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圖翼》~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任脈穴

任脈穴歌

任脈中行二十四,會陰潛伏兩陰間。曲骨之前中極在,關元、石門、氣海邊。陰交、神關、水分處,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闕連鳩尾,中庭、膻中、玉堂里。紫宮、華蓋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止。

白話文:

任脈中行過 24 節椎骨,會陰穴隱藏於兩陰之間。曲骨穴之前是中極穴,關元、石門、氣海穴相鄰。陰交、神關、水分穴處於下脘、建裏、中脘穴之前。上脘、巨闕穴與鳩尾穴相連,中庭、膻中、玉堂穴在胸前。紫宮、華蓋穴運轉璇璣穴,天突、廉泉、承漿穴止於此。

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脈別絡,挾督脈衝脈之會。一云任督沖三脈所起,任由此而行腹,督由此而行背,沖由此而行少陰之分。刺二寸,留三呼,灸三壯。一曰禁刺,惟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馱出水,用針補之,尿屎出則活,余不可針。

白話文:

會陰(又稱屏翳),位於大便前、小便後,兩條陰脈之間。任脈的分支絡脈,夾在督脈和衝脈匯合之處。另一種說法是,任、督、衝三脈皆由此處發起,任脈由此流經腹部,督脈由此流經脊背,衝脈由此流經少陰經的分支。

針灸時,刺入深度為二寸,留針三呼,灸三壯。另一種說法是,禁刺會陰,只有暴死的人才能針刺一寸以補氣,溺水的人要倒吊起來,將針刺入會陰,尿液和糞便排出即可復原,其他情況下不可針刺會陰。

主治陰汗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穀道病久痔相通,男子陰寒衝心,女子陰門痛,經不通。

一傳治婦人產後昏迷,不省人事。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任脈足厥陰之會。刺一寸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刺八分,灸七壯至七七壯。

白話文:

曲骨穴:

位於橫骨上方,距離中極穴下一寸,在毛髮邊緣凹陷處,有動脈跳動。屬於任脈和足厥陰經的交會穴。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1.5寸
  • 留針時間:7次呼吸
  • 艾灸:3壯
  • 另一種方法:針刺深度8分,艾灸7壯,最多艾灸77壯

主治小腹脹滿,水腫,小便淋澀,血癃㿉疝,小腹痛,失精虛冷,婦人赤白帶下。

千金云:水腫脹,灸百壯。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臍下四寸。膀胱募也。足三陰任脈之會。刺八分,留十呼,灸三壯。一曰可灸百壯至三百壯。孕婦不可灸。

白話文:

中極穴(別名玉泉、氣原),位於肚臍下方四寸。是膀胱經的募穴(經氣聚集的地方)。也是足三陰經和任脈交會的穴位。

針灸方法:刺入八分,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灸法:施灸三壯。另一種說法是可以灸一百到三百壯。懷孕婦女不宜灸此穴。

主治陽氣虛憊,冷氣時上衝心,屍厥恍惚,失精無子,腹中臍下結塊,水腫奔豚,疝瘕五淋,小便赤澀不利,婦人下元虛冷,血崩白濁,因產惡露不行,胎衣不下,經閉不通,血積成塊,子門腫痛,轉脬不得小便。

白話文:

治療:

陽氣不足,冷氣時常衝上心頭,導致昏厥神志不清,遺精導致不孕,肚臍下腹中生有硬塊,水腫嚴重,疝氣、尿血、淋病等五種疾病,小便赤黃疼痛難以排出,女性下腹部虛寒,血崩白帶異常,生產後惡露不排,胎盤不下,月經不通,血塊積聚,子宮腫痛,小便不順無法排出。

神農經云:治血結成塊,月水不調,產後惡露不止,臍下積聚疼痛,血崩不止,可灸十四壯。

太乙歌云:兼氣海、中極、三里,刺治小腹便澼。

千金云:妊不成,數墮落,灸玉泉五十壯,三報之。又云:為婦人斷緒最要穴。又云:腹脹水腫堅滿,灸百壯。又云:腰痛小便不利轉胞,灸七壯。

白話文:

《千金方》所說:如果懷孕困難,經常流產,在「玉泉」穴灸五十次,分三次治療。又說:「玉泉」穴是治療女子不孕症最重要的穴位。還說:腹脹水腫堅硬,灸「百壯」。還有:腰痛、小便不通、子宮脫垂,灸「七壯」。

關元(一名次門,一名下紀),在臍下三寸。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小腸募也。足三陰陽明任脈之會。刺八分,留七呼,灸七壯。甲乙經云:刺二寸。氣府論注曰:刺一寸二分。一曰可灸百壯至三百壯。千金曰:婦人刺之則無子。

白話文:

主治積冷,諸虛百損,臍下絞痛,漸入陰中,冷氣入腹,少腹奔豚,夜夢遺精,白濁,五淋七疝,溲血,小便赤澀,遺瀝,轉胞不得溺,婦人帶下瘕聚,經水不通不妊,或妊娠下血,或產後惡露不止,或血冷月經斷絕。一云但是積冷虛乏皆宜灸,孕婦不可針,針之則落胎,如不落,更針崑崙則立墜。

此穴位用於治療:

* 寒積停滯,身體虛弱無力,腹臍下疼痛絞痛

* 寒氣逐漸侵入體內,侵入腹部

* 小腹疼痛劇烈,就像豬羊狂奔

* 夜間遺精,白帶異常,排尿異常(五淋七疝)

* 尿中帶血,小便刺痛、排尿困難(遺瀝)

* 子宮下垂導致無法排尿(轉胞不得溺)

* 女性帶下量多,有塊狀物堵塞(瘕聚)

* 月經不順或不孕

* 懷孕期間出血,或產後惡露不止

* 氣血不足導致月經停止

另有說法認為:凡因寒積虛乏所致的疾病,都適合灸此穴位。但孕婦不可針灸此穴,否則會導致流產;如果不流產,追加針灸崑崙穴,則胎兒會馬上掉落。

一云治陰證傷寒,及小便多,婦人赤白帶下,俱當灸此,多者千餘壯,少亦不下二三百壯,活人多矣;然須頻次灸之,仍下兼三里,故曰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

白話文:

用艾灸此穴位來治療陰證傷寒、小便過多、婦女陰道分泌物異常(包括白帶和紅帶)的症狀。艾灸的次數較多時超過千次,較少時也不少於兩三百次,許多人因此而康復。不過,艾灸時必須頻繁且連續進行,同時搭配灸「三里」穴位。因此有句話說:「如果想保丹田健康,三里穴一定要經常刺激。」

神農經曰:治痃癖氣痛,可灸二十一壯。

千金云:治瘕癖,灸五十壯。又久痢百治不瘥,灸三百壯,分十日灸之,並治冷痢腹痛,及臍下結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仍灸天井百壯。又治霍亂,灸三七壯。又治氣淋石淋㿗疝,及臍下三十六種疾,灸五十壯至百壯。又云:胞門閉塞絕子,灸關元三十壯,報之。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

  • 治療腹中積聚,艾灸五十壯。
  • 久治不愈的痢疾,艾灸三百壯,分十天灸治。同時治療寒性腹瀉、腹痛,以及臍下結痛,流入陰中,發作無定時,仍灸天井穴一百壯。
  • 治療霍亂,艾灸三七壯。
  • 治療氣淋、石淋、疝氣,以及臍下三十六種疾病,艾灸五十壯至一百壯。
  • 《千金方》還記載:子宮閉塞導致不孕,艾灸關元穴三十壯,即可治癒。

玉龍賦云:合湧泉、豐隆,為治屍勞之例。又云:兼帶脈多灸,堪攻腎敗。

席弘賦云:治小便不禁。又云:兼照海、陰交、曲泉、氣海同瀉,治七疝痛如神。

百證賦云:無子收陰交、石關之鄉。

一傳治婦人產後血氣痛,子宮不成胎。

石門(一名命門,一名丹田,一名精露,一名利機),在臍下二寸。三焦募也。刺六分,留七呼,灸五壯。一曰灸二七壯至百壯。一云不宜多灸,令人敗傷。婦人禁刺灸,犯之終身絕孕。

白話文:

石門(又稱命門、丹田、精露、利機),位於肚臍下方兩寸。是三焦經氣匯聚的地方。針灸時針刺深度為六分,保留七次呼吸的時間,灸法灸五壯。另一種說法是灸二七壯到一百壯。還有一種說法是不宜多灸,會導致身體虛弱受傷。女性禁灸,否則終身不孕。

主治腹脹堅硬,水腫支滿,氣淋小便黃赤不利,小腹痛,泄瀉不止,身寒熱,咳逆上氣嘔血,卒疝疼痛,婦人因產惡露不止,遂結成塊,崩中漏下血淋。

白話文:

適用於腹部脹滿堅硬、全身水腫、氣喘少尿且尿液黃赤、小腹疼痛、腹瀉不止、身體寒熱交替、咳嗽逆氣嘔血、突然出現的疝氣疼痛、婦女產後惡露不止,形成血塊、崩漏出血不止。

千金云:大腸閉塞,氣結心下堅滿,灸百壯。又治少腹絞痛,泄痢不止,灸丹田百壯,三報之。又治血淋,灸隨年壯。又治水腫人中滿,灸百壯。

白話文:

《千金要方》中記載:

  • 大腸阻塞,氣結在心窩,堅硬脹滿,可用艾灸百壯。
  • 少腹部絞痛,腹瀉不止,可用艾灸丹田穴百壯,分三次施灸。
  • 血尿,可用艾灸隨年齡壯。
  • 水腫,人中部位脹滿,可用艾灸百壯。

一傳欲絕產,灸臍下二寸三分,陰動脈中三壯。

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肓之原也,為男子生氣之海。刺八分,灸五壯。甲乙經曰:刺一寸三分。一曰灸百壯。孕婦不可灸。

白話文:

氣海穴(別名脖胦、下肓),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半,是一個凹陷的地方。它是培育精氣的根本,也是男性生殖之海。針刺氣海穴深度八分,艾灸五壯。根據《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寸三分,一說灸百壯。孕婦禁止灸氣海穴。

主治下焦虛冷,上衝心腹,或為嘔吐不止,或陽虛不足,驚恐不臥,奔豚七疝,小腸膀胱癥瘕結塊,狀為覆杯,臍下冷氣,陽脫欲死,陰證傷寒,卵縮四肢厥冷,小便赤澀,羸瘦白濁,婦人赤白帶下,月事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㽲痛,小兒遺尿。一云治卒厥,厥氣上攻兩脅心下痛,奄奄欲絕,此名奔豚,先以熱湯洗兩足浸良久,灸百壯。此氣海也,凡臟氣憊,一切真氣不足久疾不瘥者,悉皆灸之。

白話文:


本方主治:

  • 下焦虛寒,寒氣上沖心腹。
  • 嘔吐不止。
  • 陽氣虛弱,恐懼不安。
  • 奔豚氣上衝,七次發作。
  • 小腸膀胱有結塊,狀似倒扣的杯子。
  • 下焦寒氣下行,陽氣衰敗欲亡。
  • 陰證傷寒,手足冰冷。
  • 小便赤黃。
  • 身體消瘦,面泛白瘡。
  • 婦女赤帶或白帶下,月經不調。
  • 產後惡露不止。
  • 陰莖痛,小兒遺尿。

另有說法:

  • 治療突然發作的疾病,寒氣上逆兩側胸肋下疼痛,氣息微弱。這種病證稱為奔豚。
  • 先用熱水浸泡雙腳,浸泡時間較長。
  • 這是氣海所在,凡是寒氣上逆,各種真氣虛弱導致的久病不癒的疾病,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調理。

千金云:治水泄痢及小腹癥積腹脹,婦人癥聚瘠瘦,灸氣海百壯,三報之。

玉龍賦云:兼璇璣,治尫羸喘促。

席弘賦云:治五淋,須更針三里。又兼水分,治水腫。又兼照海、陰交、曲泉、關元同瀉,治七疝小腹痛如神。

百證賦云:針三陰與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靈光賦云:兼血海,療五淋。

一傳治小腸氣痛,傷寒腹痛,氣脹水鼓黃腫,四時宜多灸。

昔柳公度曰:吾養生無他術,但不使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爾。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氣佐喜怒,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予舊多病,常若氣短,醫者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一二次灸之,則以氣怯故也。

白話文:

邁古不氣舒解作妻子,地要身樸

陰交(一名少關,一名黃戶),在臍下一寸。一曰當膀胱上際。三焦募也。任沖少陰之會。刺八分,灸五壯。一曰灸百壯。孕婦不可灸。

白話文:

陰交穴(別名少關,黃戶),位於肚臍下方一寸處。也有人說在膀胱上緣。它是三焦經絡的腧穴,也是任脈、沖脈和少陰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五壯。也有人說可以艾灸一百壯。孕婦不可艾灸此穴。

主治衝脈生病,從少腹衝心而痛,不得小便,疝痛陰汗濕癢,奔豚,腰膝拘攣,婦人月事不調,崩中帶下,陰癢,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

白話文:

主要治療衝脈疾病,疼痛從小腹部直衝到心臟,無法小便、疝氣痛、陰部流汗發癢、奔豚(精神煩躁)、腰膝痠痛,婦女的月經不調、崩漏(月經過多)、陰部發癢、產後惡露不止、肚臍周圍感到寒冷疼痛。

神農經云:治臍下冷疼,可灸二十一壯。

千金云:大小便不通,灸三壯。轉胞,灸隨年壯。又治水腫氣上下,灸百壯。

玉龍賦云:兼三里、水分,治鼓脹。

席弘賦云:兼照海、曲泉、關元、氣海同瀉,治七疝小腹痛如神。又云:治小腸氣撮痛連臍,急瀉此穴,更於湧泉取氣甚妙。又云:兼百會、太衝、照海,治咽喉疾。

白話文:

席弘賦說:同時按摩照海、曲泉、關元、氣海這幾個穴位,治療七種疝氣和小腹痛,效果非常好。又說:治療小腸絞痛連接到肚臍的疼痛,緊急按摩這些穴位,再從湧泉穴吸取能量,效果非常好。又說:同時按摩百會、太衝、照海這幾個穴位,治療咽喉疾病。

標幽賦云:陰交陽別定血暈。

百證賦云:兼三里,治中邪霍亂。又云:無子取陰交、石關之鄉。

一傳治腹內風寒走痛脹疼。

神闕(一名氣舍),當臍中。灸三壯,禁刺,刺之令人惡瘍潰矢,死不治。一曰納炒乾淨鹽滿臍,上加厚姜一片蓋定,灸百壯,或以川椒代鹽亦妙。

白話文:

這個(肚臍),一般叫做(肚臍),是我們出生時,母親臍帶掉離後留下的疤痕,用乾淨的鹽水清洗肚臍,可以保持肚臍的清潔。

主治陰證傷寒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憊,腸鳴泄瀉不止,水腫鼓脹,小兒乳痢不止,腹大風癇,角弓反張,脫肛。婦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脫胎。此穴在諸傢俱不言灸,只云禁針。銅人云:宜灸百壯。有徐伻者,卒中不省,得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蘇,更數月復不起。

白話文:

這個穴位主要用於治療陰證傷寒,中風而昏迷不醒,腹部虛冷疼痛,腸鳴腹瀉不止,水腫鼓脹,小兒乳痢不止,腹部膨脹、抽搐,身體弓起、角弓反張,脫肛。對於女性因血冷而無法受孕,灸這個穴位可以永久解決不孕問題。這個穴位其他醫家都說不能灸,只說不能針刺。銅人經中記載:應該灸100壯。有個叫徐伻的人,中風昏迷,得到桃源簿的幫助,在臍中灸了100壯才蘇醒,幾個月後又病倒了。

鄭糾云:有一親卒中風,醫者為灸五百壯而赤,後年逾八十。向使徐伻灸至三五百壯,安知其不永年耶?故神闕之灸,須填細鹽,然後灸之,以多為良。若灸之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若灸少,則時或暫愈,後恐復發,必難救矣。但夏月人神在臍,乃不宜灸。

白話文:

鄭糾說:有一個親戚得了中風,醫生為他灸了五百壯,灸得紅通通的,後來活到了八十多歲。如果當時徐伻灸到三五百壯,誰知道他不能長命百歲呢?所以神闕穴的灸法,必須填上細鹽,然後再灸,灸得越多越好。如果灸了三五百壯,不僅能治癒疾病,還能延年益壽;如果灸得少,則有時只能暫時痊癒,以後恐怕會復發,到時候就難以挽救了。不過,夏天人的神明在肚臍裡,所以不適合灸神闕穴。

千金云:納鹽臍中灸三壯,治淋病。又云:凡霍亂,納鹽臍中,灸二七壯,並治脹滿。

水分(一名分水,一名中守),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禁刺,灸五壯。甲乙經曰:刺一寸。孕婦不可灸。

白話文:

水分(又名分水、中守),位於下腹內,臍上方一寸處。與小腸下口相鄰,在此處將清濁物質分開,水液進入膀胱,殘渣進入大腸,因此稱為水分。此穴位不可針刺,可施灸五次。甲乙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一寸。孕婦不可艾灸此穴位。

主治水病腹堅,黃腫如鼓,沖胸不得息,繞臍痛,腸鳴泄瀉,小便不通,小兒陷囟。若水病脹滿堅硬不能食,灸之大良,日七壯,至四百壯止;但不可刺,刺而水盡即死。

白話文:

主要治療水腫、腹部堅硬、腹脹如鼓、呼吸困難、肚臍周圍疼痛、腸鳴腹瀉、小便不通、小兒囟門凹陷。如果水腫脹滿堅硬到不能進食的地步,艾灸效果非常好,每天艾灸七次,艾灸四百次後停止。但是不能針刺,針刺後水排出會立刻死亡。

神農經云:腹脹水腫,可灸十四壯至二十一壯。

千金云:治反胃吐食,灸二十壯。又治腹脹繞臍結痛堅,不能食,灸百壯。又霍亂轉筋入腹欲死,用四人持其手足,灸四五壯自不動,即勿持之,灸至十四壯。

白話文:

根據《千金要方》記載:

  • **治療反胃吐食:**灸 20 次。
  • **治療腹脹、臍周結痛且硬、食慾不振:**灸 100 次。
  • **治療霍亂腹痛劇烈、痙攣、瀕死:**請四個人抓住病人的手腳,灸 4-5 次後病人就不會動了,這時就不需要再抓著他了,繼續灸到第 14 次。

太乙歌云:腹脹瀉此,兼三里、陰谷,利水消腫。

玉龍賦云:兼陰交、三里,治鼓脹。

百證賦云:兼陰陵,能去水腫盈臍。

席弘賦云:兼氣海,治水腫。

天星秘訣云:兼建里,治肚腹浮腫脹膨膨。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當胃下口,小腸上口。足太陰任脈之會。刺八分,灸五壯。一曰二七壯至百壯。孕婦不可灸。

白話文:

下脘穴位於肚臍上2寸,建裏穴下方1寸。與胃的下口、小腸的上口相通。是足太陰脾經和任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八分,艾灸5壯。另有說法認為可灸2–7壯,最多可灸100壯。孕婦不可灸。

主治臍上厥氣堅痛,腹脹滿,寒穀不化,虛腫癖塊連臍,瘦弱少食,翻胃,小便赤。

靈光賦云:兼中脘,治腹堅。

百證賦云:兼陷谷,能平腹內腸鳴。

建里,在臍上三寸,中脘下一寸。刺五分,留十呼,灸五壯。一云宜針不宜灸,孕婦尤忌之。

主治腹脹身腫,心痛上氣,腸鳴嘔逆不食。

千金云:主霍亂腸鳴腹脹,可刺八分,瀉五吸,疾出針,日灸二七壯至百壯。

百證賦云:兼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

天星秘訣云:兼水分,治肚腹腫脹。

中脘(一名太倉,一名胃脘,一名上紀),在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岐骨與臍之中。胃之募也。

為腑之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刺八分,灸七壯。一云二七壯至百壯。孕婦不可灸。

主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煩熱疼痛,積聚痰飲面黃,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溫瘧,霍亂吐瀉,寒熱不已,或因讀書得奔豚氣上攻,伏梁心下,寒癖結氣。凡脾冷不可忍,心下脹滿,飲食不進不化,氣結疼痛雷鳴者,皆宜灸之。此為腑會,故凡腑病者當治之。

白話文:

功效:

治療腹部脹滿,消化不良,胸悶氣堵,噁心想吐、不想吃東西,心脾灼熱疼痛,痰飲積聚導致臉色發黃,寒病喝水過多,腹脹喘氣,溫熱病,霍亂吐瀉,寒熱交替,或因讀書過度引起奔豚氣上衝,積聚在心下,寒邪凝聚成氣。

適應症:

脾胃虛寒嚴重,腹部脹滿,吃不下東西、食物不能消化,氣滯疼痛、像雷鳴一樣,都適合使用灸療法治療。此為腑臟的交會處,因此所有腑臟疾病都可以治療。

千金云:虛勞吐血,嘔逆不下食,多飽多睡,百病,灸三百壯。又治脹滿水腫,氣聚寒冷,灸百壯,三報之。又治奔豚伏梁冷氣,刺八分,留七呼,瀉五吸,仍日灸二七至四百壯。又主五毒注不能食飲,灸至千壯。又治霍亂先腹痛,灸二七壯,不瘥,更二七壯。又治中惡,灸五十壯。

白話文:

《千金要方》記載:虛弱衰老導致吐血、嘔吐、不思飲食、過度飽食過度睡眠、全身不適等症狀,可以艾灸三百壯。又可以用來治療脹滿水腫,由於寒氣聚集引起,艾灸一百壯,分三次進行。又可以用來治療奔豚、伏梁等由寒氣引起的病症,針刺深度八分,保留七次呼吸,緩慢吸氣五次,持續每日艾灸兩百七至四百壯。又可以治療五毒侵襲導致不能進食,艾灸至一千壯。又可以用來治療霍亂初期的腹痛,艾灸兩百七壯,如果沒有好轉,再艾灸兩百七壯。又可以用來治療中邪,艾灸五十壯。

玉龍賦云:兼腕骨,療脾虛黃疸。又云:合上脘,治九種心疼。

百證賦云:主治積痢。

靈光賦云:兼下脘,治腹堅。

捷徑云:治食噎。

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臍上五寸。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刺八分,留七呼,灸五壯。千金云:日灸二七壯至百壯,三報之。孕婦不可灸。

白話文:

上脘:位於巨闕穴下方一寸五分,距蔽骨三寸,肚臍上方五寸。

屬足陽明脈、手太陽脈和任脈會合之處。

針刺深度為八分,留針七次呼吸,灸五壯。

《千金方》記載:每日灸二至七壯,灸至百壯,三次灸滿。

懷孕婦女不可灸。

主治心中煩熱,痛不可忍,腹中雷鳴,飲食不化,霍亂翻胃嘔吐,三焦多涎,奔豚伏梁,氣脹積聚,黃疸心風,驚悸嘔血,身熱汗不出。

白話文:

主治:心中煩悶發熱,疼痛劇烈難忍,腹中雷鳴作響,食物難以消化,霍亂引起翻胃嘔吐,三焦部位涎液過多,奔豚伏梁等疾病(指腹痛劇烈難忍),氣脹積食,黃疸,心氣虛弱,驚悸嘔血,身體發熱而不發汗。

神農經云:治心疼積塊嘔吐,可灸十四壯。

玉龍賦云:閤中脘,治九神之心疼。

太乙歌云:兼豐隆,刺治心疼嘔吐,傷寒吐蛔。

百證賦云:合神門,治發狂奔走。

捷徑云:治風癇熱病,蛔蟲心痛。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也。刺六分,留七呼,灸七壯。一曰刺三分,灸七七壯。

主治上氣咳逆,胸滿氣短,九種心疼,冷痛引少腹,蛔痛,痰飲咳嗽,霍亂腹脹,恍惚發狂,黃疸,中隔不利,煩悶卒心痛,屍厥蠱毒,息賁嘔血,吐痢不止,牛癇。

白話文:

可以治療上氣伴隨咳嗽,胸悶氣短,九種心臟疼痛,因寒冷疼痛而蔓延到下腹部,蛔蟲引起的疼痛,痰飲導致的咳嗽,霍亂引發的腹脹,恍惚癲狂,黃疸,膈膜不利,煩悶突然心痛,屍體僵直和毒蠱,喘息嘔血,吐瀉不止,牛羊癇疾。

千金云:治吐逆不下食,灸五十壯。上氣胸滿牽背徹痛,灸五十壯。若霍亂心痛先吐,灸二七壯,未愈,再二七壯。又治卒忤,灸百壯。

白話文:

《千金方》中提到:

  • 治療嘔吐反胃、不能進食的,艾灸五十壯。
  • 胸悶氣喘、胸部脹滿、牽扯背部劇痛的,艾灸五十壯。
  • 如果霍亂腹痛時先嘔吐的,艾灸二十七壯,如果沒有好轉,再艾灸二十七壯。
  • 治療中風,艾灸一百壯。

神農經云:治心腹積氣,可灸十四壯。又云:治小兒諸癇病,如口噦吐沫,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

白話文:

神農經說:治療心腹積聚的氣體,可以用艾灸灸十四次。又說:治療小孩的各種癲癇病,比如張口吐沫,可以用艾灸灸三壯,艾炷的大小如同小麥。

百證賦云:兼刺膻中,能除膈痛飲蓄難禁。

鳩尾(一名𩩲骬,一名尾翳),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甲乙經曰:一寸半。膏之原也。禁刺灸。一云可刺三分,灸三壯。此穴大難下針,非甚妙高手,不可輕刺也。

白話文:

鳩尾穴位於胸前,覆蓋在胸骨下方五分的位置。對於胸骨不明顯的人來說,可以從鎖骨凹陷處向下量一寸(另有說法為一寸半)。鳩尾穴是脾經的原穴,不能扎針灸。有人認為可以針刺出血,但最多隻能灸三壯。這個穴位比較難以施針,如果不是非常高明的手法,不要輕易扎針。

主治心驚悸,神氣耗散,癲癇狂病。

席弘賦云: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

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支滿,噎塞吐逆,食入還出,小兒吐乳。

膻中(一名元兒,一名上氣海),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禁刺,灸七壯。刺之不幸,令人夭。甲乙經曰:刺三分。

白話文:

膻中穴(又名元穴,或上氣海穴),位於玉堂(膻中穴上方一寸六分的窩處)下一寸六分,兩乳之間的凹陷處。取穴時應仰臥。膻中穴禁針刺,可灸七壯。如果不小心針刺此穴,會導致早夭。根據《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應為三分。

主治一切上氣短氣,痰喘哮嗽,咳逆噎氣,隔食反胃,喉鳴氣喘,肺癰嘔吐涎沫膿血,婦人乳汁少。此氣之會也,凡上氣不下,及氣噎氣隔氣痛之類,均宜灸之。

白話文:

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各種上氣短氣、痰喘哮嗽、咳逆噎氣、隔食反胃、喉鳴氣喘、肺癰嘔吐涎沫膿血,以及婦女乳汁不足。它是氣的聚集之處。凡是上氣不下,以及氣噎、氣隔、氣痛等症狀,都適合艾灸這個穴位。

神農經云:上氣喘咳,可灸七壯。

千金云:胸痹心痛,灸百壯。上氣咳逆,灸五十壯。

玉龍賦云:兼天突,醫喘嗽。

百證賦云:兼巨闕針之,能除膈痛蓄飲難禁。

一傳治傷寒風痰壅盛。

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一云少灸。

主治胸膺滿痛,心煩咳逆,上氣喘急不得息,喉痹咽壅,水漿不入,嘔吐寒痰。

百證賦云:兼幽門,能治煩心嘔吐。

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支滿,膺痛,喉痹咽壅,水漿不入,咳逆上氣,吐血煩心。

華蓋,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喘急,上氣哮嗽,喉痹,胸脅滿痛,水飲不下。

神農經云:治氣喘咳嗽,胸滿喘逆,不能言語,可灸七壯。

百證賦云:兼氣戶,治脅肋疼痛。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喘不能言,喉痹咽腫,水飲不下。

玉龍賦云:兼氣海,治尫羸喘促。

席弘賦云:治胃中有積,兼三里功多。

百證賦云:兼神藏,治膈滿項強已試。

天突(一名玉戶),在結喉下三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刺五分,留三呼,灸三壯。甲乙經曰:低頭取之,刺入一寸。

白話文:

戶 宛宛中。爽 陽五輪 爽 戶 爽 陽五輪陰戶。門戶 門戶門戶戶爽爽爽 陽一凹一凸門二陰五戶 爽爽爽爽爽爽爽,爽爽爽爽,爽,爽。貳,爽。戶,爽爽爽爽爽爽爽戶爽爽爽爽爽爽門戶門戶門戶爽門戶爽門爽,爽門戶,爽戶門爽爽,爽戶爽戶,戶爽戶,爽門,戶門戶爽,戶門門戶戶爽,戶門戶戶爽,爽戶門戶戶爽,爽。爽戶門戶門爽,戶門戶門戶爽,爽門戶門門戶門爽爽,戶門戶門戶爽爽,門戶門戸門爽門戶門戸門爽爽爽門戶門戶門爽,戶門戶門戸門戶門戶門戸爽。

主治上氣哮喘咳嗽,喉痹五噎,肺癰吐咯膿血,咽腫暴喑,身寒熱,咽乾舌下急,不得下食。

神農經云:治氣喘咳嗽,可灸七壯。

玉龍賦云:兼膻中,醫咳嗽。

靈光賦云:治喘痰。

百證賦云:兼肺俞,治咳嗽連聲。

千金云:治上氣氣悶,咽塞聲壞,灸五十壯。

廉泉(一名本池,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陰維任脈之會。按刺瘧篇所載曰:舌下兩脈者,廉泉也。氣府論曰:足少陰舌下各一。衛氣篇曰: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然則廉泉非一穴,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而且為足少陰之會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廉泉穴(又名本池、舌本)位於下顎下緣,喉嚨上方正中線上,舌根下方。仰頭取穴。是陰維脈和任脈相交之處。

《刺瘧篇》記載說:舌下的兩條脈絡就是廉泉穴。《氣府論》記載:足少陰經在舌下各有一處。

《衛氣篇》記載:足少陰經的標絡在背部腧穴(阿是穴)和舌下兩條脈絡。

因此,廉泉穴並非一個穴位,而是舌根下方左右兩條泉脈的總稱,而且是足少陰經的交會穴。

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息,艾灸三壯。

主治咳嗽喘息上氣,吐沫舌縱,舌下腫難言,舌根急縮不食,涎出口瘡。

百證賦云:兼中衝,堪攻舌下腫痛。

承漿(一名天池,一名懸漿),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足陽明任脈之會。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口噤不開,暴喑不能言,刺三分,徐徐引氣而出,及治任之為病,其苦內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一云療偏風口喎面腫,消渴飲水不休,口齒疳蝕生瘡,灸之亦佳,日可七壯,至七七壯止,即血脈宣通,其風應時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當脈,即能愈疾。

白話文:

主要治療: 一邊癱瘓,臉部歪斜,嘴巴無法張開,突然無法說話。針灸時刺入三分深,慢慢地將氣引出來。還可以治療任脈堵塞引起的疾病。這些疾病在男性會導致七疝,在女性會導致瘕聚(婦科病塊)。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療法可以治療偏頭痛、臉部腫脹、口渴無法止渴、牙齒蛀蝕潰瘍。也可以用艾灸來治療,每天可灸7壯,持續77壯後停止。這樣可以疏通血脈,風症會很快好轉。艾炷不必很大,只要灸到正確的穴位即可治癒疾病。

千金云:小兒唇緊,灸三壯。又云:凡噦令人惋恨,灸七壯,炷如小麥。又十三鬼穴云:此名鬼市,治百邪癲狂,當在第八次下針。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

  • 如果小孩嘴脣緊繃,可以用灸法治療,在嘴脣上灸三壯。
  • 如果喉嚨有異物讓人感到不適,可用灸法治療,灸七壯,艾炷的大小如小麥。
  • 十三鬼穴(即風池、風府、天柱、大椎、肩井、曲池、合谷、三陰交、腎俞、太溪、湧泉)中,其中一個穴位稱為「鬼市」,治療各種邪氣引起的癲狂,應在第八次下針。

百證賦云:瀉牙疼而即移。

通玄賦云:治頭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