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圖翼》~ 卷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2)

1. 足陽明胃經穴

靈光賦云:善治風邪濕。

三里(即下陵,出本輸篇),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坐而豎膝低跗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足陽明所入為合。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千金云:灸二百壯至五百壯。一云小兒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反生疾。秋月不宜出血,恐土虛也。

主治胃中寒,心腹脹痛,逆氣上攻,臟氣虛憊,胃氣不足,惡聞食臭,腹痛腸鳴,食不化,大便不通,腰痛膝弱不得俯仰,小腸氣。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巨虛上下廉同。

秦承祖曰:諸病皆治,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腫滿,膝胻痠痛,目不明。

華佗云:療五勞七傷,羸瘦虛乏,瘀血乳癰。

外臺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使眼無光,蓋以三里能下氣也。

一傳心疼者,灸此穴及承山,立愈。以其中有瘀血,故瀉此則愈。

千金云:三里內庭,治肚腹病妙。又身重腫,坐不欲起,風勞腳疼,灸五十壯,刺五分補之。又邪病大呼罵走,三里主之,名鬼邪。

神農經云:治心腹脹滿,胃氣不足,飲食不化,痃癖氣塊吐血,腹內諸疾,五勞七傷,灸七壯。

太乙歌云:兼束骨,刺治項強腫痛,體重腰癱。

玉龍賦云:兼絕骨、三陰交,能治連延腳氣。又治心悸虛煩。又兼水分、陰交,蠱脹宜刺。又合太衝、中封,治行步艱楚。

百證賦云:兼陰交,治中邪霍亂。

靈光賦云:治氣上壅。又兼陽陵、陰陵、申脈、照海,治腳氣及在腰之疾。

席弘賦云:治手足上下疾,亦治食癖氣塊。又云:虛喘宜尋三里中。又胃中有積,刺璇璣,此穴功亦多。又氣海專治五淋,又須針三里。又治耳內蟬鳴,腰欲折,須兼五會補瀉之始妙。又云:若針肩井須三里,不刺之時氣未調。又治腰連胯痛。又治腳腫腳痛,須兼懸鐘、陽陵、陰陵、三陰交、太衝行氣,並治指頭麻木。

又腕骨腿疼瀉此穴。又兼風府,針度淺深,更尋三里,治膀胱氣未散。

通玄賦云:能卻五勞之羸瘦。又云:治冷痹。

捷法云:治食不充肌。

天星秘訣云:耳鳴腰痛先五會,後耳門、三里。又云胃停宿食,後尋三里起璇璣。又云:兼二間,治牙疼、頭痛並喉痹。又云:兼期門,治傷寒過經不出汗。

四總穴云:肚腹三里留。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能除心脅痛,腹脹胃中寒,腸鳴並泄瀉,眼腫膝脛酸,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光全。增治法云:治五勞七傷,腰痛不舉,喉痹,脅間暴痛不得息,咳嗽多痰,足痿足熱,腹中瘀血水腫,陰氣不足,熱病汗不出,喜嘔口乾,身反折,口噤鼓頷,胃氣不足,聞食即吐,泄痢水穀不化,消渴,遺尿,失氣,陽厥惡寒,頭眩,小便不利,悉宜針灸。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穴

古書《靈光賦》說,這個穴位善於治療風邪和濕邪引起的疾病。

足三里穴(也就是下陵穴,出自《本輸篇》),在膝蓋下方三寸的位置,小腿脛骨外側邊緣,大筋內側凹陷的地方。坐著,把膝蓋豎起來,腳背略為放低,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用力按壓時,腳背上的動脈跳動會停止。這個穴位是足陽明經的合穴。針刺五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壯。 《千金方》說,可以灸二百到五百壯。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小孩子不宜灸足三里,三十歲以後才可以灸,不然反而會生病。秋天不適合在這個穴位放血,因為怕會導致脾胃虛弱。

這個穴位主要治療胃裡的寒氣,心腹脹痛,氣向上逆行,內臟虛弱,胃氣不足,討厭聞到食物的味道,腹痛腸鳴,消化不良,大便不通,腰痛膝蓋無力不能彎腰伸直,疝氣等疾病。這個穴位主要瀉胃裡面的熱,跟氣衝穴、巨虛上廉穴、巨虛下廉穴作用類似。

秦承祖說,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包括食物積滯、水腫、蠱毒、痃癖(腹部腫塊)、四肢腫脹、膝蓋小腿痠痛、眼睛看不清等。

華佗說,這個穴位可以治療五勞七傷、身體消瘦虛弱、瘀血、乳癰。

《外臺秘要》和《明堂經》說,人到三十歲以後,如果不灸足三里,會導致氣往上衝眼睛,使眼睛無光,因為足三里可以使氣往下行。

有一種說法,如果心痛,灸這個穴位和承山穴,立刻就好,因為裡面有瘀血,所以瀉掉就可以治好。

《千金方》說,足三里穴和內庭穴,治療腹部疾病效果很好。又說,身體沉重腫脹,坐下不想起來,風濕勞損引起的腳痛,灸五十壯,針刺五分用補法。又說,邪病導致大喊大叫、亂跑,足三里穴可以治療,所以這個穴位又叫做鬼邪穴。

《神農經》說,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心腹脹滿、胃氣不足、消化不良、痃癖氣塊、吐血、腹內各種疾病、五勞七傷,灸七壯。

《太乙歌》說,配合束骨穴,可以針刺治療脖子僵硬腫痛、身體沉重腰癱。

《玉龍賦》說,配合絕骨穴和三陰交穴,可以治療連綿不斷的腳氣病。又可以治療心悸虛煩。又配合水分穴和陰交穴,可以治療蠱脹,宜用針刺。又配合太衝穴和中封穴,可以治療行走困難。

《百證賦》說,配合陰交穴,可以治療中邪引起的霍亂。

《靈光賦》說,可以治療氣向上壅塞。又配合陽陵泉穴、陰陵泉穴、申脈穴、照海穴,可以治療腳氣病和腰部疾病。

《席弘賦》說,可以治療手腳上下部位的疾病,也可以治療食物積滯、氣塊。又說,虛喘要尋找足三里穴。又說,胃裡有積滯,刺璇璣穴,這個穴位的功效也很多。又說,氣海穴專門治療五淋病,還要針刺足三里。又說,治療耳鳴,腰好像要斷了一樣,要配合五會穴用補瀉的方法效果才好。又說,如果針刺肩井穴要配合足三里,不然氣就不會調順。又可以治療腰部連著胯部疼痛。又可以治療腳腫腳痛,要配合懸鐘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太衝穴來行氣,還可以治療手指麻木。

又說,手腕和腿疼痛可以瀉這個穴位。又配合風府穴,針刺深度要淺深適度,還要尋找足三里穴,可以治療膀胱氣滯未散。

《通玄賦》說,可以消除五勞引起的消瘦。又說,可以治療冷痹。

《捷法》說,可以治療吃不飽導致營養不良。

《天星秘訣》說,耳鳴腰痛先針刺五會穴,然後針刺耳門穴、足三里穴。又說,胃裡有積食,要尋找足三里穴和璇璣穴。又說,配合二間穴,可以治療牙痛、頭痛和喉痹。又說,配合期門穴,可以治療傷寒病過經絡卻不發汗的情況。

《四總穴歌》說,肚腹疾病要用足三里穴。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說,這個穴位可以消除心脅痛、腹脹、胃中寒冷、腸鳴、腹瀉、眼睛腫脹、膝蓋小腿痠痛、傷寒引起的消瘦虛弱、氣蠱以及各種疾病。三十歲以後,針灸這個穴位可以使眼睛明亮。補充的治療方法說,可以治療五勞七傷、腰痛不能抬起、喉痹、脅間突然疼痛不能呼吸、咳嗽多痰、腳痿腳熱、腹中瘀血水腫、陰氣不足、熱病不出汗、喜歡嘔吐口乾、身體彎折、口噤鼓腮、胃氣不足、聞到食物就吐、腹瀉消化不良、消渴、遺尿、失氣、陽厥惡寒、頭暈、小便不利,這些情況都適合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