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圖翼》~ 卷六 (1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5)

1. 足太陰脾經穴

脾經穴歌

足太陰脾由足拇,隱白先從內側起。大都、太白繼公孫,商丘直上三陰塢。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前。府舍、腹結、大橫上,腹哀、食竇、天溪連。胸鄉、周容、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

隱白,在足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腹脹喘滿不得臥,嘔吐食不下,胸中痛,煩熱暴泄,衄血,屍厥不識人,足寒不得溫,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刺之立愈,小兒客忤驚風。

百證賦云:兼厲兌,治夢魘不寧。

大都,在大指本節後內側骨縫,白肉際陷中。足太陰所溜為滎。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痛,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嘔吐悶亂,腰痛不可俯仰,四肢腫痛。凡婦人孕不論月數,及生產後未滿百日,俱不宜灸。

千金云:治大便難,灸隨年壯。又霍亂下瀉不止,灸七壯。

席弘賦云:兼橫骨,治氣滯腰痛不能立。

百證賦云:兼經渠,治熱病汗不出。

太白,在足大指後,內側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陰所注為腧,即原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瀉痢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膝股胻酸,轉筋身重骨痛。

玉龍賦云:治痔漏。

通玄賦云:能宣導於氣衝。

公孫,在足大指內側,本節後一寸,內踝前陷中,正坐合足掌相對取之。太陰絡,別走陽明。刺四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曰:留二十呼。

主治寒瘧不食,癇氣好大息,多寒熱,汗出喜嘔,卒面腫,心煩多飲,膽虛腹虛,水腫腹脹如鼓,脾冷胃痛。

神農經云:治腹脹心疼,可灸七壯。

席弘賦云:治肚疼,須兼內關相應。

標幽賦云: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

攔江賦云:兼照海,治傷寒四日太陰經,再行內關施截法。

截法云:治九種心疼;一切冷氣;痰涎隔悶,胸中隱痛,臍腹脹滿,氣不消化;脅肋下痛,起坐艱難;泄瀉不止,裡急後重;胸中刺痛;兩脅脹滿,氣攻疼痛;中滿不快,翻胃吐食;氣隔五噎,飲食不下;胃脘停痰,口吐清水;中脘停食,疼刺不已;嘔吐痰涎,眩暈不止;心瘧,令人心內怔忡;肝瘧,令人氣色蒼蒼,惡寒發熱;脾瘧,令人怕寒,腹中痛;肺瘧,令人心寒驚怕;腎瘧,令人灑淅寒熱,腰脊強痛;瘧疾,大熱不退,或先寒後熱,及先熱後寒;瘧疾,心胸疼痛;瘧疾,頭痛眩暈,吐痰不已;瘧疾,骨節痠痛;瘧疾,口渴不已;胃瘧,令人善飢而不能食;膽瘧,令人惡寒驚怕,睡臥不安;黃汗疸,四肢俱腫,汗出染衣;黃疸,遍身皮膚黃,及面目小便俱黃;谷疸食畢則頭眩,心中拂鬱;酒疸,身目俱黃,心中俱痛,面發赤斑,小便赤黃;女勞疸身目俱黃,發熱惡寒,小便不利。以上凡三十證,先以公孫為主治,然後隨證取各穴應之。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穴

脾經穴位歌訣:

足太陰脾經起於足拇指內側的隱白穴,接著是大都、太白、公孫,然後是商丘,再往上是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容、大包,共二十一個穴位。

隱白穴位於足大拇指內側指甲角旁,如同韭菜葉般寬窄的位置。它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穴(井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呼,艾灸三壯。主治腹脹、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嘔吐、飲食不下、胸痛、煩熱、腹瀉、鼻出血、昏迷不省人事、足部冰冷、月經週期過長或出血不止(針刺可立即見效)、小兒驚厥、驚風。 《百證賦》記載:配合厲兌穴,治療夢魘不安。

大都穴位於大拇指本節後方內側骨縫,肌肉交界處凹陷的地方。它是足太陰脾經的滎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艾灸三壯。主治發熱汗出不足、不能平臥、身體沉重、骨痛、傷寒引起的四肢冰冷、腹脹、嘔吐、噁心、腰痛(無法彎腰)、四肢腫痛。孕婦及產後未滿百日者不宜灸。 《千金要方》記載:治療大便秘結,艾灸的壯數依年齡而定;治療霍亂引起的腹瀉不止,艾灸七壯。《席弘賦》記載:配合橫骨穴,治療氣滯引起的腰痛,不能站立。《百證賦》記載:配合經渠穴,治療發熱汗出不足。

太白穴位於足大拇指後方,內側骨頭下方,赤白肉際交界處的凹陷處。它是足太陰脾經的輸穴(原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艾灸三壯。主治發熱、煩躁、腹脹、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痢疾(伴膿血)、腰痛、便秘、氣逆、霍亂、腹痛絞痛、腸鳴、膝蓋和腿部酸痛、抽筋、身體沉重、骨痛。《玉龍賦》記載:治療痔瘡和肛漏。《通玄賦》記載:可以疏通氣衝穴。

公孫穴位於足大拇指內側,拇指本節後方一寸,內踝前方凹陷處,正坐時雙腳相對,可以更容易找到穴位。它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並與陽明經相通。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七呼,艾灸三壯。《甲乙經》記載:留針二十呼。主治寒瘧、厭食、癇症、呼吸急促、寒熱交替、多汗、嘔吐、突然面部腫脹、心煩、口渴、膽虛、脾虛、水腫、腹脹如鼓、脾胃虛寒、胃痛。《神農本草經》記載:治療腹脹、心痛,可以艾灸七壯。《席弘賦》記載:治療腹痛,需要配合內關穴。《標幽賦》記載:脾胃虛寒、胃痛,瀉公孫穴即可見效。《攔江賦》記載:配合照海穴,治療傷寒第四天侵犯足太陰脾經,再配合內關穴施行截法。 截法:治療以下三十種心痛症狀:各種冷氣、痰涎阻塞、胸部隱痛、臍腹脹滿、消化不良、脅肋下疼痛、起坐困難、腹瀉不止、裡急後重、胸部刺痛、兩脅脹滿、氣攻疼痛、腹部脹滿不適、反胃嘔吐、氣逆導致五種噎膈症狀、飲食不下、胃脘停滯痰液、吐清水、胃脘停滯食物、疼痛不止、嘔吐痰涎、眩暈不止、心瘧(心慌心悸)、肝瘧(面色蒼白、惡寒發熱)、脾瘧(怕冷、腹痛)、肺瘧(心寒恐懼)、腎瘧(寒熱交替、腰脊痠痛)、瘧疾(高燒不退,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瘧疾(心胸疼痛)、瘧疾(頭痛眩暈、吐痰不止)、瘧疾(骨節痠痛)、瘧疾(口渴不止)、胃瘧(飢餓卻不能進食)、膽瘧(惡寒恐懼、睡眠不安)、黃疸(四肢腫脹、汗出染衣)、黃疸(全身皮膚發黃,面部和尿液發黃)、谷疸(飯後頭暈、心中煩悶)、酒疸(全身發黃、心痛、面部出現紅色斑點、尿液赤黃)、女勞疸(全身發黃、發熱惡寒、排尿困難)。以上三十種疾病,都以公孫穴為主穴,再根據病情配合其他穴位。