毛中,陰上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按之隱指堅然,甚按則痛引上下。其左者中寒,則上引少腹,下引陰丸,善為痛,為小腹急中寒。此兩脈皆厥陰之大絡通行其中,故曰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可灸而不可刺,病疝小腹痛者,即可灸之。

白話文:

急脈,根據《氣府論》的記載,兩側股溝陰毛中各有一條急脈。王氏注釋說:位於股溝陰毛之中,股溝上方兩側,距離約為兩寸半,按壓時隱隱有阻擋感,用力按壓則會疼痛並向上下延伸。左邊的急脈如果受寒,會向上牽引小腹,向下牽引陰丸,疼痛劇烈,形成小腹急中寒的病症。這兩條脈絡都是股溝中的重要經絡通過,所以稱為股溝急脈,也就是股動脈和靜脈系統。可以灸治但不能針刺。如果出現小腹疼痛的病症,就可以灸治急脈。

按此穴,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是遺誤也。經脈篇曰:足厥陰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又曰: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然此實厥陰之正脈,而會於陽明者也,今增入之。

白話文:

按壓這個穴位,從《甲乙經》以下的書籍中都沒有記載,應該是遺漏了。經脈篇中說:足少陰經循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中,經過陰部。又說:它的別絡,循著小腿上行,與精莖相連。不過,這實際上是足少陰經的主經脈,而與陽明經相會的。現在把它補入(該書中)。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髎),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一云肘尖盡處是穴。一云在臍上一寸八分,兩旁各八寸半季肌端。一云在臍上二寸,兩旁各六寸。寸法以胸前兩乳間橫折八寸約取之。脾之募也。為臟之會。足厥陰少陽之會。刺六分,留六呼,灸三壯。一云百壯。

白話文:

章門穴(又稱長平、脅髎),位於胸腔兩側、橫膈下方的季肋端。

取穴方法:

  1. 患者側臥,屈上伸下腿,舉臂。

  2. 肘尖最遠處即為章門穴。

  3. 臍上 1.8 寸,兩側各 8.5 寸,胸肌與季肋的交界處。

  4. 臍上 2 寸,兩側各 6 寸。**

註釋:

  • 胸前兩乳間橫折 8 寸,作為測量距離的標準。
  • 屬於脾臟的募穴,也是臟腑氣會合的場所。
  •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交會之處。
  • 刺入深度 6 分,留針 6 呼息的時間。
  • 艾灸 3 壯,或 100 壯。

主治兩脅積氣如卵石,膨脹腸鳴,食不化,胸脅痛,煩熱支滿,嘔吐咳喘不得臥,腰脊冷痛不得轉側,肩臂不舉,傷飽身黃,瘦弱泄瀉,四肢懈墮,善恐,少氣厥逆。

白話文:

本方主治兩肋脹滿,積氣如卵石,腸鳴食積,飲食不消化,胸脅疼痛,心煩發熱,氣滿不暢,嘔吐咳嗽喘息,不能躺下睡覺,腰脊疼痛,不能左右轉身,肩臂不能抬起,飽食後全身發黃,消瘦虛弱,腹瀉,四肢無力,容易恐懼,氣短,逆氣上衝。

難疏曰:臟會季肋,臟病治此。

千金云:奔豚積聚,堅滿脹痛,吐逆不下食,腰脊冷疼,小便白濁,灸脾募百壯,三報之。又治狂走癲癇,灸三十壯。又尿血,灸百壯。又治石水,灸然谷、氣衝、四滿、章門。

白話文:

治療癲癇:用艾灸灸足三里穴30壯

百證賦云:治胸脅支滿。

一傳治久瀉不止,癖塊脹疼。

期門,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肝之募也。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刺四分,灸五壯、七壯。

主治傷寒,胸中煩熱,奔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瀉痢,腹硬胸脅積痛支滿,嘔酸善噫,食不下,喘不得臥。一婦人患傷寒熱入血室,醫者不識。許學士曰:小柴胡已遲,當刺期門,予不能針,請善針者針之。如言而愈。

白話文:

主治病症:

傷寒病,胸中煩熱,心慌氣短,眼睛發青並嘔吐,霍亂腹瀉,肚子發硬,胸脅疼痛並脹滿,嘔吐酸水並愛打嗝,吃不下飯,喘氣急促無法平躺。

案例:

有一位婦人感染傷寒,病邪侵入血液,醫生沒有認出病症。許學士說:服用小柴胡湯已經太遲了,應該針灸期門穴。我不會針灸,請擅長針灸的人來針灸。按照許學士的建議,婦人針灸後果然康復了。

千金云:主奔豚,灸百壯。上氣咳逆,胸滿痛徹胸背,灸巨闕、期門各五十壯。

玉龍賦云:兼大敦,能治堅痃疝氣。

席弘賦云:期門穴主傷寒患,六日過經猶未汗,但向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坐產難。

百證賦云:兼溫溜,治傷項強。

通玄賦云:期門退胸滿、血膨而可止。

天星秘訣云:兼三里,治傷寒過經不出汗。

捷徑云:治產後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