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圖翼》~ 卷六 (11)
卷六 (11)
1. 足陽明胃經穴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刺一寸五分,灸五壯。一曰刺八分半。
主治肩背強急痠痛,三焦膀胱腎氣熱結,大小便不利,疝氣偏墜;婦人小腹脹痛引陰中,月經至則腰腹脹痛,胞中瘕,子門寒。
千金云:主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隨年壯。
百證賦云:兼筋縮,專治脊強。
歸來(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刺八分,灸五壯。一曰刺二分半。
主治奔豚九疝,陰丸上縮,入腹引痛,婦人血藏積冷。
氣衝(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溪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去中行二寸。骨空論王氏注曰: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脈動處也。刺禁論王氏注曰:氣街之中,膽胃脈也。膽之脈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胃之脈挾臍,入氣街中。衝脈所起。刺三分,留七呼,灸七壯。甲乙經曰: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一云禁不可針。艾炷如大麥。
主治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不得正臥,奔豚㿗疝,淫濼,大腸中熱,身熱腹痛,陰腫莖痛;婦人月水不利,小腹痛無子,妊娠子上衝心,產難胞衣不下。一云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三里、巨虛上下廉同。
千金云:治石水,灸然谷、氣衝、四滿、章門。
百證賦云:兼衝門,治帶下產崩。
東垣曰:主血多諸證,以三稜針刺此穴出血立愈。
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文中。一云在膝上一尺二寸。刺六分,灸三壯。一云刺三分,禁灸。
主治腰痛膝寒,足麻木不仁,黃疸,痿痹,股內筋絡急,小腹引喉痛。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一云在膝蓋上七寸,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狀,因以此名。刺五分,禁灸。千金云:狂邪鬼語,灸百壯,亦可五十壯。
主治腳氣膝冷不得溫,風痹,婦人八部諸疾。
陰市(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一云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得之。刺三分,留七呼,禁灸。刺腰痛論注曰:伏兔下陷者中,灸三壯。即此。
主治腰膝寒如注水,痿痹不仁,不得屈伸,寒疝小腹痛滿,少氣。
千金云:水腫大腹,灸隨年壯。
玉龍賦云:兼風市,能驅腿足之乏力。
通玄賦云:膝胻痛陰市能醫。
靈光賦云:專治兩足拘攣。
席弘賦云:心疼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
梁丘,在膝上二寸兩筋間。足陽明郄。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腳膝痛,冷痹不仁,不可屈伸,足寒,大驚,乳腫痛。
神農經云:治膝痛屈伸不得,可灸三壯、七壯。
犢鼻,在膝髕下,胻骨上,骨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一曰在膝頭下,近外窟解中。刺六分,灸三壯。一曰刺三分。刺禁論曰:刺膝髕出液為跛。故刺此者不可輕也。
主治膝痛不仁,難跪起,腳氣。若膝髕癰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若犢鼻堅硬,勿便攻之,先用洗熨而後微刺之愈。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穴
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方三寸,距離身體中線兩寸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一寸五分,可以灸五個艾柱。另一種說法是針刺深度為八分半。
主要治療:肩背部僵硬、痠痛,三焦、膀胱、腎的熱邪積聚,小便和大便不順暢,疝氣、睪丸下墜;婦女小腹脹痛牽引到陰部,月經來潮時腰腹脹痛,子宮內有腫塊,子宮寒冷。
《千金方》記載:主要治療三焦、膀胱、腎中的熱氣,可以按照年齡灸艾柱。
《百證賦》記載:兼治筋縮,專門治療脊椎僵硬。
歸來穴(又名溪穴):位於水道穴下方兩寸,距離身體中線兩寸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八分,可以灸五個艾柱。另一種說法是針刺深度為二分半。
主要治療:奔豚病(腹部有氣上衝)、九種疝氣,睪丸向上收縮,牽引腹部疼痛,婦女血氣積聚寒冷。
氣衝穴(又名氣街穴):位於歸來穴下方,鼠蹊上方一寸,在動脈搏動明顯的地方,距離身體中線兩寸的地方。王氏在《骨空論》中的註解說:在陰毛邊緣兩旁,鼠蹊上方一寸動脈跳動的地方。《刺禁論》中王氏的註解說:氣街是膽經和胃經的脈氣交會處。膽經沿脅部內側運行,從氣街出來,環繞陰毛邊緣;胃經挾持肚臍,進入氣街。衝脈也由此發起。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七個艾柱。《甲乙經》說:灸這個穴位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呼吸困難。還有一種說法是禁止針刺。艾柱的大小像大麥粒。
主要治療:氣逆上衝,胸腹脹滿,無法平躺,奔豚病、疝氣,外陰部腫脹,大腸有熱,身體發熱、腹痛,陰部腫脹、陰莖疼痛;婦女月經不順,小腹疼痛、不孕,懷孕時胎兒向上衝擊心臟,難產、胎盤不下。另一種說法是這個穴位主要瀉胃中之熱,與足三里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作用相同。
《千金方》記載:治療腹水,可以灸然谷穴、氣衝穴、四滿穴、章門穴。
《百證賦》記載:兼治衝門穴,可以治療白帶、產後崩漏。
東垣說:主要治療血症,用三棱針刺這個穴位出血,可以立即見效。
髀關穴:位於膝蓋上方,伏兔穴後面的交叉紋路上。另一種說法是位於膝蓋上方一尺二寸。針刺深度為六分,可以灸三個艾柱。另一種說法是針刺深度為三分,禁止灸。
主要治療:腰痛、膝蓋寒冷,腿腳麻木不仁,黃疸,痿軟、麻木,大腿內側筋脈緊張,小腹牽引喉嚨疼痛。
伏兔穴:位於膝蓋上方六寸,肌肉隆起的地方,採取正跪坐的姿勢取穴。另一種說法是位於膝蓋上方七寸,左右各三指寬的地方按壓,會有肌肉隆起像兔子的形狀,因此得名。針刺深度為五分,禁止灸。《千金方》記載:可以治療狂邪鬼語,灸一百個艾柱,也可以灸五十個。
主要治療:腳氣、膝蓋怕冷,風痹,婦女的各種疾病。
陰市穴(又名陰鼎穴):位於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的凹陷處,採取拜跪的姿勢取穴。另一種說法是位於膝蓋內側輔骨後面,大筋下方,小筋上方,屈膝時取穴。《刺腰痛論》的註解說:伏兔下陷的地方就是這個穴位,可以灸三個艾柱。
主要治療:腰膝寒冷如水灌注,痿軟、麻木不仁,不能彎曲伸直,寒疝、小腹脹痛,呼吸短促。
《千金方》記載:治療腹水,可以按照年齡灸艾柱。
《玉龍賦》記載:兼治風市穴,可以驅除腿腳無力。
《通玄賦》記載:膝蓋和小腿疼痛,陰市穴可以治療。
《靈光賦》記載:專門治療兩腳拘攣。
《席弘賦》記載:心痛、手顫抖,要除根可以找陰市穴。
梁丘穴:位於膝蓋上方兩寸,兩條筋脈之間。是足陽明經的郄穴。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灸三個艾柱。
主要治療:腳膝疼痛,寒冷麻木不仁,不能彎曲伸直,腳冷,驚嚇,乳房腫痛。
《神農經》記載:治療膝痛、不能屈伸,可以灸三個或七個艾柱。
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方,脛骨上方,骨骼之間的大筋凹陷處,形狀像牛鼻子,因此得名。另一種說法是位於膝蓋頭下方,接近外側凹陷處。《刺禁論》記載:如果針刺膝蓋骨導致液體流出,會導致跛腳。所以針刺這個穴位不能輕易嘗試。
主要治療:膝蓋疼痛麻木不仁,難以跪下和站起,腳氣。如果膝蓋骨腫痛,潰爛則無法治療,未潰爛則可以治療。如果犢鼻穴堅硬,不要輕易攻擊,先用洗熨的方法,再稍微針刺才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