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圖翼》~ 卷六 (14)
卷六 (14)
1. 足陽明胃經穴
天星秘訣云:兼條口絕骨,治足緩難行。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所注為腧。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刺三分。
主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汗不出,振寒痎瘧,疝氣少腹痛,或胃脈弦者,瀉此則水平而胃氣自盛。
千金云:治水病,灸隨年壯。
百證賦云:兼下脘,能平腹內腸鳴。
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足陽明所溜為滎。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甲乙經云:刺二分,留二十呼。
主治四肢厥逆,腹滿不得息,惡聞人聲,振寒,咽痛口喎,齒齲鼻衄,癮疹,赤白痢,瘧不嗜食。
一傳主療久瘧不愈,並腹脹。
玉龍賦云:兼臨泣,能理小腹之䐜。
通玄賦云:治腹膨,休遲。
千金十一穴云:三里、內庭,治肚腹病妙。
捷經云:治石蠱。又云:大便不通,宜瀉此。
天星秘訣云:兼合谷,治寒瘧面腫及腸鳴。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瘧疾不思食,耳鳴針便清。
厲兌,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按本輸篇曰: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經脈、經筋等篇俱雲中指。繆刺篇曰:邪客於足陽明之絡,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據此諸篇之說,可見中指次指之間,皆陽明脈氣所發也。足陽明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
主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滿水腫,熱病汗不出,寒熱瘧,不食,面腫喉痹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發狂好臥,足寒膝臏腫痛。
百證賦云:與隱白相諧,治夢魘不寧。
白話文:
天星秘訣說:搭配條口穴和絕骨穴,可以治療腿腳無力難以行走的情況。
陷谷穴,在腳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間,第二趾趾骨後方的凹陷處,距離內庭穴兩寸的地方。這是足陽明經氣流注的腧穴。針刺五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也有一說針刺三分深。
主要治療面部浮腫、水腫病、容易打嗝、腸鳴腹痛、不出汗、發冷顫抖的瘧疾、疝氣、小腹疼痛,或者胃脈呈現弦象的,瀉這個穴位就可以使體內水平衡,胃氣自然旺盛。
《千金方》說:治療水腫病,灸的壯數可以依照年齡計算。
《百證賦》說:搭配下脘穴,可以平息腹部內的腸鳴聲。
內庭穴,在腳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間的凹陷處。這是足陽明經氣流過的滎穴。針刺三分深,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甲乙經》說:針刺二分深,留針二十個呼吸的時間。
主要治療四肢冰冷、腹脹喘不過氣、討厭聽到人聲、發冷、咽喉疼痛、口角歪斜、蛀牙、鼻出血、皮膚起疹子、紅痢白痢、瘧疾不思飲食。
還有說法可以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以及腹脹。
《玉龍賦》說:搭配臨泣穴,可以調理小腹的氣脹。
《通玄賦》說:治療腹部膨脹,不要延誤。
《千金十一穴》說:足三里穴和內庭穴,治療肚子方面的疾病非常有效。
《捷經》說:可以治療腹內有硬塊的疾病。又說:大便不通暢,應該瀉這個穴位。
天星秘訣說:搭配合谷穴,可以治療寒瘧、面部腫脹以及腸鳴。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訣說:可以治療四肢冰冷、喜歡安靜討厭聽到聲音、皮膚起疹子、咽喉疼痛、頻繁打哈欠及牙痛、瘧疾不思飲食、耳鳴,針灸後就會好轉。
厲兌穴,在腳大拇趾和第二趾的末端,距離指甲像韭菜葉寬的地方。根據《本輸篇》的說法:厲兌穴在腳大拇趾內側,第二趾的末端。但經脈、經筋等篇都說是中趾。而《繆刺篇》說:邪氣侵襲足陽明經絡時,應該在足中趾和第二趾的指甲上方各刺一針。綜合這些說法,可以看出中趾和第二趾之間,都是陽明脈氣發散的地方。這是足陽明經氣發出的井穴。針刺一分深,留針一個呼吸的時間,灸一壯。
主要治療昏迷、牙關緊閉、氣絕、像中邪一樣的症狀、心腹脹滿、水腫、熱病不出汗、寒熱交替的瘧疾、不思飲食、面部腫脹、喉嚨腫痛、蛀牙、怕風、鼻子不通暢、容易驚嚇發狂、喜歡躺著、腳冷、膝蓋腫痛。
《百證賦》說:與隱白穴配合使用,可以治療睡夢中驚醒不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