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圖翼》~ 卷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3)

1. 足陽明胃經穴

上巨虛(一名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海論曰:衝脈者,其輸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巨虛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上廉屬大腸,下廉屬小腸,出本輸篇及邪氣臟腑病形篇。)刺三分,灸三壯。甲乙經作刺八分。千金云:灸以年為壯數。

主治臟氣不足,偏風腳氣,腰腿手足不仁,足脛酸,骨髓冷疼,不能久立,挾臍腹痛,腸中切痛,飧泄食不化,喘息不能行,腹脅支滿狂走。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三里、下巨虛治同。

條口,在三里下五寸,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刺五分,灸三壯。甲乙經云:刺八分。

主治足膝麻木,寒酸腫痛,趺腫轉筋,濕痹足下熱,足緩不收,不能久立。

天星秘訣云:兼衝陽、絕骨,治足緩難行。

下巨虛(一名巨虛下廉),在上廉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巨虛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又為衝脈下輸。刺三分,灸三壯。一曰刺八分。

主治胃中熱,毛焦肉脫,汗不得出,少氣不嗜食,暴驚狂言,喉痹,面無顏色,胸脅痛,飧泄膿血,小腸氣,偏風腿痿,足不履地,熱風風濕冷痹,胻腫足跗不收,女子乳癰。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三里、上巨虛同。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骨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面腫,喉痹不能言,風逆癲狂,見鬼好笑,厥逆,胸痛如刺,大小便難,怠惰,腿膝痠痛,屈伸不便,腹痛肢腫,足清寒濕。

太乙歌云:兼上脘,刺心疼嘔吐,傷寒吐蛔。

玉龍賦云:兼肺俞,治痰嗽。又云:合湧泉、關元,可治屍勞。

席弘賦云:專治婦人心痛。

百證賦云:兼強間,治頭痛難禁。

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足腕上繫鞋帶處陷中。一曰在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刺瘧論注曰:在衝陽後三寸半。氣穴論注曰:二寸半。甲乙經曰:一寸半。足陽明所行為經。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治風氣面浮,頭痛目眩生翳,厥氣上衝,喘咳腹脹,顛疾煩心,悲泣驚瘛,轉筋霍亂,大便下重,股膝胻腫。又瀉胃熱善飢不食,食即支滿腹脹;及療痎瘧寒熱,須兼刺厲兌、三里、解谿、商丘出血。

神農經云:治腹脹腳腕痛,目眩頭疼,可灸七壯。

玉龍賦云:兼商丘、丘墟,堪追腳痛。

百證賦云:兼陽谷,治驚悸怔忡。

一傳腹虛腫及足脛虛腫,灸之效。一傳氣逆發噎將死,灸之效。

衝陽(一名會原,即仲景所謂趺陽也),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谷二寸。足陽明所過為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刺禁論曰: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即此穴也。

主治偏風面腫,口眼喎斜,齒齲,傷寒發狂,振寒汗不出,腹堅大,不嗜食,發寒熱,足痿跗腫;或胃瘧先寒後熱,喜見日月光,得火乃快然者,於方熱時刺之,出血立寒。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穴

上巨虛(又名巨虛上廉):在足三里穴下方三寸的位置,位於兩條肌腱和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抬起腳來取穴。古籍記載:衝脈的氣血,從巨虛的上廉和下廉輸出。巨虛上廉,是足陽明胃經與大腸經交會的地方。(上廉屬於大腸經,下廉屬於小腸經,這在《本輸篇》和《邪氣臟腑病形篇》中都有記載。)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也有說法是針刺八分深。另有說法建議,艾灸的次數可以按照年齡來決定。

主要治療:臟腑之氣不足,半身不遂的風疾和腳氣病,腰腿手腳麻木不仁,腳脛痠軟無力,骨髓冰冷疼痛,無法久站,肚臍周圍腹痛,腸道絞痛,食物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瀉,喘息困難,腹部脹滿,狂躁不安。這個穴位主要用來瀉胃熱,和氣衝穴、足三里穴、下巨虛穴的功效相同。

條口:在足三里穴下方五寸的位置,下巨虛穴上方一寸,抬起腳來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也有說法是針刺八分深。

主要治療:腳和膝蓋麻木,寒冷痠痛腫脹,腳背腫脹、抽筋,濕痹導致腳底發熱,腳部無力,無法久站。

《天星秘訣》記載:配合衝陽穴、絕骨穴,可以治療腳部無力難以行走。

下巨虛(又名巨虛下廉):在上巨虛穴下方三寸的位置,位於兩條肌腱和骨頭之間的凹陷處,蹲下抬起腳來取穴。巨虛下廉,是足陽明胃經與小腸經交會的地方,也是衝脈向下輸注的地方。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也有說法是針刺八分深。

主要治療:胃中有熱,毛髮焦枯,肌肉消瘦,汗液無法排出,氣短不想吃飯,突然驚恐大叫,胡言亂語,咽喉腫痛,面色蒼白,胸脅疼痛,腹瀉帶膿血,疝氣,半身不遂,腳無力無法行走,風濕性關節炎、寒痹,小腿腫脹,腳背活動受限,女性乳腺膿腫。這個穴位主要用來瀉胃熱,和氣衝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的功效相同。

豐隆:在外踝上方八寸的位置,在小腿外側的骨頭邊緣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分支連接足太陰脾經。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頭痛面部腫脹,咽喉腫痛說不出話,氣逆上沖導致的癲癇狂躁,看到鬼怪就想笑,昏厥,胸痛像被針刺,大小便困難,身體疲乏,腿膝痠痛,屈伸不利,腹痛肢體腫脹,腳部冰冷濕重。

《太乙歌》記載:配合上脘穴,可以治療心痛嘔吐,傷寒吐蛔蟲。

《玉龍賦》記載:配合肺俞穴,可以治療咳嗽痰多。又記載:配合湧泉穴、關元穴,可以治療癆病(類似結核病)。

《席弘賦》記載:專門治療婦女心痛。

《百證賦》記載:配合強間穴,可以治療難以忍受的頭痛。

解谿:在衝陽穴後方一寸五分的位置,在腳腕上繫鞋帶的地方凹陷處。另一種說法是,在腳大拇趾第二趾正上方,腳背上的凹陷處。有醫書記載,在衝陽穴後方三寸半的位置。也有醫書記載,在衝陽穴後方二寸半的位置。《甲乙經》記載,在衝陽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這裡是足陽明胃經所經過的部位。針刺五分深,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風邪導致的面部浮腫,頭痛頭暈,眼生翳膜(類似白內障),氣逆上沖,喘咳腹脹,癲癇,心煩意亂,悲傷哭泣,驚恐抽搐,抽筋,上吐下瀉,大便不暢,大腿膝蓋小腿腫脹。又可治療胃熱導致的容易飢餓且食慾不佳,吃一點就腹脹;以及瘧疾引起的寒熱交替,需要配合刺厲兌穴、足三里穴、解谿穴、商丘穴出血治療。

《神農經》記載:可以治療腹脹、腳腕疼痛、頭暈頭痛,可以艾灸七壯。

《玉龍賦》記載:配合商丘穴、丘墟穴,可以治療腳痛。

《百證賦》記載:配合陽谷穴,可以治療心悸怔忡。

有醫書記載,腹部虛弱腫脹,以及腳腿虛弱腫脹,艾灸這個穴位有效。另有醫書記載,氣逆導致咽喉阻塞,瀕臨死亡,艾灸這個穴位有效。

衝陽(又名會原,也就是張仲景所說的趺陽):在腳背上五寸的位置,在腳背高骨之間的動脈搏動處,距離陷谷穴二寸。這裡是足陽明胃經所經過的原穴。針刺三分深,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刺禁論》記載:針刺腳背上動脈,血流不止會導致死亡。這裡指的就是衝陽穴。

主要治療:半身不遂導致的面部浮腫,口眼歪斜,蛀牙,傷寒導致的狂躁,發冷不出汗,腹部堅硬脹大,食慾不振,發冷發熱,腿腳無力腳背腫脹;或者瘧疾導致的先寒後熱,喜歡見到陽光,靠近火才會感到舒適,需要在熱的時候針刺,出血後會立即感到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